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銅熏爐(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漢銅熏爐(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銅熏爐,藏於開封市博物館,高10厘米,腹圍30厘米,底徑13厘米,造型規整,製作精美,具有典型漢代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銅熏爐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朝
  • 類別:青銅器
文物特徵,文物背景,

文物特徵

這件銅熏爐高10厘米,腹圍30厘米,底徑13厘米,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蓋上有一鳳鈕;爐身較小,鏤孔,蓋上鏤孔較為規則,蓋與爐腹之間有卯榫相接,有托盤,爐底有三足與盤相連。下有一圓柱和底盤相連。盤內盤踞一條口噙圓柱的蛟龍。圓柱中部有四片向四周伸展的葉片。整個熏爐造型規整,製作精美,具有典型的漢代特徵。
漢銅熏爐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漢銅熏爐

文物背景

熏爐是古代用作燃香的器具,它最遲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漢代比較流行。熏爐的質地有陶質、銅質和瓷質等。考古發現有大量漢代銅質熏爐, 它是一種實用器, 類型豐富, 裝飾風格獨特。據統計,截至2014年,已公布的資料中漢代銅質熏爐數量達到177件, 多數出自墓葬中,少數出自窖藏之中。銅熏爐的分布地較為廣泛,以陝西、江蘇、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出土數量較大,餘地則屬於零星出土。
說文·艸部》解釋“熏”:“火煙上出也,從屮從黑, 屮黑熏象。”段玉裁認為:“此煙上出,而煙所到處成黑色之象也。合二體為會意。”《辭海·熏爐》解釋為: “古時用來薰香和取暖的爐子。”因此,判斷一個器物是否為熏爐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一個可供燃燒的爐子;其次,燃燒時要達到“火煙上出”的效果。熏爐原本所燃之香是一種名為熏草的草本植物,據孫機先生考證, 薰草就是蕙草。
考古發現中可定為熏爐的器物最早現於楚地,形似深腹豆、器蓋鏤孔的陶熏爐,在戰國晚期南楚地區墓中即已出現,且器形已十分成熟。熏爐最早在楚文化墓葬中出現,此地河湖遍布,濕氣較重,適宜蚊蟲滋生,人們為了祛除蚊蟲,就將常用的陶豆與可燃燒的蕙草相結合,通過燃燒蕙草達到祛除蚊蟲的目的。漢文化繼承並發揚楚文化因素,在器物形態方面熏爐可做其中一個代表性器物。至東漢時,銅熏爐數量劇減。這種變化與漢代青銅文化的整體發展態勢密切相關,東漢時期,銅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逐步被高級釉陶器及瓷器所取代。因此出土銅熏爐數量較少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