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

漕河(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漕河,古名“虵(yi)水”(常作蛇水),下游與大支流濁河匯流,故下游也稱漕濁河,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源於山東省泰安市高新區北集坡鎮北集坡村、顏謝村,上游有張家泉、上泉古泉群等泉水,及引汶濟漕等源匯入,經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南部,在肥城市肖家莊堽城壩下游注入大汶河。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較大的支流有濁河、斑鳩嶂河等。

漕河,系“汶陽田”的主要排水河道。1960年代,在源頭地區建成勝利水庫(天頤湖)及勝利渠道,引牟汶、瀛汶、石汶河水存蓄,以補水灌溉。水庫及引水渠建有3座水力發電站。流域內建有安孫灌區(肖店引河工程)。引水樞紐設在安駕莊鎮肖店村東西兩側。東側引泉河水,西側引漕濁河水以灌溉。

漕河原在堽城壩上匯入大汶,1964年改到該壩以下,減少了洪水頂托和內澇災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漕河
  • 別名:蛇水、漕濁河、虵水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山東省泰安市
  • 流經地區:山東省泰安市高新區、岱嶽區、肥城市
  • 發源地:山東省泰安市高新區北集坡鎮北集坡村、顏謝村
  • 主要支流:小漕河、濁河、斑鳩嶂河、溝河
  • 河長:46 km
  • 流域面積:648 km
  • 平均流量:432 m/s
  • 落差:40 m
  • 河口: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肖家莊堽城壩下游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徑流,湖泊,泉群,治理開發,河道治理,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水電工程,

幹流概況

漕河
漕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漕河,是大汶河中游的最大支流。漕河源頭較多,整個匯水面呈扇形,東起泰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北集坡鎮北集坡村、岱嶽區大汶口鎮顏謝村,西至岱嶽區夏張鎮金牛山,雞鳴山,岱嶽區道朗鎮如意山、北大頂等山陽坡之水均匯入該河,總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
民國《重修泰安縣誌》卷二《輿地誌·山水》載:“漕河,縣南四十里,源出上泉、臭泉,西南流,至三汊口小河崖,匯虵水,徑濟河村入大汶。”《肥城地理志》也執此觀點。
現代水利認為:漕河主源頭位於泰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北集坡鎮北集坡村、顏謝村,經岱嶽區滿莊鎮北留村東入勝利水庫(天頤湖)。水庫以上匯水面積13.8平方公里,水庫以下,漕河主幹流向西穿過汶陽田,為平原河道,經上泉村北、北臭泉村南,納“上泉、臭泉”之水,再經馬莊鎮,穿薩家莊和漕河涯村,經李、蘇、劉、韓四大坡村南,轉向西南流,過武家莊進入肥城市境內,西至肥城市汶陽鎮北莊村北又與濁河匯流,匯流段長12.5公里,故下游又名漕濁河,向西南流,經安駕莊鎮肖家店西,至堽城壩下游匯入大汶河。全長43.5公里(一說全長39公里,一說全長46公里),其中高新區、岱嶽區境內長21公里,肥城市境內長22.5公里,河寬20~50米,兩岸均有堤防。平均比降千分之一。河床平緩,流速慢,新中國成立前常漫溢成災。
漕河
漕河上游勝利水庫庫區段
漕河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上泉村段
漕河
肥城市汶陽段
漕河
漕河在堽城壩下匯入大汶河

水文特徵

濁河為漕河的最大支流,交匯口上游兩河相鄰,汛期多同時為患。因此,兩河治理也連在一起。漕濁河上游,源高流急,河道狹窄,無堤防,每逢汛期,時有洪水為患,淹沒農田。
漕河涯村以下已形成標準化堤壩,防洪能力達到690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432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徑流

