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原陵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谷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歸葬於此。該陵由神道,陵園和光武祠三部分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蓊肅穆,闕門巍峨,神道寬闊,石刻林立。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光武帝陵除四絕處,另有三大景觀。一為奇特的鳥鳴柏,二為兩情依依苦戀柏,三為宏偉逼真的漢皇仰臥。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巨龍盤柏、驚鹿探頭、仙鶴浮雲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的奇妙景觀,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陵園內的“光武帝劉秀生平事跡展”、“邙山出土石刻展”等展覽,充分體現漢代歷史文化的厚重,對研究陵寢文化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漢光武帝陵現已成為洛陽北線旅遊勝地,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〇〇一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原陵
  • 面積:6.6萬平方米
  • :17.83米
  • 周長:487米
  • 俗稱:漢陵
  • 位置結構:夯土丘狀
  • 時間:漢代
  • 相關人物劉秀
簡介,基本情況,祭祀地點,位置結構,原陵七奇,關於漢光武帝,歷史評價,

簡介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基本情況

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合葬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附近。南依山勢平緩的邙山,北顧山巒起伏的太行,波濤滾滾的黃河沿陵北側咆哮東去。這裡風景秀麗,是引人注目的形勝之地。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劉秀墳,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陵園位於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該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陵園呈長方形,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千年古柏1500多株,總面積達6.6萬平方米,整個陵園,鬱鬱蒼蒼,肅穆壯觀,山門巍峨,紅牆綠瓦,氣勢壯觀。原陵西側光武祠前大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的28名將領。陵內遍植隋唐古柏1485株,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它地方的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其絕,遊人絡繹不絕。
光武帝的陵冢位於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封土為陵,當地百姓稱之為“劉秀墳”。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裡撫碑擇吉問凶: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象、石馬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現在柏樹猶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聳入雲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徵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雲台二十八將”。

祭祀地點

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它位於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
園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肅穆,它們巨大的輪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臥像,俗稱“漢皇仰臥”。每當漢陵曉煙出現時,陵園之中紫煙裊裊、宛如仙境。當你在鳥柏下拍手時,柏樹間會發出“啁啾”的鳥鳴聲,令無數遊人倍感神奇。

位置結構

漢光武帝陵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
山”,一反常規。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
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陽春三春,清明前後,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瀰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雲,煙凝雲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遊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陵七奇

第一奇
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我國歷代皇帝選擇寢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獨光武帝陵,系“枕河登山”,一反常規。眾多皇陵都在邙山之巔,唯原陵座落在黃河之灘,為二千年封建社會史上之孤例,至今還是一個謎。
第二奇
“一園千柏,國內罕見”。現園內古柏共1458棵,這么多的千年古柏聚植一園,在全國其它地方的皇帝園陵中並不多見。整座陵內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出,這是漢陵第三奇"翠柏杏香,奇木佳品"。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質堅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濃郁。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如雨過天晴,這種余香感覺更深,風過處,滿園古柏清香,可傳10里之遙。
第三奇
"柏楝同根,至愛體現"。此奇妙就在於柏楝同根,於植物生態方面實屬罕見,至今也是一個迷。在距地面3。5米的柏樹主幹上,生長著一棵直徑為15厘米的苦楝樹,根據諧音把"苦楝柏"理解為"苦戀柏",傳說這是皇后麗華一直苦苦眷戀著劉秀帝的緣故,象徵了忠貞不渝的愛情。樹下的連心鎖,是現代青年男女對愛情表達的一種方式。據說倆人同心合一把鎖,表示海枯石爛不變心。
第四奇
“神柏各異,形如眾物”。陵園古柏,有龍騰鳳舞,軒氣昂宇,有蒼勁挺拔,碧翠妍麗;有千姿百態,相偎相
依。
這一棵古柏,人稱"巨龍盤柏"。那兩條彎曲的虬枝,似騰飛的兩條巨龍,那龍的氣勢,龍的風骨,巨龍隆突的肌健,蘊藏著一種即將暴發的力,大有扶搖而上直衝雲宵之勢。
這株柏樹暇"猴柏",樹腰處隆突的地方,像一個機靈頑皮的猴子,調皮的眼睛,欲張未張的嘴巴,稍稍翹起的耳朵,抓耳撓腮、呲牙咧嘴的樣子,真是維妙維肖。
這棵柏樹暇“開胸見佛”。它把整個胸腔里的五臟六腑掏了出來,表示自己的誠意。佛教里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所以這棵樹應該屬於佛教中誇張的藝術形象。
這棵柏樹人稱“鹿回頭”,那向外伸展的樹杈像一隻小鹿,惹人喜愛地站在那裡,向我們留戀地張望。而在它的
上空有一枝椏,仿佛臥著的,不懷好意地窺視著這隻小鹿,可這小鹿全然不覺,仍舊善良地仰著腦袋,或許是對我們的到來感到稀奇吧!一鹿一鷹,兩種神態,形成明顯的反差。
第五奇
鳥柏樹"雙手擊掌,鳥柏叫喚"。用兩掌拍一下,或著對著柏樹輕輕撫摸一下,如大家一齊拍掌撫樹,會出現百鳥合鳴的場景。鳥柏樹被鋸開時發現木紋有清淅的小鳥圖案,為這些柏樹增水添了新的謎團,這些現象何種原因所致,有待人們進一步地去考察論證。
第六奇
漢陵曉煙 "清明穀雨,漢陵曉煙",每年的清明至穀雨前後,在天朗氣清雲起霞蔚、晨曦初現之時,大約在清晨7時到上午10時之間,漢陵園內古柏枝幹間會平空生出團團煙霧,飄如浮雲,自西北向東南姍姍移動,至一定高度即緩緩下降,降至地面2---3米高度即迅速擴散而去。人們置身園中,如入仙境虛無縹紗,似在蓬萊。當地農民也曾流傳道:"漢陵曉煙,預兆豐年"。每當陽春三月,清明穀雨將臨之時,近者朝朝注目,遠者日日探聽,企盼曉煙,祈禱"祥瑞"。
第七奇
漢皇仰臥,園外東邊200米處遠瞻漢陵,仰觀整座皇陵,那鬱鬱蔥蔥的滿院翠柏會構成一幅圖案:東漢世祖皇帝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足蹬邙山。這就是漢陵第七奇,"漢皇仰臥,活靈活現"。

