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賽巴通體()是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的主要病原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賽巴通體
- 外文名:B.henselae
- 定義:貓抓病主要病原體
- 生物學性狀:主要為桿狀
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感染途徑,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
生物學性狀
漢賽巴通體形態多樣,主要為桿狀,大小為1×0.5mm左右。革蘭染色陰性,姬姆薩染色呈藍紫色,鍍銀染色呈棕黃色。 由臨床新鮮標本中分離的漢賽巴通體有菌毛,而經實驗室傳代後可喪失。其生化反應不活潑,不發酵各種糖類。
致病性與免疫性
感染途徑
傳染源主要為貓和狗,尤其是幼貓。90%以上的患者與貓或狗有接觸史,75%的病例有被貓或狗抓傷、咬傷的歷史,貓口腔、咽部的病原體經傷口或通過其污染的毛皮、腳爪侵入而傳播,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及青少年。
所致疾病
由於國內外養寵物者增多,因此貓抓病病例增加。病原體從抓傷處進入體內,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或膿皰,繼而發展為以局部引流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徵,出現發熱、厭食、肌痛、脾腫大等。常見的臨床併發症是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Parinaud眼淋巴腺綜合徵),系貓抓病的重要特徵之一。
漢賽巴通體尚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桿菌性血管瘤—桿菌性紫癜(bacillary angiomatosis-bacillary peliosis, BAP),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害和內臟器官小血管增生。BAP可見於HIV感染者、腫瘤或器官移植的病人,其桿菌性血管瘤可發生在體內任何實質性器官,而桿菌性紫癜則多見於肝臟、脾臟。
微生物學檢查法
實驗室檢查可取病灶組織(淋巴結、皮膚、肉芽腫等)作超薄切片,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此外,還可用羊血瓊脂或朱古力色瓊脂等培養基,或採用原代細胞或傳代細胞,對新鮮組織標本培養和鑑定。
防治原則
對寵物定期檢疫,殺滅感染動物。與貓、狗接觸時避免被抓傷或咬傷,若被抓、咬傷後,可用碘酊局部消毒。可採用環丙沙星、紅黴素、利福平等治療感染貓或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