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山西省新絳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山西省新絳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剔犀,為雕漆工藝之一。雕漆始於唐代,剔犀定型於宋代,其名稱見程大昌《演繁露》等史籍。明代我國漆工唯一專著《髹飾錄》也提及剔犀。我國著名學者王世襄等認為,剔犀主要產于山西省新絳縣。

文化特徵

剔犀是將朱、黑、黃等兩種或三種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規律地逐層堆積起來,達到一定厚度(約0.3—0.5毫米)後,用“V”形刀雕刻花紋,刀口處可看見不同的色層,與其他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紋刀口側面處顯現如同截開的犀牛皮質的斷面層次,故名“剔犀”。同時,又因花紋多為回紋、雲鉤,流轉自如,迴旋生動,近代以來又稱之為“雲雕”。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漆器髹飾技藝(絳州剔犀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新絳縣絳州漆器研究所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