漕河主要支流有小漕河、滿莊河、響水河、東向河、濁河、窪里河、營盤河、安鳳河等。
小漕河,流域面積101平方公里,河長14.5公里,起源於大汶口鎮北大吳村以東,是漕河幹流以南的坡水河道。據考證,此河即《史紀·河渠書》和《水經注》中所說引汶灌溉汶陽田的引水渠。現代的河道,由大汶口鎮北大吳嶺起,流向西,經北大吳村南、雲亭山北、北西遙村北、郝家石牆村南,雙楊店村南、泉頭官莊北、北蘇馬莊北、順河莊南、穿過小漕河崖村,在村西匯入漕河。古代水利工程遺蹟——小漕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設使用水利工程的國家,繼秦國都江堰工程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載《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而漕河支流之一——小漕河就是其中的引汶灌溉工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汶水又西南,經亭亭山東,黃帝所禪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時水閘),舊分水下溉處也。”其引汶水處,即今雲亭山(古稱亭亭山)下北大吳村附近處。
東濁河,古稱濁河。起源於岱嶽區道朗鎮內的如意山。河道總長35公里(岱嶽區境內20.4公里),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東濁河,從如意山始,彎曲西南流,穿道朗鎮北白樓村,至陳家園注入夏張鎮南白樓水庫,出庫後南流,繞鳳凰山,至夏張鎮玄家樓村與蟠龍山、清涼山起源的兩支流交匯,隨即注入夏張鎮況洞水庫。出況洞水庫轉南入夏張鎮故縣店水庫。繞故縣店村,在新河西村和趙家莊之間穿過,過南故縣店出境進入肥城境內,在肥城市汶陽鎮北莊村匯入漕河。
濁河,發源於泰安郊區夏張等山區及境內儀陽鄉及安臨站鎮一帶山區,流經泰安的夏張,境內經邊院、汶陽兩鎮,至北莊村北匯入漕河,是漕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河道長34公里,河床最寬150米,最窄30米,下游平均比降1/1000。其支流多在右側,主要有窪里河、營盤河、安鳳河等。
柱子河,是儀陽境內東南部季節性山洪河流。系汶河水系。該河發源於分水嶺以東,橫嶺山以南山麓,主要匯入東鮑、榮華兩條支流而成,水流自西向東,經小柱子東折向南出境,匯入邊院鎮一帶的濁河。儀陽境內流程3.57公里,流域面積13.51平方公里。
溝河,發源於布金山東麓和南麓。該河位於安駕莊鎮紅廟埠村東,窪里村西。由東北西南流入安駕莊境內,流入汶陽鎮後又繞回安駕莊內於東王村北匯入漕濁河。上游有3個支流。溝河長3.5公里,寬30米,深2.5米。解放前,此河為地上河,且常年失修,每逢雨季,洪水泛濫成災,沖壞上游的莊稼,淹沒下游良田。1959年,此河上游修建了宋莊水庫、北仇水庫,邊院鎮內修了月牙湖。1964年冬,公社黨委政府組織民眾整修河道,加固河堤,地上河變為地下河,從此消除了水患。
沙河,發源於安駕莊鎮布金山南麓,流經大龍崗石村、小龍崗石村、張家安村、陳家溝、升莊、陳家埠村、肖家埠、門家埠、紅廟埠村、東嶺村流入汶陽鎮東濁新村,匯入窪里溝河。全長8公里,寬20米,深3米。五十年代,常年雨水從布金山流下,由於落差大,水流急,沙石俱下,下游地勢平坦,水流緩慢,積沙達數米深,故取名為沙河。此河為民眾蓋房及鎮內各種建築提供了沙源。以前,沙河為地上河。每到夏季雨水多時,常有小水患,1962年冬公社黨委政府組織民眾整修河道,裁彎取直,縮短河道0.5公里,退河還田6公頃。1964年冬,公社黨委政府再次組織民眾全面治理河道,河床加深、河堤加高加寬,在上游修建了大龍崗石村東水庫、小龍崗石村西水庫和張安村東水庫,蓄水防洪,從此沙河下游再無水災。沙河上游,大龍崗石村東北河段,為李家峪,是布金山戰鬥主戰場,我泰西軍分區副司令員劉學德帶領部隊與國民黨部隊十五旅四十四團,展開激戰,突出重圍。
斑鳩嶂河,發源於大龍崗石村北,布金山南麓,流經張家安、馮家樓、馬家埠村西,至泰東路折向西南,於西王村北流入漕濁河。長10公里,最寬30米,深4米。解放初,河道彎曲,寬窄不一,加之常年失修,每到雨季,山洪暴發,下游常淹沒莊稼。1958年,上游修建了張安小(一)型水庫,隨後又建大龍崗石村西水庫、張安小(二)型水庫;1964年,公社黨委、政府組織民眾下游改道,裁彎取直,縮短河道3公里,回田16公頃,挖深河床,加築河堤,從此再無水患。
窪里河,流經邊家院境內,從窪里東入境,東北西南流向,經窪里新村南,向西與溝河、沙河匯為一流,於東王村北流入漕濁河,長2公里,寬10米,深2米,該河因緊靠窪里村,故名窪里河。

