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偉平
- 出生地:1954年9月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台灣中原大學
- 性別:男
社會職務,主要榮譽,研究領域,建設管理,交流合作,
社會職務
潘偉平,現任美國化學學會會員、美國燃燒協會會員、國際熱分析和量熱聯合會成員、美國肯塔基州科學學術委員會成員、美國機械工程協會會員、美國試驗方法學會會員、北美熱分析協會主席、海外華人環境保護學會副會長。在中國被特聘為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榮譽
1991年獲得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科學、技術、健康研究創造獎;1997年成為北美熱分析協會(NATAS)院士成員,2000年被選為NATAS 會長當選人,並於2001年就任。2004年榮獲北美熱分析協會(NATAS)突出貢獻獎, 2008年被授予The Mettler Award,此獎項是NATAS的最高榮譽,是對熱分析領域做出突出成就人的充分認可;2006年被授予美國肯塔基州科學院的最高獎項“著名的大學科學家”;2007年獲得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年科研經費500萬美元俱樂部獎。
研究領域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主要致力於煤的低碳技術、清潔燃燒技術、污染物的排放與控制及熱分析技術(包括煙氣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在這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先後主持了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防部(US DOD)、美國能源部( US DOE)、美國太空總署(NASA)、 美國環保署(US EPA)、美國電力研究總署(EPRI)、伊利諾斯潔淨煤協會和一些私人企業等七十多家機構資助的研究項目。累計研究經費已超過1100萬美元。已發表高質量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90%以上被SCI收錄。申請專利兩項:1、Ash Free Flue Gas Sampling Device (P11875589);2、Abatement of Mercury in Flue Gas (P11875583)。
低碳技術領域
在這一領域潘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主要開展了以下研究,
(1)燃後CO2吸收劑吸收技術,採用氨水吸收電廠燃煤煙氣中的CO2生產
碳酸氫銨,並對碳酸氫銨用作農業肥料過程中CO2的遷移規律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1,目前正進行高效吸收劑吸收CO2技術的研究;(2)化學循環燃燒與氣化技術CO2減排技術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化學循環減排CO2的煤燃燒技術,該技術具有CO2減排效率高(90%),燃燒效率高,無氮氧化物排放等優點,目前正利用美國政府研究基金和加拿大一家公司提供的研究基金進行技術開發的研究;
(3)生物質與煤聯合氣化,生物質制液體燃料技術,生物質是一種CO2零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美國政府項目研究基金進行生物質與煤的聯合燃燒、氣化及生物質制液體燃料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進CO2減排;
在燃煤電廠污染排放與控制領域
(1)電廠煙氣採樣技術、檢測、粉塵顆粒、重金屬(Hg、Se、As、B
等)及SO3、氨、鹵素、鹵化氫等污染物控制技術的研究,建立了系統的流動煙氣監測站;(2)燃煤電廠汞的排放監測技術,可以進行美國環保署標準所規定的OHM法、SCEM法及碳吸附法等所有燃煤電廠汞的採樣,擁有所有汞的採樣與分析儀器與設備,在這一領域在美國處於領先地位。
電廠污染物排放
控制技術,進行了燃煤電廠SO2及NOX排放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一些技術已成功套用於實際生產,開發的HBr汞控制技術已成功申請美國專利,目前正在利用美國政府研究基金進行燃煤電廠FGD控制汞排放技術的研究開發。
潔淨燃燒技術
擁有美國大學最大的先進的0.6MWth循環流化床燃燒試驗系統,也是美國大學裡進行燃燒試驗時間最長的。開展了燃燒過程中氯、硫、汞等污染的排放與控制技術研究,利用循環流化床技術進行固體燃料化學循環燃燒實現CO2減排、燃燒過程污染物控制技術、潔淨煤技術等方向的研究。
現有熱分析實驗室是美國最好的熱分析實驗室之一,利用熱分析技術開展了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潔淨煤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物質特快性的研究分析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建設管理
根據研究方向先後建立了三個實驗室並成立了燃燒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1、1987年建立了熱分析實驗室,目前已發展成為美國最好的熱分析實驗室之一,擁有多種國際最先進的熱分析儀器,可以實現熱分析技術與FTIR、MS、GC等技術的聯用並廣泛地套用於多種不同類型物質的分析。多年來實驗室開展了潔淨煤技術、碳納米管、生物能源、物質特性分析等研究,組織國際性學術研討會3次。
2、1993年組建了燃燒實驗室,主要進行煤的低碳技術、潔淨燃燒技術燃燒過程中氯、硫、汞等污染的排放與控制技術研究,已先後承擔美國能源部和多個州政府項目十幾項。建有先進的0.6MWth循環流化床燃燒試驗系統,燃燒試驗系統是美國大學燃燒試驗系統燃燒試驗時間最長的。目前正在開展氨水吸收法捕捉煙氣中CO2生產碳酸氫銨、利用循環流化床技術進行固體燃料化學循環燃燒實現CO2減排、燃燒過程污染物控制技術、潔淨煤技術等方向的研究。
3、2002年組建了排放與控制實驗室,主要進行電廠煙氣採樣技術、檢測、粉塵顆粒、重金屬(Hg、Se、As、B等)及SO3、氨、鹵素、鹵化氫等污染物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正在開展電廠FGD吸附汞的二次釋放、新型脫汞材料與技術、電廠污染物控制設施對汞化學與運輸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在汞的檢測、排放與控制技術研究與套用方面處於美國領先地位。
目前研究所有研究人員40多人,包括來自歐洲、亞洲等多個國家的訪問學者以及美國大學的研究生,其中80%以上是博士;自實驗室建立以來,已有世界各國訪問學者150餘人來進行研究學習;研究所擁有30000平方英尺的建築面積;各種先進儀器設備400餘台套;在沒有政府投入的情況下,年科研經費及技術服務收入超過400萬美元;研究所完全按照國際化標準進行建設和管理。潘偉平教授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和實驗室建設,研究所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雖然只是美國的一個一般研究所卻做出了美國實驗室的成就,目前已發展成為美國知名的研究所。
交流合作
研究所非常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二十多年來與歐洲、亞洲、非洲等世界上很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潘偉平教授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感情,非常重視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多次到中國講學以及與中國大學及研究機構開展科研合作,與國內很多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先後有100多位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到研究所學習深造,學成回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他們中的一些人已成為一些高校的領導人,研究所領導人,學院院長、上海浦江學者、學科帶頭人等,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5年,促成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與中國的合作,成功合作開展中國環境健康項目的研究,並取得美國政府充分認可的研究成果,這是USAID研究經費首次到中國。本人也非常重視與中國大陸相關大學的合作,幫助一些大學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與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等大學廣泛地開展了潔淨煤技術、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等環境領域的合作研究以及人才的培養與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促進中國環境保持技術的進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為一位海外華人希望能有機會繼續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將自己在美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研究的成果套用於中國的發展,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