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津賦》是東漢蔡邕文學家創作的一篇賦。此賦第一段開頭四句從總體上抒寫漢水的浩淼,接著六句寫漢水之源的景象,之後四句寫漢水穿山越嶺後與江湘相通,最後四句寫漢水養育鱗甲萬類;第二段開頭七句寫漢水的功用,接著四句寫作者所看到的漢水的壯觀景色,最後的四句表達了作者願乘波濤遊覽漢水的願望。全賦敘述條理清楚,氣勢逼人,在寫法上以簡潔生動見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漢津賦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蔡邕
- 作品出處:《藝文類聚》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漢津賦1
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2。配名位乎天漢兮3,披厚土而載形4。發源自乎嶓冢兮5,引漾澧而東征6。納陽穀之所吐兮7,兼漢沔之殊名8。總畎澮之群液兮9,演西土之陰精10。過萬山以左回兮11,旋襄陽而南縈12。切大別之東山兮13,與江湘乎通靈14。嘉清源之體勢兮15,澹澶湲以安流16。鱗甲育其萬類兮17,蛟龍集以嬉遊。明珠胎於靈蚌兮18,夜光潛乎玄洲19。雜神寶其充盈兮20,豈魚龜之足收?
於是游目騁觀,南援三洲21,北集京都22,上控隴坻23,下接江湖24。導財運貨25,懋遷有無26。既乃風焱蕭瑟27,勃焉並興28。陽侯沛以奔鶩29,洪濤涌以沸騰。願乘流以上下,窮滄浪乎三澨30。覰朝宗之形兆31,瞰洞庭之交會3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漢津:即漢水。發源於陝西寧強北部的嶓冢山,上游名漾水,東南流經陝西勉縣稱沔水。東經褒城,合褒水,稱“漢水”,最後在今武漢入長江。
- 淼(miǎo):浩蕩無際。玄清:指天空。
- 配:匹配,對應。天漢:河漢,銀河。
- 披:劈開。載:開始。
- 發:一作“登”,誤。嶓冢(bō zhǒng):即嶓冢山。
- 澧(lǐ):即澧水,發源於秦嶺,流入渭水。
- 納:包容。陽穀:或作“湯谷”,即“碭谷”,古代傳說中太陽升起之地。
- 沔(miǎn):沔水,漢水支流。殊名:不同的名稱,指漢水流經不同地段的別稱。
- 總:匯集。畎澮(quǎn huì):田間用於灌溉的溝渠,這裡指漢水支流。
- 演:化育。陰精:地脈,水氣。
- 過:經過,一作“遇”,當非。萬山:山名,在今湖北襄陽西部。左回:折而向東。《水經注·漢水》:“漢水經萬山北再向東折。”
- 旋:環繞。南縈:向南流。
- 切:靠近。大別:即大別山,地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漢水流經大別山東南而入長江,故稱東山。
- 江湘:長江和湘水。通靈:這裡指漢水與江、湘相通。
- 嘉:嘉許,讚美。清源:清澈的源頭。
- 澹:安靜。澶湲(chányuán):同“潺湲”,水流舒緩的樣子。
- 鱗甲:指魚鱉之類的水中生物。萬類:形容漢水中生物之多。
- 明珠:珍珠。胎:動詞,孕育。
- 夜光:夜明珠。潛:深藏。玄洲:疑是“玄淵”字之誤,玄淵指深水處。
- 神寶:指漢水所產之奇珍異寶。
- 援:援引,連線。三州:指徐州、揚州、荊州。
- 集:匯集。京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 隴坻(lǒng dǐ):又稱“隴坂”,即隴山。地跨今陝西隴縣與甘肅平涼,古代為出陝要道,地勢險要。
- 江湖:長江和彭蠡湖,這裡指漢水入長江而東匯入彭蠡湖。
- 導:流通。
- 懋(mào)遷:貿易。懋,通“貿”。
- 焱(biāo):通“飈”,暴風,颶風。
- 勃焉:即“勃然”,狂暴的樣子。
- 陽侯:傳說中的波濤之神。沛(pèi):強勁。
- 滄浪:即滄浪之水,指漢水流經湖北段。《尚書·禹貢》云:“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胡渭《禹貢錐指》云:“滄浪者,漢水之色。”三澨(shì):水名,在湖北境內。
- 覰(qù):同“覷”,觀看。朝宗:諸侯朝見天子,這裡指百川匯入大江的樣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注曰:“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南宋王十朋《登黃鶴樓》:“江漢西來於此會,朝宗東去不需分。”清嘉慶《漢陽縣誌》曰:“江水、漢水其流湍急,又合為一,共赴海也。猶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形兆:形狀和氣勢。
- 瞰(kàn):從高處向下俯視。
白話譯文
那條大河水勢多么浩蕩啊,漫無邊際,遠接蒼天。名位可與天上的銀河相匹配,厚土被劈開才有了這地上的漢水。它發源於西部的嶓冢山,形成了漾水、澧水,順勢奔流向東。它吸納來自太陽出處所噴發的能量,流到東方又被冠以漢水、沔水兩個美名。匯總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潤這源自西土的大河。歷萬山之北而向東拐啊,繞過襄陽後向南盤旋。貼著大別山的東南緣啊,與長江、洞庭神異般地相通。人們讚美這清澈的流水啊,恬靜安適,潺潺流動。河中養育著萬種魚鱉啊,蛟龍也在這裡棲息遊戲。珍珠胎生於河中靈蚌啊,夜光明珠潛身幽深的河水。各種神奇寶物充滿其中啊,豐收豈止在魚龜?