湖泊

魯囿故址,位於邊院鎮南莊村東南2里許漕河內,俗稱“鯉魚汀”。《水經注》京相璠曰:“今濟北蛇丘城,城下有水,魯囿也。”《左傳》載:“魯定公十三年(前49年),夏渠蛇淵囿此。”鯉魚汀即其遺址。遺址東北西南走向,分葫蘆頭、正汀、垃粒灣,全長約300米,昔日,汀內常年綠水盪波,水深莫測。汀兩岸古柳森森,綠蔭蔽岸,蘆荻颯颯,鯉魚汀內盛產赤鱗鯉魚,遐爾聞名。建國後,河道多次挖掘疏浚,鋰魚汀遂漸淤塞,1962年挖漕時淹沒。

泉群

漕河(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
上泉古泉群
上泉古泉群,主要由泉水井、五大主泉和數十個小泉組成,大致呈五角星狀分布,分別稱為“驢帶泉”“龍泉”“靈應泉”“京抄泉”“鄭家泉”、另外還有“寶升泉”“靈液泉”“不老泉”“白鷺泉”等眾多較小的泉眼,泉水星羅棋布,隨處可見。在泉群源頭,有幾塊清代石碑記載著上泉古泉群的歷史。其中一通石碑寫道“此屯名泉清澈,澄河潺流,突石奇秀,蒼柏茂盛,一勝地也。”泉水井在國小南數十米處。井口面積約28平方米,壘砌規整,衛生清潔。泉水涌流向北,通過龍王廟遺址即現今國小前拐向西,形成河道,衝出一個大灣。幾大泉水相匯成河,奔流西去,成為漕河上源。
張家泉,位於寧陽鎮東15公里的東滿莊村東北。清鹹豐《寧陽縣誌·山川》載,張家泉在縣東十五里東滿莊(今寧陽鎮南滿莊和北滿莊舊稱)東北,張家泉泉水與發源於金羊山西麓的廣順河,在西滿莊匯流入張家泉河。古時的張家泉,多被描述為:泉水叮咚,水流潺潺,碧波蕩漾,清澈見底,鵝鴨成群,魚蝦遨遊。當地傳說古時有一個縣令經過此地,見此泉水充盈美滿的壯觀景象,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油然感慨:“附近兩個莊就叫滿莊吧!”由此,南、北、西滿莊的村名就一直沿用。現代的張家泉由於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已不再噴涌,“竹林、流水、魚蝦”等古時的勝景已不見蹤跡,唯有歷經滄桑、斷為兩塊的明代“張家泉碑刻”還依然存在,記載著該泉往昔的功用和明朝政府保護此泉而頒布的法律條文。此碑已於1985年移入寧陽縣博物館保護。其碑文如下:張家泉本泉坐落在本縣賢義鄉韋周社滿莊迤東,出平地土中間,自泉頭至夏源河□長八里,闊四尺一寸,會蛇眼泉入漕河,轉入天井閘接濟運。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明代時為補濟運河,曾將漕河入汶口攔在堽城壩上游。為了增加引汶入漕的水源,曾多次疏浚河道。濟運終止後,河道失修。由於長期的淤積,河道窄淺,水流阻滯常造成大雨大災,小雨小災。民國22年(1933)九月,泰安縣政府曾組織民眾從漕河涯村北向下挑挖河漕4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春對狹窄河段進行了疏浚。1954年至1955年進行了清淤,對阻水段進行了展寬。1957年,肥城縣人民政府組織民眾對漕河阻水段又進行了疏浚治理,用工2.4萬個,挖土3萬立方米。1959年秋,汶陽公社調集3000民工疏浚崗子至北莊9.65公里的河道,挖土6.7萬立方米,用工4.5萬個。1964年冬至1965年6月,肥城縣調集8000人對漕河進行了一次全面治理,疏浚順直河道12.5公里,其中新挖河段7.13公里,展寬加深河道5.37公里,下遊河槽底寬達50米,培修堤防8.82公里。為減輕汛期洪水受汶水的頂托,對入汶口進行了改道,由堽城壩上游改至壩下游,整個工程共挖土方83.77萬立方米,開鑿石方13.2萬立方米,修建築物52座,其中公路橋2座,生產橋17座,涵洞33座,用工76.7萬個。河底寬度由原來的十幾米,展寬到50米,防洪能力達到690立方米/秒,為10年一遇;排澇能力達到432立方米/秒,減少了洪水頂托和內澇災害。1993年,肥城市又組織邊院、汶陽、安駕莊鎮對漕濁河的濁河段、幹流段進行了疏浚,復堤加固,治理長度25公里,管理段防洪標準有了大的提高。

