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館矗立於陵園中,四周松柏環抱,塔北是革命公墓,安放著漣水保衛戰犧牲的部分烈士及其他烈士的遺骸;塔南建有革命烈士紀念亭兩座;塔左建有漣水保衛戰史跡陳列室和漣水縣知名烈士史跡陳列室;塔右是花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漣水戰役紀念館
- 地點:江蘇漣水漣城鎮陵園路
- 竣工時間:1956
- 紀念: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
紀念館介紹,相關歷史,部分漣水烈士名單,交通線路,
紀念館介紹
漣水烈士陵園位於江蘇漣水漣城鎮陵園路北側,占地22畝。整個園內松柏常青,莊嚴肅穆。內有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
相關歷史
漣水烈士陵園主要是為紀念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而修建。1946年10月19日,國民黨整編第74師向江蘇省漣水縣城進犯。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0、11縱隊及地方武裝頑強抗擊。25日,國民黨整編第28師第192旅從淮陰趕來增援。經過激戰,國民黨軍被擊潰,退至淤黃河南岸。30日,新四軍發起反擊,至11月1日,殲滅第192旅大部和整編第74師一部。敵被迫退回淮陰、淮安。此次戰鬥歷時14天,殲國民黨軍9000餘人。12月13日,國民黨整編第74師又向漣水進攻。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0縱隊第6旅及第7師第19旅等部奮戰13天,殲敵4000餘人,16日撤出漣水城。新四軍傷亡4000餘人,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在10月23日的戰鬥中犧牲。
漣水保衛戰是解放戰爭中一次著名的戰役。那是一場血與火的拼搏,整整激戰了14個晝夜,重創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當時,該師師長張靈甫在占領淮陰、淮安兩地後,頭腦發昏,把解放軍的戰略撤退,誤認為是倉皇逃跑。他傾巢出動,妄圖一舉拿下漣水城。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將軍指揮下,決定在漣水城下迎戰,並爭取時間,保證華中解放區黨政機關及各種設施安全轉移。較量的結果,是華中野戰軍一舉殲敵較量的結果,是華中野戰軍一舉殲敵9000多人,打落敵機1架,繳獲大量美式武器、彈藥,迫使敵人向兩淮方向遺退。
為了紀念為人民解放事業、為新中國誕生而英勇犧牲的烈士,於1956年建立烈士陵園,建造了這座宏偉的“漣水保衛戰烈士紀念塔”。塔兩側建有碑亭,分別銘有聯句:
從中原到江南鐵流千里,為人民灑熱血浩氣長存。
保漣水殺頑敵氣貫長紅,求解放留英名永垂不朽
部分漣水烈士名單
吳長來(1905--1931),宇敦福,漣水縣大東鎮鎮南村人。
潘洪烈(1908--1935),漣水縣余圩鄉官莊村人。
張榮生(1900--1936),又名張雲飛,漣水縣唐集鄉湯碼村人。
王道明(1907--1940),原名王以曾,又名王井然,漣水縣成集鄉道明村人。
朱啟傑(1912--1940),女,又名朱啟哲、朱比莎,漣水縣成集鄉朱南盪人,出身於地主家庭,排行第七,人稱七姑娘。
羅鴻慈(1870--1940),字竹岑,漣水縣東胡集鄉人,清貢生。
殷如杭(1916--1941),漣水縣南祿鄉方圩村人。
朱洪濱(1920--1941),原名朱賓,字謂川,漣水縣岔廟鄉洪濱村人。
馮汝南(1913--1942),漣水縣東胡集鄉邱嶺村人。
向鴻乾(1891--1942),字佐亭,漣水縣紅窯鄉向莊人。
朱啟勛(1909--1942),漣水縣成集鄉朱南盪人。
江夢樓(1884~1943),原名江鳳文,以字行世,漣水縣梁岔鄉鄭莊人。
顧祝賢(1915--1943),漣水縣黃營鄉祝賢村前顧墩人。
陸亞東(1915—1944),原名陸玉侖,漣水縣河網鄉軍田村陸莊人。
朱士林(1921—1948),漣水縣朱碼鄉陶碼村人。
張馳(1926—1947),漣水縣徐集鄉張羅村人。
王秉同(1921—1947),漣水縣牌坊鄉秉同村人。
谷志超(1909—1947),漣水縣五港鄉五港村人。
張勝武(1917—1945),原名張慕曹,漣水縣朱碼鄉文俊村人。
朱前(1916—1944),原名朱貫義,漣水縣余圩鄉朱前村人。
交通線路
1、從張家港上江陰大橋。
2、江陰大橋向北走(也就是一直在京滬高速上),一直往淮安(地及市,以前叫淮陰)方向,或者北京方向.在過了楚州以後,轉上寧(南京)連(連雲港)高速,或者當地叫淮連高速,往連雲港方向,然後大概過15分鐘左右到漣水出口。
3、補充:關於收費站,在江陰大橋有一個,在漣水下高速有一個,下高速後,進漣水城的,308公路上還有一個(10元),如開小車,基本上4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