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湖北省荊州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兩千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荊楚傳統技藝,一直在荊州地區世代傳承,榫卯髹漆彩繪木雕類、金漆盆盤類為其主要品類。楚式漆器造型奇異瑰麗,圖飾豐富多樣,色彩飽和雅重。榫卯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體物件往往由分別雕刻成型的部件榫卯組合而成,造型生動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選用天然礦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須經過色料研磨、日曬脫水、色料與透明漆料攪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

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2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北省荊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127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套用範圍,色彩裝飾,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漆工藝就已經產生;夏朝時期,漆器已經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用於盛放食品、存儲衣物及維護木製器具等多種用途。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的製作工藝才開始朝著美學方向精進發展。以楚國為首的“楚式漆器”被世界公認為“漆器工藝的高峰”,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因而被廣泛熟知。
楚式漆器的發展離不開地域性的物質支持,《荊州府志·物產》記載“荊州府皆商人淘采之地”,由此可見,楚地豐富的漆樹資源及其他物產資源,是漆工藝發展傳承的地域性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僅為貴族所特有,精美的漆器成為貴族權利的象徵。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當下楚式漆器已經成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普遍用具。1927年《東方雜誌》記載“沙市多漆工,故漆器為沙市特產一大宗也”,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開始在民間廣泛傳承,而不再是貴族的專屬。

工藝特徵

套用範圍

楚式漆器髹飾工藝主要套用在實用工藝品、藝術工藝品及房屋裝飾這三個方面。
首先,以楚式漆器中的“金漆盆盤”為例,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實用漆器,是屬於實用性的生活類工藝品。“金漆盆盤”做工考究,木料高質,契合人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使用價值,但在外形審美度上較藝術工藝品低。“金漆盆盤”套用範圍較廣,包括盆、盤、盒、屏及大型家具五類,例如腳盆、果盤、首飾盒、屏風及圓桌等。實用工藝品因其日常使用次數頻繁,為延長家具的使用壽命,在髹飾漆覆蓋在木料之前,木頭需經過長達兩年以上的完全乾燥、磨光刮灰後,才會上漆描金。
其次,以荊州挑擔圍鼓中的挑鼓架及背鼓架為例,其作為用於藝術、音樂等方面的工藝品,自身也具有相當的藝術特性,因此屬於藝術工藝漆品。藝術漆品多以雙面雕刻或鏤空等手法進行結構修繕,再進行髹漆,因而成品精美,視覺層次感豐富,審美藝術性較強。
最後,日常的實用工藝品及藝術工藝品,當其審美價值契合房屋主體風格時,皆可用做房屋裝飾類漆器。但針對文房、臥室、會客廳等不同場所,漆器的裝飾工藝都需以房屋主體功能進行類別劃分。楚式漆器作為漆工藝的代表,其產生時代正處於百家爭鳴之時,文房漆器的裝飾價值因時代需求而套用較廣。髹漆彩繪榫卯木雕類裝飾品及鴛鴦鳳鳥造型的硯盒、紙鎮,皆為兼具實用功能及裝飾功能的文房漆器物品。

色彩裝飾

楚式漆器髹飾工藝在器物的裝飾上多以古代漆器紋飾為主,在色彩的裝飾運用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用色彩描繪圖案紋飾。基本沿用古代楚國漆器以紅黑二色為主,以黑漆為地,在黑底上用紅色彩繪紋飾的風格特點,部分作品也會採用黑底上用紅色、金色相結合的方式如蟬型硯、虎坐飛鳥或黑底上飾金的方式如鴛鴦豆、鴛鴦盒等。在黑底上彩繪黃色、藍色等也是常見的方式。
(2)色彩描繪與貼金銀箔相結合的方式。先在器物上進行彩繪,局部採用貼箔的方式,貼箔的題材多以四大神獸為主,運用此方法較多的是漆圓盤,便於觀賞。

