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蒿為旱生多年生草本,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國外蒙古,原蘇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在蒿屬飼用植物中,為適口性最好的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漠蒿
- 拉丁學名: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
- 別稱:沙蒿、青沙蒿、芒汗—協日樂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科:菊科
- 屬:蒿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生物生態,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狀莖粗短。莖單一,稀2—4個簇生,直立,具縱溝棱,淡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常分枝。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短圓狀矩形,倒卵形、匙形或近圓形,羽狀深裂,側裂片2—3對,裂片上又有不規則的2—4深裂片或全裂片,小裂片條形或卵狀披針形,莖中部及上部葉無柄或具短柄,3—5羽狀全裂裂片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基部具條形裂片狀假託葉。頭狀花序寬卵形或近球形,直徑2.5—3mm,花梗短,常下垂,多數在莖頂或枝端排列成狹窄的圓錐狀,總苞片3—4層,光滑,邊緣小花雌性,5—6枚,花冠管狀錐形,中央小花兩性,7—10枚,花冠管狀,花托裸.露。瘦果小,矩圓狀卵形,長約lmm,黑褐色(圖84—1)。
生長環境
喜光,不耐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國外蒙古,原蘇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
主要價值
漠蒿在蒿屬飼用植物中,為適口性最好的品種。屬中上等飼用植物,其蒿香味較其他蒿類為淡、莖稈較柔軟,四季均為山羊、綿羊,馬、牛、驢喜食。因植株較低矮,牛放牧採食有困難。春季返青早,枯黃晚,青綠期長,是秋季羊只抓膘的好飼草。其化學成分及胺基酸含量見表84–4,84—5。漠蒿在黃土丘陵、低山坡地上,是較好的地被梢物,具有極好的保持水土作用。
生物生態
多生長在黑壚士,灰鈣土、灰褐土及沙質和砂礫質土壤上。在乾燥,疏鬆、中性偏鹼性的土壤上生長最好。在寧夏3月下旬返青,進入營養生長期,6月下旬開花,7月下旬結果,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熟,10月下旬進入枯黃期(表84—1)。在北京地區花期7—8月,果期9月。在內蒙古地區花期7—8月,果期9月。在西藏花、果期8—10月。漠蒿莖葉花序比為1:0.4:1.03,地下部粗、中、細根重量比為1:0.5:0.2,地上與地下部之比為1:0.53。其地上、地下部分層重量結構比表84—2、84—3。漠蒿屬軸根型植物,根系趨向於水平分布,主根不發達或受抑制.在內蒙古東烏旗草甸草原地區觀測,根系集中分布於6cm以內的土壤中(圖84—2)。漠蒿常為典型草原常見伴生種,在局部地區也能成為優勢種或亞優勢種,在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中也可見到。例如在寧夏南部和東部海拔1600—2100m的黃土丘陵低山半陽坡、半陰坡上分布有以漠蒿為優勢種的草場,蓋度40—65%,漠蒿分蓋度為12–25%。平均產鮮草1749kg/ha,每平方米有15—16種植物,最多達24種,在寧夏六盤山地區普遍分布的牛尾蒿(A.Subdigitata)、鐵桿蒿草甸草原中也可見到。在寧夏中部由乾草原帶向荒漠草原帶的過渡地區,漠蒿常以伴生種或亞優勢種出現在蓍狀亞菊(Ajaniaachilleoides)、貓頭刺(Oxytropisaciphylla),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為優勢種的荒漠草原中,土壤為灰鈣土和淡灰鈣土。也可少量出現在以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蒙古冰草(Agro–Pyronmongolicum)、中亞白草(Pennisetumcentrasiati–cum)為優勢種的沙地荒漠草原中,地表多為浮沙或沙丘。在東北主要要生長在固定沙丘上大針茅(Stipagrandis)、貝加爾針茅(S.Baicalensis)群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