潘格莊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潘姓建村,以姓命名潘格莊。後宋姓從寧海州(今乳山市)遷來定居,潘姓絕後。再後有張、趙、隋姓自鄰村遷入。 潘格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留格莊鎮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5′,距黃海3公里,東與窯頭村隔河相望,北與東邵家村接壤,西、南分別與小寨子、港北村隔鄉間路相交。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70戶,228人。有宋、張、趙、隋、高、胡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宋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格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海陽市東南部
  • 總面積:約0.32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23.3公頃
  • 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潘姓建村,以姓命名潘格莊。後宋姓從寧海州(今乳山市)遷來定居,潘姓絕後。再後有張、趙、隋姓自鄰村遷入。 潘格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留格莊鎮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5′,距黃海3公里,東與窯頭村隔河相望,北與東邵家村接壤,西、南分別與小寨子、港北村隔鄉間路相交。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70戶,228人。有宋、張、趙、隋、高、胡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宋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8年以前,本村學生在邵家村小就讀。1968年,本村成立國小。1991年,村國小因教育改革而撤併,學生到小寨子村上學。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上大專院校的學生8人。 為了提高村民科技素質,本村曾多次派人外出學習,或聘請專業人員來村講課。2000年,村民有2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多為僱農,不少人靠討飯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種農用車輛27輛,機車33輛,電話49部,彩電53台,VCD25台,洗衣機15台。 村莊建設1990年,本村進行了街道和建房規劃。1996年,將原來只有3米寬的進村路擴建為7米寬,通到村南街。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2年,村投資5萬餘元,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投資4萬元,建大口井1座,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87年投資1萬元,輔設管道1000米,供農田用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張興喜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中共潘格莊黨支部。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邵廣潤、邵振鐸、宋永順、邵廣清、宋柱、宋占增、張興亭、張興成、隋衛東、宋福波。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0名。 199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鎮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1年,成立潘格莊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邵廣玉、宋柱、宋占增、邵廣倫、張興亭、張均增、張均培、隋衛東、張興成、宋永國、宋福義、宋福波。1999年4月,宋福波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