縱目極望,這漢水南面依傍著荊徐揚三州,往北流向京都洛陽,西部控制著隴山,東又連線著長江和彭蠡湖。開發財源,運輸貨物,互通有無。到秋風蕭瑟之時,河水猛漲,波急浪驟,賓士而去,大浪濤天,沸騰翻滾。真想乘波駕浪於漢水之上或溯或游,一直游到滄浪之端,登上大別山之巔,觀賞漢水歸海之偉象,鳥瞰融合洞庭湖之美景。
創作背景
《山海經》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尚書·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為漢。”漢水也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伐楚,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對漢江流域的經營與對江漢的歌詠,可以遠溯先秦。《詩經·大雅·江漢》云:“江漢湯湯,武夫洸洸。”《詩經·小雅·四月》亦云:“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寫出了其獨具之氣勢。早在周代,即注重對漢水流域的開發。《詩經·周南·漢廣》毛傳曰:“文王之化,被乎南國,王化行於江漢之域。”受上述傳統思想的影響,作者創作此賦以歌詠江漢。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分三層。第一層從開篇至“澹澶湲以安流”,主要寫漢水得天地之造化而成其形勢,發源蟠冢,博納眾流,名兼眾善,左回南縈,最終通乎江湘的浩蕩氣勢,體現出漢水的第一大特徵:源遠流長。第二層從“鱗甲育其萬類”至“懋遷有無”,在這一層里,作者一改大賦鋪張揚厲的手法,由“鱗甲育其萬類”的總括和“明珠”、“夜光”的典型描繪,突出了漢水中的物產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珠寶珍怪,無奇不有,體現出漢水的第二大特徵:水產豐厚。又寫漢水與江湘相通,四方輻輳,可以通天下之財貨,是所經之地重要的經濟命脈。第二段為第三層,雖是虛寫,但與第一層形成呼應。其中,前七句先是上下南北的對舉,說明了漢水具有連絡南北、勾通上下的作用,同時又有貿易往來、互通有無的功用。整一層以這些質樸而明朗的文字型現出漢水的第三大特徵:功用巨大。後八句從不同的視角描繪漢水勢態的壯美。正面而觀,風起波涌,洶湧澎湃,洪濤沸騰,駭浪滔天;縱橫上下,暢流無礙,窮盡水邊,吸納萬川;遠眺又可見到匯合長江奔向大海的勢態,交匯洞庭形成浩渺的境界。體現出漢水的第四大特徵:水勢壯觀。
全賦緊扣漢水起源、流向及入江行程來寫,敘述條理清楚,氣勢逼人,在寫法上以簡潔生動見長。
名家點評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晶:蔡邕《漢津賦》與李尤《函谷關賦》一樣,也是一篇騷散相兼體賦。與李尤《函谷關賦》不同的是,《漢津賦》的讚美描寫都集中在對漢津大川本身,不涉及諷諫或頌美的內容。(《漢代辭賦研究》)
西南石油大學副研究員陳海燕:①《漢津賦》是一篇以漢水為描寫對象的賦,《文選》卷十二專門列江海一類,收錄有木華《海賦》和郭璞《江賦》。但這兩篇賦的篇幅都比較長,相比之下,蔡邕的《漢津賦》要短小得多,這篇賦本身也還帶略帶有兩漢大賦鋪陳寫物的痕跡。(《蔡邕研究》)②整篇文章氣勢雄健,承接連貫,有一氣呵成之感,文字明白曉暢,極為自然,沒有刻意堆砌的華麗辭藻,亦無奇崛冷僻之字,卻頗有不凡的氣勢,體現了蔡邕對語言的天才駕馭能力。(《蔡邕研究》)
作者簡介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漢桓帝時,曾以其善鼓琴徵辟,稱疾不就。建寧三年(170年)始應司徒橋玄的召辟,甚得敬重。熹平四年(175年)參與校正六經文字,並親自書於碑,使工而立於太學門外,後世譽為“熹平石經”。熹平六年(177年)因彈劾宦官權貴,獲罪入獄,受髡鉗刑,流放朔方。遇赦後因畏懼權貴饞害而亡命江海十二年。漢獻帝時,董卓專政,慕名而召闢為祭酒,甚得寵信,補侍御史,轉持書御史,遷尚書,後遷巴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年)拜左中朗將,從漢獻帝遷長安,封高陽鄉候。次年,董卓被誅,王允以“懷卓”之罪收付廷尉,後死於獄中。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