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頭村(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下轄村)

窯頭村位於海陽市東部留格莊鎮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5′,東至小風嶺與小灘村接壤,西與潘格莊、邵家村為鄰,南與港北村、大辛家村相連。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4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 2002年,全村有420戶,1069人,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窯頭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
  • 電話區號:0535
  • 郵政區碼:265100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部留格莊鎮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1069人
  • 方言:膠遼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 
  •  : 
  •  : 
村名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嘉靖年間(1522-1566),建村於磚瓦窯旁,居民以燒磚瓦為生,故命名為窯頭村。相傳居民都是從“小雲南”遷來此地,宋姓來得最早,後於、李姓等相繼遷入。自然村小辛家隸屬窯頭村。
有宋、於、李、姜、時、王、張、黃、高、任、楊、董、隋等姓,其中李姓人口較多。195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2%、26%、52%,人均純收入2776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7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4.5%、1.2%、24.3%,人均純收入3000元。

大事記

1940年2月12日(農曆正月初五日)侵入海陽的日軍進村,殺死村民3人,搶去財物若干。 1942年8月8日膠東軍區某部解放了留格莊,本村同時解放。 同年成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貧困村民分得了土地。 1950年窯頭鄉人民政府在本村成立。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3年10月6日全村民兵及村民,協同當地駐軍,全殲台灣國民黨武裝特務16名,其中擊斃2名,活捉14名。窯頭民兵連被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軍區授予圍殲小股匪特模範民兵連光榮稱號,民兵連連長李緒法立一等功,於相堂、於文平、於文洲等立二等功,於春福立三等功。 1964年10月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克實率“四清”工作隊進村,開展“四清”運動,歷時五個月。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村投資建立紙箱廠。 1986年村投資栽植蘋果26.7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53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50公斤,比1978年增長5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380公斤,總產49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48公斤,總產47.5萬公斤。 1996年,村委積極帶領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生產,建起韭菜大棚3.3公頃,村民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提高。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72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50萬元,畜牧業收入60萬元,其它收入51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人力軋花機一台,軋破舊棉花,收入僅能自足。建國後,建起粉坊、油坊,收入微薄。1965年,村投資建麵粉廠、軋花廠、窯廠等。1984年,村投資4萬餘元建紙箱廠,從業人員40餘人,工業總產值45萬元;從事建築業人員40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0人,收入12萬元。 第三產業1954年,建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店、修理部、小商店及個體工商戶20多戶,從業人員40餘人,常年收入30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0人,收入256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40萬元,服務業收入120萬元,商飲業收入9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清末、民初時,本村有李顏德等執教的私塾1處。1942年,建立窯頭國小,教師2人,學生約有30人。1950年,有教師4人,學生100餘人。1975年,改為窯頭聯中。1978年,又改為窯頭國小。1999年,村國小併入大辛家國小。自建國到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其中研究生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村民的生活只能以糠菜為主,有的以討飯為生。解放後,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350公斤,人均收入194元。2000年,人均收入2776元。2002年,全村有農業機械120台,機車100多輛,彩電200多台,電冰櫃120台,電話300部,人均存款3000元。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極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大多數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平方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民都住上了寬敞的瓦房。1973年,村統一規劃房區、街道,統一建房模式。至2002年,新建住房300多間。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2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福利事業也在不斷提高。先後建起了醫療站,方便了民眾就醫。1976年用上了電網供電,購置了電影放映機,辦起了文化室。1992年,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村“兩委”規定,對每年考取的大中專生獎200元,考取研究生的獎5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1938年,於文彬成為窯頭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2年,成立黨小組,於文彬任組長。1945年,成立黨支部,於文彬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並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發動青壯年支前參軍。1947年,李文林任黨支部書記。同年,實行土改複查,貧民分得了土地。2002年,全村有黨員62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文彬、李文林、姜文成、李緒法、於林貴、李悅福、時保敏、李孟平、李永生、姜福新、李尚勇、李文興。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成立村公所,李登勤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兵、民政、調解、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於福亭當選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登勤、李炳維、李登奉、李登波、李緒法、李悅福、李翠平、李孟平、時保敏、姜鼎新、時興昌、姜福新、李文興、李廷竹、李尚勇、於富亭、李文興。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