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是2021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
- 作者:王春法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ISBN:9787569937459
- 類別:攝影類圖書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圖錄以展覽中展出的516件(套)不同門類的重要文物,通過“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銅之路”“嬴秦搖籃”“千里走廊”“絲路交響”“共同家園”“佛陀之路”八個單元,呈現以史前大地灣文化、甘肅彩陶文化、河隴青銅文化、早期秦與西戎文化、漢魏晉唐時期河西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肅佛教文化為主體的甘肅歷史文化。*終為觀眾勾勒了一幅歷史悠久、文彩紛呈、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甘肅古代歷史圖景,全方位直觀呈現出甘肅地方在早期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進程中、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發揮的突出作用。
圖書目錄
致 辭 王春法 006
致 辭 賈建威 008
歷史的走廊 文明的樞紐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覽總述 王志強 018
文明序曲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040
黍、粟、油菜籽標本 042
石斧 043
單孔石鏟 044
石錛 044
陶紡輪 045
骨魚鉤 045
陶杯 045
玉笄 046
骨笄 046
寬頻紋三足圜底彩陶缽 048
繩紋灰陶圈足碗 049
繩紋三足深腹罐 050
小口尖底陶瓶 051
寬頻紋彩陶缽 052
寫實魚紋彩陶盆 053
變體魚紋彩陶盆 054
三角紋彩陶缽 055
對三角紋彩陶缽 056
變體魚紋彩陶缽 057
彩繪符號陶片 058
彩繪符號陶片 059
彩陶之冠
仰韶文化彩陶 062
寬頻紋彩陶缽 063
葫蘆形紅陶瓶 064
變形人面紋葫蘆形彩陶瓶 065
深腹彩陶罐 066
人頭形器口陶瓶 067
鯢魚紋彩陶瓶 068
變體鯢魚紋彩陶瓶 071
馬家窯文化彩陶 072
漩渦紋四鋬彩陶瓮 073
水波紋雙耳深腹盆 074
弦紋變體動物紋雙耳彩陶豆 074
波紋弦紋雙橫耳彩陶盆 075
長頸雙耳彩陶瓶 076
弧線網紋彩陶瓶 077
對鳥紋彩陶壺 078
鋸齒漩渦紋雙耳彩陶瓮 079
漩渦紋雙耳彩陶壺 080
圓圈網紋圓點紋鳥形壺 081
四大圈紋格線紋彩陶壺 082
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 083
鋸齒漩渦紋彩陶鼓 084
弧線扇面紋雙耳彩陶壺 085
折線紋雙耳彩陶罐 086
複線交叉紋雙耳彩陶罐 087
菱形網紋雙耳彩陶罐 088
雙耳弧線及平行線紋彩陶罐 089
水波紋圓點紋提梁彩陶罐 089
四大圓圈格線紋彩陶瓮 090
雙耳圓圈方格網紋彩陶瓮 091
變體神人紋彩陶瓮 092
變體神人紋筒狀單耳杯 094
變體神人紋彩陶罐 095
回形紋雙耳彩陶罐 096
回形紋彩陶豆 097
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彩陶 098
網紋高圈足單耳彩陶罐 099
格線紋間“V”形紋彩陶尊 100
三角網紋彩雙耳陶罐 101
紅“井”紋單耳彩陶壺 101
雙勾紋、鹿紋雙耳彩陶罐 102
雙勾紋勾索紋彩陶罐 105
雙勾紋大雙耳彩陶罐 105
狩獵紋彩陶罐 106
鳥紋漩渦紋彩陶罐 107
四壩文化、沙井文化彩陶 108
