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歷史沿革
日本使用漢字的歷史,大約有1500多年的時間。
19世紀,明治時期,西方經典著作紛紛傳入日本,為了翻譯日語中本沒有的的概念,日本人利用漢字的構詞原理創造了大量新辭彙,稱之為“和製漢語”。例如電話、名詞、哲學、細胞、社會主義等,這些日造詞語被留學生等群體帶回中國,造成漢字反輸入的效果,並在漢語裡被廣泛使用。
二戰後,占領軍司令部對日本進行全面改造時,也要求日本進行文字改革,採用西化的羅馬字標記。
1946年11月,日本首相
吉田茂簽發公令稱“目前我國使用漢字數量繁多,用法複雜,在教育和社會生活中多有不便”,並頒布收錄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以限制漢字使用,同時還進一步推行簡化漢字,改以
假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比如,附近被簡化為“付近”。
1978年,日本工業標準協會公布了6355字的JIS X 0208的漢字編碼標準,之後又不斷追加補充漢字。
1981年,日本內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做了緩和性的調整,追加196個新漢字,廢除了限用漢字政策。
日本最早打算把漢字拉丁字母化,但失敗了。
現狀
現代日語雖然確定了漢字、假名混合書寫的方式,但漢語詞在日語辭彙中的比例接近50%,遠高於其他外來語,也超過了日語固有辭彙比例。
日本要求在官方文書等正式場合原則上使用漢字表記。對普通人來說,漢字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日本有492所大學和399所高中將漢字能力列為入學評價標準。
2011年,日本文部省進行了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在“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一問下,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認為“漢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還有52.5%的人認為“雖然有文字處理機,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2007年日語漢字能力檢定考試參加人數突破270萬,較2000年增加近一倍,超過當年報考英語技能檢定的人數。2009年出版的《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還登上當年暢銷榜首。同期如《六角猜謎》等漢字謎語類電視節目也以高收視率擠進娛樂節目排行前三。
文字特點
日本也有自己的國頒漢字,比如:
日本正體字 亜 圧 囲 円 汚 仮 価
簡體漢字 亞 壓 圍 圓 污 假 價
日本漢字也有自造的字,比如:
辻:十字路口
働:工作
雫:水滴
還有部分日本的正體漢字,進入了現代中國漢字之中,成為中國人的常用字,比如“腺”、“癌”。
越南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0年左右,漢字經廣西傳入越南,越南把漢字稱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其後,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期里,越南上層社會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小孩讀書也像當時中國一樣,一直到
喃字的出現。
19世紀,越南開始普及法國傳教士設計的羅馬字。
1919年,科舉廢除,漢字也逐漸被廢除了。
1945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後,拉丁化新文字成為越南的法定文字,稱為“國語字”。南越在1975年前,中等教育中仍保留“漢文科”。
2009年,越南數十位學者聯名上書教育部,建議實行國小和中學必修漢字的制度——漢字應該重新得到重視。
現狀
現代越南呼籲漢字恢復的運動比較少,但是由於越南的古典書籍全部用漢字和
喃字紀錄,所以,越南出現了將漢字、漢文(文言文)加入用高中文科選修科目的呼聲。
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的高春灝語言學教授曾表示:“從語言學角度看,
越南語使用羅馬字表記並不合適,捨棄了漢字和喃字,是對文化的損失”。2005年7月,當時的越南國家主席
陳德良在訪問中國時曾表示“我們認為
拉丁文字有一定便利,但同時也越來越顯示出不利的一面。十九世紀前我們的文學,年輕一代越來越看不懂”,並認為讓越南年輕人學習認識漢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漢字在越南重新受重視的很大一個原因,是發展經濟的需要。據統計,在越南的外資中,
漢字文化圈地區占到40%,而且中國是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朝鮮
“沒有使用漢字的必要。但是,
中國、
日本、
南韓使用漢字,所以有學習漢字的必要。”
基於金日成的見解,1948年北韓建國以來被廢除的漢字教育在1968年作為“漢文”教育又被編入了高中的課程。
在朝鮮,報紙一般都是
諺文專用而漢字完全不用。漢字一般被用來表記與中國有關的人名地名。另外,
金日成給
