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螭紋玉佩

漢螭紋玉佩

漢螭紋玉佩呈橢圓形,長6.5厘米,寬4.5厘米,厚1厘米。它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採用圓雕、透雕、陰刻、琢磨、拋光等工藝,將兩隻子母螭穿梭於草叢間嬉戲雕刻得生動形象,憨態可掬。1964年於西寧市山陝台漢墓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螭紋玉佩
  • 工藝:陰刻、琢磨、拋光等
  • 出土時間:1964年
  • 出土地:西寧市山陝台漢墓出土
漢螭紋玉佩
《西寧山陝台發掘漢墓》(青海日報1964年6月25日)報導:山陝台漢墓呈長方形,全長15米,寬4.7米,墓室距地表7.4米,可分墓道、主室、側室三部分。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銅器二大類。陶器有碗、罐、壺、勺、灶,銅器有甑、奩、盉、印等,其中銅印放在一盒內,此螭紋佩亦置於盒內。銅印陰刻篆字“彭安世印”,推測彭安世當系墓主人。這座墓規模比較大,僅木槨用木就達100多立方米。從其規模、隨葬晶分析墓主人當是上層人士。
中華民族用玉的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玉器的是東北地區興隆窪文化和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距今已有8000—7000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對玉器認識理解的不斷深化,玉器逐漸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漢武帝以後,推崇儒家學說,而儒家“貴玉”,贈玉、佩玉、葬玉成為當時社會時尚和顯示身份的標誌。漢代玉器無論從形制、紋飾都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尤其是儒家思想賦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文化內涵,玉成為君子的化身。
這件螭紋玉佩屬於吉祥類玉飾品,既可佩帶,亦可把玩。以玉祈求吉祥,往往是通過刻於其上的吉祥語、圖案或瑞獸來表達。螭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作瑞獸,被作為吉祥圖案刻在器物上,而單獨用作玉器的裝飾則始於戰國,也是漢代玉器較流行的裝飾題材,傳說佩之可辟邪祛魔。螭紋作為瑞獸的裝飾題材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