人形彩陶罐 109
鷹形彩陶壺 110
矛形鈕蓋四耳罐 112
回紋雙大耳彩陶罐 113
人形舞蹈紋彩陶罐 114
“Z”字紋彩陶碗 115
雙肩耳彩陶罐 116
三角網紋豎線紋彩陶罐 117
倒三角紋彩陶壺 118
雙耳圜底夾砂紅陶罐 119
青銅之路
河隴青銅文化的發展 122
青銅刀 123
環首青銅短刀 124
素麵青銅鏡 125
臂釧形青銅器 126
月牙形青銅項飾 126
璧形青銅器 126
弦紋青玉琮 127
青玉璧(2 件) 128
人首形柄青銅匕 129
人首形柄青銅匕 130
帶銎青銅鉞 131
青銅空首斧 132
青銅鏟 133
球形石權杖頭 134
石權杖頭 135
陶勺 136
環首青銅刀 136
骨柄青銅錐 137
金鼻飲 138
金耳環 138
格線紋彩陶塤 139
刻畫人物紋雙耳陶罐 139
環首銅刀 140
雲雷紋環首青銅短劍 141
孔首青銅刀 142
環首青銅刀 142
鷹首形青銅權杖頭(2 件) 143
嵌綠松石金耳環 144
獸紋青銅鏡 144
鴞首銅權杖頭(一對) 145
鳳鳥狀銅帶扣 145
三層佇馬青銅飾牌 146
青銅立鹿 146
聯珠紋銅泡飾 147
竹節狀銅針筒 148
中原青銅文化的西進 149
“ 父丁”青銅角 150
“鳥祖癸”青銅爵 152
“ 父辛”青銅斝 153
雲雷紋青銅觚 154
青銅鼎 155
“師伯”青銅盨 156
“中生父”青銅鬲 158
“伯碩父”青銅鼎 160
夔龍紋青銅甗 162
饕餮紋青銅鼎 163
“祖癸乙”青銅盉 164
卷體夔紋青銅簋 165
“ 伯”青銅簋 166
“ 舉父己”青銅簋 167
獸面紋青銅甗 168
對鳳紋筒形青銅卣 169
“徙遽 ”青銅盉 170
“ 伯”青銅尊 171
“子夌”青銅尊 172
浮雕羊首青銅戈 173
夔紋三穿青銅戈 173
青銅啄錘 174
青銅削 175
戴冠玉人 176
鏤空蛇紋鞘青銅短劍 177
“呂姜”青銅簋 178
五孔管銎青銅鉞 179
北方青銅文化的融合 180
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 181
嵌綠松石青銅扁壺 182
虎噬羊紋青銅牌飾 184
浮雕五龍斗虎青銅牌飾 184
鏤雕鷹首紋金飾片 185
鈴首銅短劍 186
觸角式青銅短劍 187
觸角式青銅短劍 188
環首式青銅劍 189
馬手柄箭鏃式青銅短劍 190
異形青銅劍 191
翼獸青銅提梁盉 192
幾何紋青銅鍑 194
透雕雙馬咬斗青銅牌飾 195
雙馬青銅牌飾 195
花角青銅麋鹿(一對0)196
虎噬鹿紋銅牌飾 198
鎏金臥牛青銅牌飾 199
透雕鹿形銅牌飾 200
蜻蜓眼琉璃珠 201
嬴秦搖籃
赫赫秦風 204
垂鱗紋“秦公”青銅鼎 205
垂鱗紋“秦公”青銅鼎 2 206
竊曲垂鱗紋青銅鼎 207
竊曲波帶紋青銅鼎 208
竊曲波帶紋青銅鼎 209
回紋青銅鼎 210
四鈕蓋附耳鼎 211
蟠虺紋帶蓋青銅簋 212
青銅舟 213
蟠虺紋青銅簋(3 件) 214
竊曲紋“秦公”青銅簋 216
對鳳紋青銅方壺 219
蟠虺紋青銅盉 220
蟠虺紋青銅盨 221
闊流青銅匜 222
蟠虺紋附耳盤 223
垂鱗紋青銅鍑 224
蟠虺紋青銅車型器 225
“秦子”青銅鎛鐘 228
“秦子”青銅甬鐘 230
石磬 231
帶耳青銅矛 232
曲腰短柄青銅劍 233
青銅柄鐵劍 234
雲紋圭形金飾片 235
目雲紋金飾片(2 件) 236
捲雲紋金飾片 237
口唇紋菱形金飾片(2 件) 238
金飾片(2 件) 239
變體鳥紋盾形金飾片 240
獸面紋盾形金牌飾(2 件) 241
獸面紋盾形金牌飾(2 件) 242
玉飾牌(2 件) 244
玉牌飾 244
弦紋玉玦(2 件) 245
青銅詔版 246
西戎故土 248
人面形金飾 249
線刻胡人射獵紋骨管 250
青銅敦 251
獸面紋銀飾片(2 件) 252
三角鳥紋銀飾片(3 件) 253
高浮雕獸面紋金帶扣 254
鋄金銀鐵車橫飾 255
雙鳥喙形車輪銀飾片 256
獸紋金牌飾(2 件) 257
千里走廊
開拓與經營 260
《儀禮》木簡 261
醫方簡(14 枚) 262
彩繪木軺車 263
