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正

潘從正

 潘從正(1902—1989),河南寧陵縣石橋鄉萬莊人,著名林業勞動模範。穆青筆下的“老堅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從正
  • 別名:老堅決
  • 國籍中國
  • 籍貫:河南寧陵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89年
  • 職業:農民
人物經歷,穆青四訪“老堅決”,一訪“老堅決”:,二訪“老堅決”,三訪“老堅決”,四訪“老堅決”,永遠的紀念,

人物經歷

建國初期,任石橋鄉民政員,主抓林業。帶領大家到處撿拾樹種,在房前屋後精心培育。
經過四五年的不懈努力,綠化了千畝沙荒。
1956年出席河南省林業勞模大會,受到了表彰。三年困難時期,潘從正辭去公差,與妻子搬到了萬碧風口,在一片風沙中辦起了大隊苗圃。
1964年的《河南日報》以《“老堅決”》為題,報導了他堅持植樹造林的先進事跡。
1979年,曾在1965年訪問過潘從正的新華社記者穆青又一次到寧陵採訪他,並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通訊《一篇沒有寫完的報導》,詳述了潘從正事跡。
1980年6月,潘從正應穆青之邀到京觀光,26日受到林業部部長羅玉川的親切接見,羅稱讚他是“林業上的有功之臣”。接見時,他向林業部提出了實行林業生產責任制的建議,受到羅部長的首肯,推動了全國林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         潘從正去世後,穆青在為他撰寫的碑文中寫道:“他默默奉獻的一生,是我國一代農民的風範。他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羅玉川與潘從正羅玉川與潘從正

穆青四訪“老堅決”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與潘從正有著深厚的友誼,曾親自四次採訪潘從正。

一訪“老堅決”:

“老堅決”的由來
黨中央交給新華社一個任務,在全國找1至2個先進典型,讓全國黨員幹部學習。國慶節之時,人民日報記者常功來看望好朋友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常功說,您去寧陵吧,寧陵有個“老堅決”。他剿匪反霸堅決,一根繩子拴住16個土匪;土地改革他堅決,公務員小鄉鄉長他不乾,回家防風固沙;植樹造林他堅決,人們送他綽號“老堅決”,《河南日報》1964年已報導了他的事跡。穆青一聽,說:“好!要的就是這樣的典型!過完節,抽時間我就去寧陵!”1965年12月16日,穆青去了寧陵。
穆青寫給老堅決的信封穆青寫給老堅決的信封
在寧陵縣石橋鄉萬莊村,令穆青、馮健、周原等吃驚的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竟然有這么大一片荒漠,那沙子颳得天昏地暗,簡直像是寸草不生的戈壁灘。更令他吃驚的是,就在這荒漠裡,奇蹟般地出現了一道綠色屏障,那就是植樹模範潘從正栽下的防護林。
在苗圃的窩棚里,穆青找到了瘦小的潘從正。採訪後,穆青就在地窨子裡同潘從正一塊吃了飯,喝了兩碗麵條……
離開寧陵後,穆青等又乘車向蘭考出發。此次豫東之行,穆青還帶來另外一則新聞線索,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人民與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作鬥爭,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當晚,穆青等人即在縣委招待所住下,次日一早便開始採訪焦裕祿事跡。

二訪“老堅決”

1966年2月7日,穆青、馮健、周原合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人民日報》發表。就在他準備著手寫潘從正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穆青採訪潘從正的筆記被抄走了,致使未能如期寫成報導潘從正事跡的通訊。潘從正植的樹也被連根拔起,毀了個精光。
1979年初,穆青派新華社記者陸拂為前來打探訊息:一定到寧陵找到“老堅決”潘從正。像這樣的基層共產黨員,他的事跡一定得報導出去!在得知潘從正還健在並還在繼續植樹造林與風沙搏鬥時,穆青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牽掛。時隔14年後的4月中旬的一天,再次來到寧陵採訪。在採訪中得知,20年來潘從正老人拋家離舍,從住地窨子起,一直守護著自己的苗圃:風沙嚇不跑他,斷糧逼不走他。任何打擊和挫折都不能使他放棄為子孫後代造福的綠化事業。
潘從正
1979年4月25日,《人民日報》一版轉四版刊發了穆青與陸拂為合寫的長篇通訊《一篇沒有寫完的報導——重訪寧陵縣長年累月與風沙搏鬥的植樹老人潘從正》。
此文發表後,立即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自此,“老堅決”以一個時代的閃耀符號,和焦裕祿一樣,成為豫東大地乃至全國的一種精神象徵,激勵著全國人民,被載入史冊!

