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漩渦紋彩陶盆
- 所屬年代:馬家窯文化
漩渦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文物。
漩渦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文物。文物歷史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這裡的彩陶器型豐富,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樸素認知。1文物鑑賞漩渦紋是當時馬家...
這隻彩陶盆(見圖),名叫“留白”,直徑約20厘米,寬邊,折口,腹上圓而下斂。文物簡介 腹內一半彩繪,一半空白。該器是5年前從甘肅臨洮一施工現場發現的,現藏於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留白”腹內是水漩渦紋圖案。水漩渦紋在盆腹部的下方,一個水漩渦,慢慢旋轉,向左右上方擴散發展,變成兩個水漩渦。兩...
旋紋是彩陶紋飾。又稱“渦紋”、“旋渦紋”。呈螺旋狀。在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中即已出現,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紋飾,也是半山時期的主要紋飾之一。旋紋一般是以四個旋點為中心,個別的有六個或更多旋心,旋紋均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半山時期,旋心由多道黑色鋸齒帶與紅帶相間線條或寬頻連線,組成二方連續的...
彩陶旋渦紋尖底瓶,陶器類重要文物,原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距今5100~4700年,出土於甘肅定西市隴西縣呂家坪出土。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收藏。主要用途為盛水,相當於現在的旅遊水杯。文物簡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汲水器,高26.8厘米,口徑7.1厘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條紋,肩、腹部繪四方連續旋渦紋。資料及...
漩渦紋彩陶四系罐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高50厘米,口徑18.4厘米。文物介紹 1956年甘肅永靖三坪徵集,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時期作品。高50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15.9厘米。此彩陶罐採用泥質紅陶製作,斂口,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整體呈瓮狀。口沿外側有四個鉤狀泥突形成四系...
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內壁,描繪了三組拉手手小人的紋飾,每組5人,有頭飾,還有尾飾。拉手小人圖案在民間藝術里是個很重要的母題,叫"拉手娃娃",總稱為"抓髻娃娃"。"抓髻娃娃"在民間藝術里圖式千變萬化,但總是來說他是人類繁衍和保護自己的神祇。所以像拉手小人...
內彩人面紋彩陶盆 內彩人面紋彩陶盆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4800年前)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9.7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2厘米。盆內外皆施黑彩,上腹外繪波紋,口沿繪網紋八組;盆內繪漩渦紋。盆壁繪人面紋三個。
馬家窯文化內彩人面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內彩人面紋彩陶盆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4800年前)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9.7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2厘米。文物特徵 盆內外皆施黑彩,上腹外繪波紋,口沿繪網紋八組;盆內繪漩渦紋。盆壁繪人面紋三個 。
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採用以點定位的方法,...
半山類型的彩陶特徵,主要是用紅黑兩色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紋飾圖案,諸如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和平行帶紋,也有變體蛙紋和棋盤格紋。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單把壺、雙耳罐和缽為主。從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序列看,半山類型屬馬家窯類型及馬廠類型的過渡類型,其出土的彩陶無論質或量,均屬馬家窯各類型文化...
陶器魚藻紋盆 陶器魚藻紋盆是1973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藏品類別:陶器 ·藏品名稱: 魚藻紋盆 ·藏品尺寸: 高16.2、口徑30.0厘米 ·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藏品介紹: 1973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隴西出土的彩陶尖底瓶是件水器,器腹滿繪四方連續的旋紋,像濺滿水面的渦點。這種具有流動感的渦旋紋,飾於作為水器的尖底瓶上,非常和諧得體。蘭州出土的一件彩陶瓶,以一個動感很強的大旋紋占滿器腹,由一點制動了全局。在一些彩陶盆和豆盤內,四方連續的旋紋適合在圓形里,像激流中的漩渦,循環地翻騰不...
內彩漩花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高12.5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1厘米,腹圍74厘米。泥質橙黃陶,敞口,圓腹,平底,雙腹耳,盆內飾漩花紋,口沿飾三角紋。榆中縣陡泉村出土。觀音菩薩銅坐像 清代。通高16.4厘米,座高5厘米,座寬10.8厘米,重0.578千克。銅質。觀音面部豐滿,額部較平,雙眉細長...
彩繪紋樣: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植物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幾何紋),還有少量的動物紋和編織紋。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紋盆、勾葉紋彩陶盆、植物紋彩陶盆、魚鳥紋彩陶盆、彩陶鯢魚紋瓶、漩渦紋曲腹盆、鸛魚石斧缸。文化研究 研究階段 自1921年安特生對仰韶文化遺址...
2017年10月,湖北屈家嶺遺址第四階段考古工作展開,發掘出土一批漩渦紋彩陶紡輪,其中一類被認為是後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漩渦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由具體線條刻畫組成,另一種由具體的物化形象,如魚等形象組成。出土的漩渦紋彩陶紡輪中,有一類紋飾布局與後世的太極陰陽魚圖圖案類似,其以中間的圓心為中點,為彩色...