工藝流程

漆器的製作大致分為胎體製作、髹漆、彩繪三個環節,但每個大的環節下小的工序特別多,及其複雜。對於每道工序的製作,師傅們多是憑藉手上的經驗來判斷是否達標。因每道工序對製作及環境的要求不同,一般都是分房間製作。製作過程中多是師傅分工協作完成,一般師傅只做一個工序,但多數師傅兼具其他工序的技能,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來彌補人員不足。
(一)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胎體種類的豐富。鄒氏家族楚式漆器製作中器物多以仿古漆器為主,這些仿古漆器製作以材料劃分的胎體大致有以下幾種:
(1)木胎胎體;木胎是現代楚式漆器製作中較常見的一種胎體,多以香樟木、楠木等成年老木為料,也經常選用陰沉木,雕刻技法有圓雕、透雕、浮雕等,榫卯結構製作胎體是較大的特色,如大型器物虎座鳥架鼓、虎座飛鳥都是通過榫卯結構來完成的。
(2)皮胎胎體;主要以牛皮為料,牛皮需經過特殊的處理進行使用。隨著社會結構分工的明細,多以購買成品為主,如虎座鳥架鼓上的懸鼓就是牛皮翻制而成。
(3)夾紵胎胎體;夾紵胎俗稱“脫胎”,髹飾錄中將其記為“重布胎”,多以夏布為料,在制好的石膏模上先刮漆灰再貼夏布,在夏布上掛漆灰反覆多遍成型,待乾後,去掉石膏模,磨光表面,使器型標準,即成胎體。
(4)竹胎製作工藝;多以三年以上的南竹為料,經過蒸煮——晾乾後使用,楚式漆器製作中多以竹的天然形態為基礎經過加工處理後,直接髹塗彩繪,如:竹漆筆筒、竹飲水杯等。
(5)陶胎製作工藝;以泥為材料塑造成型燒制,然後髹塗彩繪紋樣。
(6)葫蘆胎製作工藝;多以成年葫蘆,經過水煮——刮皮——晾乾後使用,或鏤空雕刻、或直接髹漆彩繪。楚式漆器髹飾製作中多採用直接髹塗彩繪紋樣的形式進行製作。
(7)銅胎製作工藝;以銅為料,鑄模成型,銅胎製作工藝複雜,楚式漆器髹飾製作中銅胎器物多是購買,然後髹飾彩繪,選擇銅胎多以“壺”為主。
雖然這些胎體在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製作中都有出現,但楚式漆器製作中多以木胎、夾紵胎為主。
(二)漆繪
“以筆為文彩,其明媚如畫工之裝點於物,如春日映彩雲也”《髹飾錄》。漆繪,就是將彩色漆繪製於表面已經髹漆的漆器之上。幾乎所有楚地漆器均使用漆繪的技法進行裝飾。彩色漆的製作方法較為複雜,工序繁瑣,需要將生漆過濾、加熱、加油等再經過熬制。經過熬製成的漆乾後無顏色,所以需要加入硃砂,紅土等天然礦物質色料按比例配成有色漆。在楚地出土漆器中大量的色漆原料使用硃砂。
(三)雕刻
雕刻漆器即為先將木胎通過雕刻的手法處理後再髹漆的技法,屬於一種制胎方法,這種技法的漆器至少在戰國早期就已經成熟並廣為使用。例如,在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使用雕刻技法的土龍紋漆豆蓋與豆耳等。例在天星觀2號墓出土 透雕鳳鳥啄蛇座屏中就能看到其透雕與髹漆技法以相當成熟。整個作品不大但內容細節相當豐富,屏框內鏤空刻有一個連續的鳳鳥啄蛇的動物紋樣,底座用浮雕法又刻動物紋樣四個,以黑、紅、黃三色大漆彩繪。但雕刻技法到了戰國晚期後逐漸衰弱並讓位於單純的彩繪漆器,後世出土較少。
(四)扣器
扣器的出現目的是為了滿足漆器口沿,邊角等脆弱部強度而產生的。在戰國中晚期,隨著追求華麗輕薄等審美需要,漆胎逐漸開始追求輕薄。為了保證夾紵胎,竹胎或木胎在受力點或輕薄處的強度與耐用度發明了用金屬扣在薄弱處的做法,類似於後世的鑲邊。這種既實用又帶有裝飾風格的方式很快在戰國晚期流行開來,不僅出現銅扣器,還出現了實用金、銀等貴金屬修飾的漆器品。其製作方法大致為在器物胎體上事先鑿出榫眼然後嵌入榫眼,再在需要的部位使用金屬包邊固定,由於漆器與金屬光澤的交相呼應,扣器往往更具有華貴氣質。這種做法在後來的兩漢時期更為盛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作為承載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及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工藝,具有相當重要的傳承價值。
傳承狀況
荊州地區雖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只有少數楚式漆器的傳承人技術比較成熟,且因資金和熟練技工的缺少而難有作為。老藝人年邁、後繼乏人與建立健全保護機制等,是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傳承人物
鄒德香,男,1948年10月15日出生,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申報地區為湖北省荊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荊州市民眾藝術館(荊州市藝術研究所)獲得“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荊州市民眾藝術館(荊州市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的湖北十八匠文化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入選。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7月5日,為期三天的北京世園會湖北日活動舉辦。活動以“高山流水迎鳳來”為主題,展現了楚式漆器髹飾的風采。
2019年11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浙江嘉興舉辦,楚式漆器髹飾作品亮相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