蓄水工程

漕河(黃河支流大汶河的支流)
勝利水庫(天頤湖 )
勝利水庫(天頤湖),位於滿莊辦事處北留村東,主要靠勝利渠引牟汶、瀛汶、石汶河水存蓄。原址為3座小型水庫,在此基礎上,1977年10月15日動工興建勝利水庫,次年7月29日基本建成。水庫最大壩高27.1米,主、副壩長4770米,全系粘土心牆。冬季施工,凍土夯打不實,大壩曾出現縱向裂縫43條,計長1220米。此外,主壩壩基滲水,放水洞漏水,後經灌漿加固,險情始有緩解。水庫總庫容59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67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灌區產量由開灌前的畝產200公斤增至425公斤。水庫及引水渠建有3座水力發電站。養魚水面4600畝。
北仇水庫,位於邊院鎮北仇村北,過院西河的上游,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1958年8月建成,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百年一遇校核。總庫容量391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12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70萬立方米,死庫容4.5萬立方米。主壩長200米,副壩長1200米,壩頂寬,主壩6米,副壩4米,最大壩高12米。壩型為均質土壩。放水洞為臥管式,閘門為錐形吊錘式,5噸螺桿啟閉機1台。溢洪道位於主壩南側,為開敞式寬頂堰,底寬40米,最大泄量245立方米/秒。該庫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經多年運用,實澆面積3000畝。水庫建成後,對邊院鎮一帶的防洪及灌溉起了一定作用。
東濁河流域內有況洞水庫、南白樓水庫為小(一)型水庫,故縣店水庫為小(二)型水庫。
南白樓水庫,位於夏張鎮南白樓村,截濁河上游建立。1960年5月興建,大壩為土質結構,高14.8米,長361米;副壩長200米;放水洞為石拱形,斷面為0.6×0.8米,最大泄量為70立方米/秒;溢洪道寬度70米,最大泄量為775立方米/秒;總庫容45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07萬立方米,死庫容3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3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33公頃。

