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文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番禹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職業:軍人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經歷,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潘文治,廣東番禹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廣東黃埔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為第八屆學員。曾率大清“海圻”號軍艦威懾古巴、墨西哥等南美國家排華暴行,迫使南美道歉、賠償、停止排華暴行,這應該是中國政府面對印尼等小國排華惡行時的不作為而不得不汗顏的偉舉。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潘文治學成畢業,隨後派任海圻艦槍炮大副。清宣統二年(1910年),派往英國學習。歸國後,於1917年7月任豫章艦艦長,跟隨程璧光率艦南下,組成護法艦隊,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戰爭。8月,兼任孫中山成立的大元帥府參軍。是年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8年1月2日,潘文治在孫中山的指揮下,率豫章、同安兩艦炮轟桂系軍閥,廣東代督軍莫榮新督軍軍署,迫使莫榮新就範,世稱孫中山指揮潘文治“炮教莫榮新”。1922年6月16日,廣東省省長陳炯明叛變,炮轟越秀山總統府。孫中山連夜出逃,在廣州西堤珠江邊首先登上潘文治為艦長的楚豫艦,並宿於該艦。次日才改登較大的永豐艦(後改中山艦)。潘文治率楚豫艦聽從孫中山指揮,炮擊陳炯明。之後,在1923年對廣西軍閥沈鴻英的戰鬥、反對原海軍司令溫樹德的叛變等事件中,潘文治均追隨和聽從孫中山的指揮,毫不動搖,率領軍艦,勇敢戰鬥。1923年, 11月8日,孫中山大元帥府指令第599號讚揚潘文治“志行純潔,深資倚畀”。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潘文治為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海軍少將。
1924年7月底,經彭湃提議,成立廣州市郊第二區農民協會,潘文治兼任廣州市郊第二區農民協會委員長。是年底,任廣東大元帥府大本營咨議。隨後,因病辭職返鄉。
1924年國共合作期間,黃埔軍校常有五六百名師生到潘的家鄉珠村訓練。廖仲愷、蔣介石、胡漢民和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常來珠村,併到潘家作客。
1925年5月,番禺縣農民協會成立。潘在家鄉珠村組織農民協會,被選為會長。是年在廣州平定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中,珠村農民協會組織會員做挑夫,參加平叛戰鬥。6月《廣州民國日報》以“番禺農民自衛軍殲敵殊功”為題報導了“珠村農民自衛軍在鄭千里、潘文治率領下,與革命政府合作,為陣地興兵並作嚮導與後方警戒……。”此事受到廣東省農民協會秘書,中共黨員黃學增嘉勉,認為是中國農民參加革命的第一次。1926年年4月,“中山艦”事件後,潘文治任海軍局代理局長。5月至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緝私衛商管理委員會委員。期間,潘為官清廉,所緝私獲物均秉公辦理,自己分毫不取。不久,海軍局改為軍事委員會海軍處,潘文治任處長。1927年10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海軍處改組為艦隊司令部,潘文治再任總司令兼任虎門要塞司令,擢升海軍中將。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完全違背了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清共與屠殺革命志士,解散農會,收農民自衛軍的槍。潘文治無意於蔣介石合作,次年,解甲歸田。後來,潘文治以“不理世事”的藉口到杭州靈峰寺隱居,法號“曾覺”。民國26年,日軍侵華時,從杭州輾轉返鄉。廣州淪陷前夕,潘文治帶家眷去了香港暫避,在港期間仍用各種方式激勵海軍舊部和在海軍中任艦長的兩個弟弟潘文絢和潘文譜奮勇殺敵。抗戰勝利前夕,回到珠村。此後,一直在鄉間居住。
潘文治在家鄉居住期間,為鄉親辦了不少好事。他尤其重視家鄉教育。1936年,經他倡導,在珠村興辦珠村國小,在東圃墟辦起東圃國小;1946年,又幫助村里重辦珠村國小。並暗中幫助隱藏在老師隊伍中的中共地下黨員和教唱革命歌曲,如《歌唱祖國的明天》等。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初期,有些村民輕信謠言而驚慌。潘文治向村民們說:“共產黨是剷除土豪惡霸,沒有什麼可怕的。”穩定了民心。
是年11月(農曆十月初五日),潘在家裡病逝,終年67歲。當時《現象報》有作報導,葉劍英代表廣州市軍管會送來了花圈,珠村所在的番禺四區的學校停課公祭,列隊參與,出殯時人山人海。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濟深在北京也發來了唁電:“潘文治將軍千古”。
後世紀念
2001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為潘文治將軍故居題匾,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也親筆題詞:“蒼龍日暮猶行雨,寒梅雪後更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