關於漢光武帝

劉秀本是西漢皇族,九歲時死了父親,就跟著叔父劉良過活,早年曾從事農業生產。王莽篡漢後,他跑到長安求
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後來窮苦不已無法維持生活就又回到家鄉。王莽在回歸傳統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愚,導致了農民大暴亂。22年,劉秀的兄長劉演率領賓客七八千人在棗陽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軍編為六部,擊殺王莽南陽守將,又擊敗王莽大將嚴尤陳茂,進軍圍宛,聲勢大振。第二年,劉演做上了皇帝。劉秀也進入了權力最高層。王莽圍攻昆陽城。劉秀恰好守城,城中將士見王莽兵多如牛毛,都很害怕。劉秀卻從容自若,說:"今莽軍多,我軍少。如果我們拉力抗爭,尚可取勝,如果望風解散,必至玉碎,萬難瓦全。"
他趁著夜晚潛出南門,疾奔郾城和定陵發兩邑守兵數千人進援。又率敢死兵三千人直衝莽軍中堅,擊殺王莽大將王尋,莽軍大亂。昆陽城守軍乘勝出戰,內外合攻,莽軍大潰。這就是有名的"昆陽之戰",此戰後,王莽的主力喪失殆盡,漢室中興近在眼前。
但是,不久後,新市、平林諸將和一部分南陽豪強妒忌劉演、劉秀的威名,就陰謀殺掉了劉演。劉秀在這自身危急之際,表現出異常的智力和忍耐力。他先投靠了殺兄仇人,然後,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悌"來:不替劉演服喪,不提昆陽戰功,飲食言笑如常,終於免遭殺身之禍。
不久,劉秀被任命為行大司馬事,持節渡河,鎮撫諸州郡。他到河北,巡行各州郡,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西漢官名,官民大悅。於是,他趁機殺掉了自稱天子的邯鄲割據者王朗,又擊敗和收編農民起義軍的銅馬、青犢諸部,擴展了自己的勢力。25年六月,劉秀稱帝,史稱東漢光武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陽。
27年,劉秀消滅了所有農民暴動武裝。36年,削平了青州張步、漁陽彭寵、天水隗囂、益州公孫述等豪強割據武裝,中國再次統一。
劉秀是一名優秀的帝王,不但善於打仗善於治國,而且宅心仁厚,溫文爾雅。對百姓更是體貼有加。他在位期間,多次下令禁止殘害奴婢。同時限制豪強霸占土地,減輕賦稅,免除部分縣的徭役,興修水利。對各級官吏實行考察黜陟,罷免貪官,改任良吏,精減官員,裁併四百餘縣。在即位之後,他時常不忘故鄉土地,曾多次回故鄉。至今他的故鄉棗陽還有許多與他有關的名勝古蹟:有祭祀光武帝的白水寺,有出征誓師的點將台,有屯聚人
馬的八萬山,有起兵豎旗的旗桿山,有舊宅故居白水村(皇村)。另外,還有報恩寺、無蚊橋、扳倒井等有趣的民間傳說,至今仍在廣大民眾中流傳。
扳倒井位於方城縣縣城東北十五公里處。這裡井泉從平地湧出,清澈甘甜。據說,劉秀北擊新莽時,軍士們曾路經此地,因時值盛夏,乾渴難耐。劉秀見柳林間亂石中有泉水溢出,就命士兵掘石。只幾鍬下去,一股泉水噴涌而出。軍士們飲過此水後士氣倍增,北上後連連獲捷。當地人得知這一訊息後,便於此處掘井飲水。
劉秀稱帝後御駕親征,經過此地時,時夏四月,天氣炎熱。士兵皆汲水於井,但井水源源不斷。劉秀稱讚道:"井水如此清澈如涌,如井扳倒矣!"於是,後人借光武帝之言,將此處更名為扳倒井,同時建了光武帝廟。關於劉秀的傳說數不勝數,就如他的陵墓一樣總被諸多傳說所環繞一樣。他給百姓帶來了潔淨的泉水,百姓回報給他的是美麗動人的傳說。劉秀三十一歲稱帝,在位三十三年,於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崩,時年六十三歲。

歷史評價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
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布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3、
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