彩繪木鳩杖 264
《侯粟君所責寇恩事》簡(36 枚) 265
丸墨 269
“白馬作”毛筆 269
木斗 270
木尺 271
《相利善劍》簡(6 枚) 272
社會與生活 273
彩繪耕地圖畫像磚 274
彩繪播種圖畫像磚 275
彩繪揚場圖畫像磚 276
陶倉樓 277
陶樓院模型 278
彩繪塢堡射鳥圖畫像磚 279
木斗帳模型 280
彩繪帳居圖畫像磚 281
“塢”字圖畫像磚 282
彩繪“臥具”圖畫像磚 283
彩繪牽馬獵犬圖畫像磚 284
黃羊夾子 285
彩繪牧羊圖畫像磚 286
彩繪車馬出行圖畫像磚 287
彩繪木牛輜車 288
彩繪人物車馬木板畫 289
木男子俑 290
木舞傭(一對) 291
彩繪木盒 292
彩繪鳳鳥紋木几案 293
彩繪木雞棲架 294
木雞舍 295
彩繪木臥犬 296
彩繪木臥犬 297
六簙戲青銅俑 298
彩繪六簙圖畫像磚 301
盛宴長相歡 302
彩繪宰牛圖畫像磚 303
彩繪宰羊圖畫像磚 304
彩繪宰羊圖畫像磚 305
彩繪擠奶圖畫像磚 306
彩繪飲羊圖畫像磚 307
彩繪廚房人物圖畫像磚 308
彩繪切肉圖畫像磚 309
彩繪執扇仕女圖畫像磚 310
彩繪對座品茗圖畫像磚 311
彩繪宴樂圖畫像磚 312
彩繪宴樂圖畫像磚 313
彩繪烹肉圖畫像磚 314
彩繪貴婦宴享圖畫像磚 315
事死如生 316
彩繪木俑(3 件) 317
雙鳥圓幣形金箔片 318
冥衣 318
都中趙雙衣物疏 319
彩繪伏羲圖畫像磚 320
彩繪女媧圖畫像磚 321
彩繪西王母圖畫像磚 322
銅獬豸 323
炭精豬 324
傅長然鎮墓瓶 324
木連枝燈 325
絲路交響
交通與郵傳 328
甲渠候官檢 329
出入關㓨 329
“居延都尉府”封檢 330
郵傳“過書刺”刻齒 330
張掖都尉棨信 331
肩水金關簽牌 332
肩水金關通關符 332
彩繪驛使圖畫像磚 333
使者與商旅 334
懸泉置遺址 335
懸泉置檢(2 件) 336
傳車亶輿簿 337
馬匹傳食詔書簡 338
大月氏使者傳食簡 339
大月氏使者等傳車簡 340
烏孫使者傳食與傳馬簡 340
《傳驛馬名籍》簡 341
折垣國貢獅簡 342
接待西域七國使者簡 342
《康居王使者冊》簡 343
大宛使者獻駝簡 344
于闐王使者簡 344
烏孫貴人傳舍簡 345
懸泉置漆筷、竹筷 346
懸泉置木匕 346
懸泉墨書紙 347
懸泉麻紙 348
懸泉麻紙 2 349
商品與貨幣 350
蠶紋雙聯陶罐 351
針黹盒 352
團窠動物紋刺繡劍臂 353
“福受右”銘藍地黃綠雲氣紋織錦殘片 354
“大漢樂”銘黃地藍綠雲紋織錦殘片 356
絹質紅地鳳鳥紋刺繡 358
紅地中窠小花對鳥紋錦 359
絲綢舞馬覆面 360
紅地中窠小花對鳥紋錦 361
採桑圖畫像磚 362
彩繪雙駝圖畫像磚 363
“采帛”“木幾”畫像磚 364
彩繪“會繢”圖畫像磚 365
彩繪仕女開箱圖畫像磚 366
彩繪絲束圖畫像磚 367
貴霜金幣 368
波斯銀幣(10 枚) 369
波斯陴魯斯王銀幣(6 枚) 370
希臘文鉛餅(6 枚) 371
希臘文鉛餅 372
菱格重圈紋料珠 372
仿玻璃陶珠 372
金步搖 373
連珠紋扁壺 374
嵌寶石金戒指 375
鎏金銀騎射狩獵紋銅葉飾(2 件) 375
鑲綠松石金壺 376
花鳥紋鎏金銅梳 377
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 378
胡人與胡風 380
胡人牽馬俑 381
三彩胡人牽駝俑 382
三彩胡人騎馬俑 384
三彩胡人女俑 385
三彩鎮墓獸 386
彩繪牽駝俑 388
彩繪胡人俑 390
彩繪胡人滑稽俑 392
彩繪黑人舞俑 394
彩繪袒胸胡人俑 396
彩繪牽馬俑 398
彩繪雜戲俑 399
彩繪雜戲女性俑 400
唐天寶某年王修智賣胡奴契 401
胡人牽駝畫像磚 402
模印胡人牽駝畫像磚 403
模印胡人牽駝畫像磚 404
紅陶胡人俑 405
紅陶胡人俑 406
三彩胡俑首 408
印度人俑 409
彩繪吹排簫伎樂俑 410
彩繪吹橫笛伎樂俑 411
彩繪彈琵琶伎樂俑 412
彩繪吹貝蠡伎樂俑 413