弧線紋陶盂 尖底陶瓶 人面紋魚紋彩陶盆 幾何紋彩陶盆 網船形彩陶壺 彩陶缽 蜥蜴紋彩陶瓶 罐銜魚紋彩陶缸 旋紋雙耳彩瓶 舞蹈紋彩陶盆 束腰彩陶罐 谷紋方格彩陶壺 菱形紋彩陶罐 人形紋彩陶罐 帶蓋菱紋彩陶壺 波折紋有流彩陶壺 漩渦紋尖底瓶 雙聯彩陶罐 鴨形彩陶壺 足形彩陶 牛角紋雙耳彩陶 渦紋雙耳彩陶...
彩陶的底色呈橙黃色,少數呈橘紅色,大多用單一的黑彩描繪,筆道比較粗,但柔和勻稱,以長短線和弧線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紋飾繁密,題材多樣化,有垂幢紋、漩渦紋、水波紋、圓圈紋、多層三角紋、鋸齒紋、桃形紋和草葉紋等。器物有碗、盆、瓶、罐、缽等,,動物紋樣有鳥紋、魚紋、蛙紋、蝌蚪紋,還有人面形象。...
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採用以點定位的方法,...
水波紋雙耳深腹盆 074 弦紋變體動物紋雙耳彩陶豆 074 波紋弦紋雙橫耳彩陶盆 075 長頸雙耳彩陶瓶 076 弧線網紋彩陶瓶 077 對鳥紋彩陶壺 078 鋸齒漩渦紋雙耳彩陶瓮 079 漩渦紋雙耳彩陶壺 080 圓圈網紋圓點紋鳥形壺 081 四大圈紋格線紋彩陶壺 082 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 083 鋸齒漩渦紋彩陶鼓 084 弧線扇面紋雙耳...
馬跑泉遺址位於天水市北道區馬跑泉鎮什字坪村北側。遺址簡介 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採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繩紋紅陶片和漩渦紋彩陶片,器形有罐、盆、缽。另有齊家文化泥質橙黃陶和夾砂灰陶片,飾繩紋、籃紋,器形有單耳圓腹罐、折肩罐等。另出土有周代夾砂灰陶鬲等。遺址保存...
圖案法則在馬家窯彩陶的繪畫中,被運用得出神入化。除了旋渦紋,馬家窯類型還有一件陶器必須提到,就是舞蹈紋彩陶盆。它是發現最早的人物圖畫之一。它的紋飾,也同水有關。盆的內壁上,由成組的豎線分成三個區域,每區中,分別畫著五個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們整齊地側著頭,踏著統一的步伐,辮子甩向一側,尾巴似的...
旋渦紋雙耳彩陶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泥質橙黃陶。侈口,直頸,口沿有兩小鋬,溜肩,鼓腹,平底,腹有對稱雙耳。施黑紅彩。頸部飾菱格紋,肩、腹飾四大旋渦紋內填菱格紋。紋飾精美流暢。“一刀平五千”錯金刀幣漢代。銅質范鑄。圓首方穿,環部錯金“一刀”二字,刀身模鑄陽文“平五千”字樣,幣上錢文以...
遺址內包含三種文化類型:一是器形有盆、缽、重唇尖底瓶。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橙紅陶片,器表素麵或飾繩紋、籃紋,彩陶飾黑彩弧線三角紋、圓點紋,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缽,採集有泥質紅陶和橙紅陶片,器表素麵或飾刻畫紋,彩陶飾黑彩漩渦紋、水波紋、弧線三角紋,屬馬家窯文化...
館內藏品豐富且全部為真品文物,展品貫穿8000多年人文歷史,文物脈絡清晰完整,新石器時期的古陶器珍品尤多,覆蓋多達21種代表性文化,其中漩渦魚鉤紋盆、馬家窯文化彩陶鼓等堪稱稀世珍品。器以載道。從歷史到未來,陶瓷與生活的融合永無止境。見證真實的歷史文物,傳承燦爛的陶瓷文化,倡導雅致的生活方式,契合全新的文明...
永登縣博物館(Yongdeng County Museum)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有建築面積1969平方米。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12月,截至2022年5月,有館藏文物2952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6件,三級文物199件,有《邊塞遺韻》——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絢麗的彩陶》——永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永登民俗文化展3個展覽;根據...
馬家窯類型的陶器,多為橙黃色,彩陶非常發達,許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裡面都施以彩繪,花紋全部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帳紋、水波紋、同心圓紋、重疊三角紋、漩渦紋、蛙紋和變體鳥紋等。夾砂陶多飾以繩紋,某些器物的下部裝飾有繩紋、上部施彩。發現了多處大小各異的成排分布房屋遺址,各房屋面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