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煉獄》和《十字架》是三個帶有連續性的短篇。《歧路》中的愛牟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在日本求學時代專攻醫學,但興趣卻在文學方面。回到上海後,他辦文藝雜誌,一方面消澆自己的煩愁,同時也希望它們在無形之間可以起轉移社會風氣的作用。《煉獄》寫愛牟為了改變自己在妻子走後孤寂難耐的生活,同友人們去游無錫,大自然也醫不好他心頭的創傷,他又回到上海過著“煉獄”生活。《十字架》寫愛牟辭謝了四川C城紅十字會的聘請,並退回了旅費。《漂流三部曲》是作家生活的自我寫照。
基本介紹
- 書名:漂流三部曲
- 作者:郭沫若
- 類別:小說
- 包括:《歧路》、《煉獄》和《十字架》
內容簡介,分部概述,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作品簡評,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漂流三部曲》是郭沫若前期自敘傳身邊小說的代表作品,小說極為真切深摯地宣洩了留日歸國的青年學子愛牟在人生的歧路中與妻兒生離的諸種複雜的情感體驗,感人至深;在藝術表現上,小說強烈的主觀性,抒情性、流暢性不僅鮮明地體現了創造社小說的風格特點,而且作為新文學初期的小說創作,這種自敘傳抒情小說範式在新舊小說的轉型過程中具有積極的開拓和創新意義。《漂流三部曲》在作品的主觀性、情緒性、抒情性、流暢性上都堪稱是郭沫若代表作。《漂流三部曲》
全文兩萬五千餘字,創作於1924年2、3月間,在結構上分為三部:第一部《歧路》,第二部《煉獄》,第三部《十字架》,最初皆連續發表於1924年3月至4月的上海的《創造周報》,後收入小說散文集《橄欖》,由上海創造社出版社在1926年9月出版。《漂流三部曲》作為小說,內容豐富,但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位中國的青年學子去國求學——回國謀事——再次去國的故事。
分部概述
第一部
《歧路》短篇小說,寫愛牟在日本留學,學的是醫學,後來他感到醫學無助於徹底改變黑暗的社會現狀,回國後棄醫從文,在上海與友人創辦文學雜誌。但微薄的收入連妻兒也無法養活,他只好將他們暫時送回日本。臨別時,愛牟與妻子難捨難分,送別歸來,愛牟心中無限惆悵。他想振作起來,按妻子的期待開始寫長篇小說《潔光》,但別離後的淒寂心境卻使他無法寫下去。
第二部
《煉獄》短篇小說,寫正當愛牟強忍著思念之苦的折磨,過著孤寂難熬的生活,意欲離開上海的時候,一天收到在無錫的好友嘉華和瘦蒼的來信,邀請他與友人芳塢、尼特同游太湖。第二天晚上他借酒澆愁,酩酊大醉,以致第三天早上沒能趕上去無錫的早點火車。到無錫後,在去太湖的路上,愛牟觸目傷懷,想起被迫返回日本的妻兒,痛苦萬分,游湖之後,竟然夜不能眠。第二天他無心和朋友再去蘇州遊覽,獨自一人返回上海。
第三部
《十字架》短篇小說,描述愛牟收到返日後妻子來信所寫情景。妻子在來信中敘說了她帶兒女返日後生活的艱難和“深不可測的孤獨悲哀”。愛牟讀後,深感切膚之痛,他在內心呼喊:“我們真正是牛馬……我們是什麼都被人剝奪了,什麼都失掉了,我們還有什麼生存的必要呢!”愛牟正欲給妻子回信時,他的家鄉四川C城紅十字會來人準備接他回C城擔任醫生,月薪400元,並捎來了用於旅費的1000兩銀子的匯票。11年前,愛牟是為逃避包辦婚姻而離開家鄉的,如果現在回去定會引起衝突,給原配妻子和父母帶來不幸,想到此,愛牟堅決辭退了銀錢和聘書。《十字架》控訴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艱辛、正直和善良的品質。
作品簡評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中的三個短篇,帶有鮮明的自傳色彩和濃郁的抒情性,心理刻畫真切、細膩。《歧路》中的愛牟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在日本求學時代專攻醫學,但興趣卻在文學方面。回到上海後,他與志趣相同的友人合辦了一兩種文藝雜誌,一方面消澆自己的煩愁,同時也希望它們在無形之間可以起轉移社會風氣的作用。但是懷著這種志願的愛牟,卻在上海連妻子也無法養活,不得不把他們送回日本去,而自己則在“自怨自艾的心情”下忍受別離的痛苦。《煉獄》篇還特別注意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寫愛牟為了改變自己在妻子走後孤寂難耐的生活,同友人們去游無錫,大自然也醫不好他心頭的創傷,他又回到上海在斗室中過著“煉獄”的生活。《十字架》寫愛牟辭謝了四川C城紅十字會的聘請,並退回了作為旅費的一千兩銀子。完全可以看出,《漂流三部曲》是作家生活的自我寫照,也是他的思想感情毫無掩飾的表露。當愛牟的妻勸他開業行醫的時候,他說:“醫學有什麼!我把有錢的人醫好了,只使他們更多榨取幾天貧民。我把貧民的病醫好了,只使他們更多受幾天富兒們的榨取。”從這樣憤激的言詞,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何通過自己的顛沛道路,逐漸認識舊社會的猙獰面目而加強了反抗和改革的要求。在結尾處,作者通過幻覺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讀來特別動人心魄。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漂流三部曲》是他創作於1924年,並分別發表於同年《創造周報》第41號、44號和47號上。後收入《郭沫若文集》第五卷。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於專業的研究者對於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眾中間也存在對於郭沫若因為不了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產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郭沫若在台灣的學術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除了台灣學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所受的浸染,不僅僅有傳統的威權時代基於政治和學術的分歧對他的批判(例如台灣威權時代領導人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對他的批判),他對於台灣的倡導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輝認為今日台灣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歸結於胡適、魯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導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的實踐。他的作品:
《女神》(詩集)1921年,泰東
《瓶》(詩集)1927年,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年,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年,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年,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年、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年,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1931年,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年,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年,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年,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年,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年,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