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建村於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因旁邊有三個小山崗,初稱“三珠崗”,後簡稱珠村。珠村是原東圃鎮轄行政村,現屬珠吉街。它東鄰黃埔區,南接前進村,西臨黃村,北至廣州深高速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珠村
- 外文名:Dizhu Village;
- 建立時間: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
- 曾命名:三珠崗”
- 優點:地理位置優越
- 占地面積:2.67平方公里
- 人口:約6020人
珠村地理位置優越,臨近“九運會”主場奧林匹克中心,廣深鐵路、廣深高速公路、廣園路快速交通幹道及中山大道分別從村域北、中、南部通過。廣深鐵路和中山大道將村域分割為北、中、南三部分。中部為村民居住區,分為一片、二片和三片共三大居住組團。村域面積為2.67平方公里,下轄13個股份合作經濟社,本村人口6020多人,外來人口約10萬人。
自南宋開始,先後有潘姓、鐘姓、陳姓等族人遷入,形成了以潘、鐘兩族村民為主體的傳統村落。其中潘姓有十一個房支,鐘姓有兩個房支,隨著宗族的繁衍分支,這13個房支經傳統的發展演變,從而形成今天的13個經濟社。
珠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珠村的潘文治將軍,於清末考入黃埔水師學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被派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回國後參加了孫中山創立的中華革命黨,任永翔艦、楚豫艦艦長、海軍中將、虎門要塞司令、珠村農會會長等職。潘文治將軍堅定的愛國信念,得到了孫中山的高度評價,在第599號大元帥令中《給潘文治的指令》,明令讚揚潘文治“志行純潔,深知倚畏”。廖仲愷夫婦、蔣介石夫婦、許崇智、陳立夫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等常到珠村潘文治家作客或留宿。抗戰初期(1936年),潘文治將軍輾轉回到家鄉,種田興學,積極倡導、致力教育事業,培育新人,創辦了現市一級國小珠村國小和東圃國小。
珠村人有著傳統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如祭北帝、唱大戲、端午節賽龍舟、拜七娘(又名乞巧節)、春節舞獅等嶺南民間風俗。每年的端午節,在珠村深涌段都有過百隻龍舟競渡,特別是農曆五月初一,珠村龍舟景更是熱鬧非常。而農曆七月初七,是傳統民間節日拜七娘(又名乞巧節),珠村村民沿續了傳統的手工工藝,做出了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體現生活和嚮往的展品供人觀賞。這些民俗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村民之間的交流以及與鄰村的交往,使得傳統的文化得到了保護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