三訪“老堅決”

1982年春節前後,潘從正管理樹時被羊頂傷了腰,穆青聽說後一直放心不下。那年9月下旬,他作為新華社黨組書記、社長,又剛在9月初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忙中抽閒,仍去河南採訪,並特意拐到寧陵縣萬莊林場,第三次看望“老堅決”。
潘從正
後來,穆青在他寫的散文《心上的樹》中,還滿懷深情地提起這次訪問時發生的一件事兒:
“到1983年春天,‘老堅決’果然托人給我送來了兩棵櫻桃樹。據來人對我說,這兩棵樹苗,連帶培育它的濕土,都是老人親自包紮好,讓他一路小心著用扁擔挑過來的。‘老堅決’並帶話給我:‘選個向陽的地方,趁季節趕緊種,只要種時澆足了水,能活。’”
“如今,這兩棵櫻桃樹都種在新華社的大院裡,雖然因為蓋大樓遷移了兩次,但始終長得很好,只是還沒有開花結果。我每次打它們面前經過,總禁不住要停下腳步,深情地望著它們,就好像看著老漢正彎著腰、仰著臉、微笑著站在我的面前一樣。”

四訪“老堅決”

1986年3月31日,穆青從蘭考繞道寧陵,專程看望潘從正。這時,穆青已經65歲,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新華社黨組書記、社長。
兩人一見面,穆青就關切地詢問“老堅決”的身體如何,1982年腰、腿受的傷是否留下了後遺症。接著,兩人談起了種樹的事兒。
應潘園林提議,穆青與潘從正在房前路邊合栽了一棵泡桐樹。穆青在《心上的樹》中這樣記道:“園林為我們扶著樹苗,我和老人一齊往樹坑裡填土,並圍著樹苗用腳把浮土踩實,然後又澆滿了水。有人為我們拍了一張照片,孩子們也高興得拍起了巴掌。許多人都圍著這棵樹議論,說這是棵友誼樹,體現了一個老記者和一個老勞模多年深厚的友誼;也有人說,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是《一篇沒有寫完的報導》的繼續……”
1986年3月31日,穆青第四次採訪“老堅決”,與潘從正合栽1986年3月31日,穆青第四次採訪“老堅決”,與潘從正合栽

永遠的紀念

1989年12月3日,潘從正逝世。
遠在北京的穆青當日發來唁電,後又流著眼淚先後兩次寫成了兩橫幅、兩豎幅的碑文。碑文言真意切,全文如下:
長眠在這裡的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他名叫潘從正,人稱“老堅決”。
他在世87年,卻有半個世紀拋家離舍同妻子住在沙荒地培育苗圃,植樹造林。風沙曾掩埋過他,斷糧幾乎使他送命;病了他不肯離開,老了還趴在地上拖著土袋修了50米坡路。他千辛萬苦培育的苗圃和防護林,歷經劫難,幾起幾落,但他毫不氣餒。他說:“他毀,俺栽,他再毀,俺再栽,俺是為國家,為子孫後代!”
此處原有棵老柿樹,年年都掛果,縱是壓彎了腰也硬撐著。他常夸這柿樹不偷懶,說人生也是一棵樹,也應多結果,老柿樹移栽別處後,他對家人說:“我老了,就埋在這裡。”如今,他的遺願實現了。經他培育的樹苗已經綠滿了寧陵大地。4里長的防風林已堵住了萬碧風口,2000多畝風沙地也已變成良田。他年復一年地把自己的歲月刻進了樹木的年輪,用滿頭的白髮換來了大地的錦繡。你看,那高大的樹幹,是他堅實的身影;雪白的梨花,是他高潔的靈魂;綠色的風濤,是他爽朗的笑聲;鬱鬱蔥蔥的林帶,是他生命長青的豐碑……
潘從正墓潘從正墓
他默默奉獻的一生,是我國一代農民的風範。他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歷史將會證明,他比我們更年輕。
                                                                             一九九零年春三月 穆青撰並書
如今,這一碑文豎立在“老堅決”的墓前。參觀的人們仰望著立碑,流連於墓旁,穿行於穆青、潘從正手挽手走過的梨園小道,無不感慨萬端,從內心深處發出一聲聲吶喊:
穆青“勿忘人民”、潘從正“綴網勞蛛”的精神,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一脈相承,世代永存!
閃耀著共產黨人初心、使命光輝的穆青與潘從正式的友誼,萬古長青!
潘從正
來源:商丘日報 記者 張同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