金正日贈送的漢詩,使用了中國流行的簡體字。
1948年的漢字廢除的同時,用朝鮮語固有詞替換漢字詞的運動逐步開始,但是1960年起便結束了。
韓國
歷史沿革
朝鮮半島長期以來,一直都沒有自己的文字。直至公元約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此後一千多年裡,漢字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文字。
1446年,李朝的世宗頒布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
訓民正音”。新文字發明後,世宗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並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但由於當時中華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巨大影響,這套表音文字並沒能大範圍使用。此後的四百多年時間裡,占據朝鮮半島主流的仍是漢字。
1945年,隨著日本殖民的結束,朝鮮半島的一些表音字學者提出凡愛國者應全部使用表音字。
1948年,韓國成立後,文字爭論持續不斷,被稱為“60年文字戰爭”。
1946年,慶祝
世宗大王創製韓文500周年,設立每年10月9日為韓文日。韓文、朝文舊稱諺文。
1948年,韓國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弧形式插入漢字。”李承晚時代,又在國小實行漢字教育。
1970年,
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韓文日設為公休日。
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
1980年代中期,“諺文世代”(在廢止漢字,諺文專用時代接受教育的人)占了多數,使用漢字的出版物銷量大跌,韓國的報紙、雜誌等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
1990年代後期,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形成,根據切身經驗和利益,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漸高。
2000年,在中國小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
2005年1月,制定《國語基本法》,規定“公共機關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用韓文書寫,但在制定總統令時,括弧內可以使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
2009年2月,在“韓漢之爭”久未停戰的韓國,20名前總理共同簽名上書
青瓦台,呼籲
李明博強化漢字教育,提議在韓國的國小正式開設漢字教育課程。政府教育部調查的國民輿論顯示,89.1%的受訪者贊成重開漢字教育。
2015年4月29日,韓國SBS新聞報導,國小課本已規定同時用韓語和漢字標註。因1970年"韓語專用政策"從教科書上消失的漢字,時隔45年復活,在韓國國內引發了熱議。
韓國教育部列舉了並注漢字的理由:社會需求增多、單詞的意思簡單易懂、辭彙能力的提高等,2018年起分發的國小課本將"同時標註"漢字。此舉並不同於在文章中混雜使用漢字這樣的"混用"。然後,韓語相關團體和全國教育委員會事務局和全國教職員勞工組等團體卻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如單方面推進、給學生輔導課帶來負擔等。
文字特點
韓國正體字 敎 裵 氷 尙 鎭 眞 卽 甛
繁體漢字 敎 裴 冰尚 鎭 眞 即 甜
簡體漢字 教 裴 冰 尚 鎮 真 即 甜
韓國的漢字辭彙,和中國漢字也有不同,不僅有差異,甚至差異還很大,比如“
食母”,是女傭之意。
還有一些韓國自造的正體漢字,比如
乫(“加”下加“乙”)
乭(“石”下加“乙”)
乶(“甫”下加“乙”)
乷(“沙”下加“乙”)
畓(“水”下加“田”)
伽(人旁加“加”:伽)
不僅有自造的韓國漢字,還有一些獨有的辭彙,比如,
中國漢字 韓國漢字
催促 促求
真心 精誠
東南亞
新加坡
新加坡的母語是馬來語,漢語和英語為該國的兩大官方語言。
196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簡化漢字委員會。
1976年,發布的修訂本《簡化字總表》所收簡化字與中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書寫上也採用橫排方式,並且採用與我國一致的漢語拼音。
2007年,李光耀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曾說,“在中國崛起的態勢未明朗化之前,許多家長都埋怨子女花太多時間學習漢語,然而隨著中國的國力日益強大。家長們都逐漸意識到如果子女沒好好掌握兩種語文,或對中國的文化和國情不甚了解,將錯失很多機會”。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有中國血統的馬來人和華僑占全部人口的76%,學校推行雙語教育。
1973年,馬來西亞教育部成立簡化漢字委員會。
1981年,正式頒布《簡化漢字總表》,所收簡化漢字與中國也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