引水工程

安孫灌區(肖店引河工程)。引水樞紐設在安駕莊鎮肖店村東西兩側。東側引泉河水,西側引漕濁河水。工程竣工後能灌溉安駕莊鎮和孫伯鄉的3萬畝土地,故名安孫灌溉渠。工程於1959年春勘測設計,同年11月調集萬人施工,翌年3月建成放水。主要工程有放水閘三孔,每孔淨寬1米。截流壩長50米,高2米。乾渠1條,20260米。過水建築物147座。動用土方34.1萬立方米,石方5.99萬立方米,砌石3051立方米,工日29.3萬個。1962年將張侯空心壩下落70公分。壩西端修一孔排水涵洞,消除空心壩以上的蓄水能力。是年冬至翌年春,展寬莊頭村南渠道3000米。1965年冬~1966年春,加寬從渠首至路莊段3000米。1972年下游修建了孫伯鄉南欒村北人造湖空心溢流壩,以調節水量。從空心壩以下改變渠道線路4000米,擴大了自流灌溉面積。1974~1978年經過多次續建、改建和擴建,共完成土石190.46萬立方米,工日242.15萬個,累計投資151.38萬元。現已成為一處渠系配套、效益顯著的中型灌區。計有排水總乾渠1條,長5公里。乾渠1條,長20.26公里。支渠20條,長21.2公里。乾溝8條,長8.6公里。支溝68條,長51.74公里。溝渠建築物147座。較大的揚水站8處,抽水站17處。設計灌溉面積3.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3.1萬畝。
引汶濟漕工程,位於大汶河北岸,汶陽鎮磚舍村東與泰安市郊區馬莊鄉交界線以西30米處。主體工程有攔河溢流石壩、沖沙閘、引水渠、進水閘、引汶濟漕乾渠5部分。工程始於1960年冬,挖1條至大崗子村東的引水乾渠,長4050米,引汶河水補給漕河城上閘,自流灌溉。春秋乾旱,汶河水位低,乾渠引不進水時,就在汶河築起沙壩,抬高水位引水。1964年引水閘建成,控制了流量並保證汛期安全。1966年10月泰安地區水利局批准興建磚舍引汶濟漕攔河大壩。同年11月施工,翌年5月建成。壩長1250米,高1.1米,頂寬0.8米,下底寬1.2米。壩下游建乾砌石護灘,長1250米,寬6米。壩北端修沖沙閘30孔,閘孔寬、高各1米。在原引水乾渠的基礎上渠底拓寬至10米。兩岸邊坡為1∶2,引水渠段首砌石護坡700米,修建築物4座。1967年7月進水閘被衝垮,翌年8月建穿壩引水閘5孔。孔寬2.2米,高2米。混凝土柱狀基礎,水泥鋼絲網閘門,鋼筋混凝土橋面。最大進水流量30立方米/秒。閘下安裝28千瓦水輪機1台。工程建成後,補給汶陽田的地下水和安孫灌區用水,達到了設計要求。1980年後,天氣乾旱,汶河經常斷流,工程不能發揮正常效益。
勝利渠,是一條長53.5公里的引水渠道,稱為“百里勝利引水渠”。渠道東起范鎮鄭家寨子村東牟汶河右岸,引牟汶河水沿泰萊公路北側西行,繞過泰城以東而南,順津浦鐵路西側南下,經北集坡鎮道窪嶺地下石渠,進入天頤湖。沿途流經岱嶽區的范鎮、祝陽、山口鎮和泰山區邱家店、省莊鎮及泰安市城區東關和南關,再經岱嶽區北集坡、滿莊等鄉鎮,到達天頤湖。縱貫8個嶺頭,橫穿瀛汶、石汶等27條大小河流和一○四、棗徐、泰萊、泰新、泰良、泰汶等8條國道、省道和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從渠首至泰城為砌石渠,由泰城至石灰窯官莊為“萬米渡槽”,再向南至道窪嶺處為“開山劈嶺大挖方”修建的石渠,此段石渠長6.4公里,最深處達14.7米,系在天然石上開鑿的。水渠共有建築物228座,其中倒虹吸8處長128.95米,兩座翻板閘長371.9米。水渠設計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實際入庫引水流量7立方米/秒。年設計引水為7437萬立方米,實際年引入水量1350~4000萬立方米。

水電工程

漕河流域水電站
電站名稱
地點
開發方式
開工日期
竣工日期
設計裝機(千瓦/台)
實際裝機(千瓦/台)
年設計發電量(萬度)
落差(米)
勝利七號
滿莊辦事處北迎村
壩後
1980.5
1981.5
500/2
500/2
76.00
10.30
勝利三號
勝利引水渠
渠道
1978.10
1982.6
300/3
175/2
41.00
4.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