彩繪吹笙伎樂俑 414
天馬西來 417
迎天馬簡 419
彩繪木馬 420
墨繪木馬 421
銅車馬出行儀仗俑(12 套) 422
青銅馬 431
彩繪翼馬圖畫像磚 432
彩繪翼馬圖畫像磚 433
模印騎馬圖墓磚(2 件) 434
模印牽馬圖墓磚(2 件) 435
共同家園
氐、羌與匈奴 440
錯金銀獸紋銅車飾 441
鑲琉璃透雕鳳鳥紋鎏金青銅飾 441
人駝紋鎏金青銅牌飾 442
鏤雕虎噬牛銅帶鉤 443
“新有善銅”四神規矩銅鏡 444
“尚方”銘四神博局銅鏡 445
新莽銅詔版 446
“一刀平五千”錯金刀幣 447
“大泉五十”磚錢範 448
“大泉五十”青銅錢範 449
“月氏”銘貨泉銅母範 450
“永元五年”銅弩機 451
《歸義羌人名籍》冊 452
騎吏與羌族少女圖畫像磚 453
《塞上烽火品約》冊 454
王莽“除匈奴之號”詔書 455
“晉歸義氐王”金印 456
“晉歸義羌侯”金印 457
“晉率善羌伯長”銅印 457
吐谷渾、吐蕃 458
交河郡夫人慕容儀墓志銘 459
龍紋金飾皮帶 460
如意形金飾 462
彩繪馬、蛇生肖圖木版畫 463
彩繪鼠、豬生肖圖木版畫 463
彩繪“門樓圖”木版畫 464
回鶻文木活字 465
党項 466
青釉梨形瓷壺 467
白釉荷葉形碟 468
青釉刻劃牡丹紋碗 469
西夏文印本《三才雜字》殘頁 470
西夏文楷書醫方殘片 471
西夏文草書占卜詞殘片 472
乾祐蝴蝶紋鎏金銅牌 473
西夏文首領銅印 473
西夏“天盛元寶 474
西夏“乾祐元寶 474
白釉剔刻牡丹紋罐 475
黑釉剔刻牡丹紋罐 476
蒙古 477
青銅爵 478
“金玉滿堂”銅鏡 479
三足銅盤 479
龍泉窯青釉刻劃蓮瓣紋碗 480
龍泉窯青釉瓷匜 481
釉里紅高足杯 482
青白釉玉壺春瓶 483
定窯白釉刻蓮花紋洗 484
豆青釉荷葉形蓋罐 485
織金錦抹胸 486
妝彩(藍)吉羊團花錦 487
佛陀之路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 490
懸泉浮屠簡 491
高善穆石造像塔 492
王文超石造像碑 494
王令猥石造像碑 496
閣樓式石造像塔 498
曹天護閣樓式石造像塔 501
閣樓式石佛造像塔 502
三層石造像塔 503
石雕佛傳故事碑(複製品) 504
彩繪舍利石函 505
石雕座佛 507
泥塑菩薩立像(2 件) 508
釋迦牟尼青銅像 511
七佛背光銅佛像 513
四面浮雕造像塔塔頂 514
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517
泥塑菩薩頭像 518
影塑弟子立像 520
泥塑脅侍菩薩立像(複製品) 521
影塑飛天 522
石佛頭 523
石佛頭 523
石雕菩薩像 524
石雕觀音立像 526
鎏金一佛二菩薩青銅像 528
鎏金十一面觀音青銅像 530
石雕弟子像 532
“胡跪”菩薩影塑(2 件) 533
石雕菩薩頭像 534
石雕菩薩頭像 535
泥塑菩薩頭像 536
水月觀音像 537
許願絹幡 538
供養人刺繡畫殘片 540
《緣生論》 542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543
後 記 544
作者簡介
王春法,男,漢族,1963年11月生,山東乳山人,1988年6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蘭州大學歷史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曾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曾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副會長。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主編,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