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洞水庫

漁洞水庫

漁洞水庫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樂居鄉,距昭通市區17.94公里。該水庫屬大(二)型水利骨幹工程,設計總庫容3.64億立方米,具有農業灌溉、城市飲水、防洪、旅遊、水產養殖和氣候調節等多種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洞水庫
  • 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樂居鄉
  • 設計總庫容:3.64億立方米
  • 昭通:人口480萬
昭通市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處,位於雲南東北部、烏蒙山區北緣,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86米>,最高海拔<4040米>,立體氣候突出。全區有漢、回、苗、彝等31個民族,人口480萬。交通相對閉塞、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為貧困的農業地區。昭魯壩子作為雲南省第三大壩子,總耕地面積52.2萬畝,過去因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化程度僅為25.2%,農業以旱作物為主,且單產較低。漁洞水庫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該地區農業生產用水問題和昭陽區城市居民飲用水的問題,是地方工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雲南省昭通漁洞水庫工程簡介 一、工程規劃及任務
漁洞水庫位於金沙江流域的二級支流居樂河上,下游稱灑漁河,流經橫江匯入金沙江,距昭通市昭陽區23Km,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庫總庫容3.55億立方米,壩高87m。
漁洞水庫所在地昭通市是雲南東北部重鎮,位於雲、貴、川三省的結合部,為多民族雜居地,該地區資源豐富,是國土規劃中的攀西——六盤水開發區的腹地,長期以來,該地區工農業發展緩慢,經濟貧窮落後,改革開發以來雖然經濟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工農業基礎薄弱以及人口過快增長,目前按人均工農業產值仍屬貧困地區。
昭魯壩子總耕地面積50.2萬畝,水利條件差,漁洞水庫渠系灌溉系統發揮作用前其有效灌溉程度僅25.2%,以旱作為主,且單產較低,因此解決本地區農田的灌溉問題是昭通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漁洞水庫發揮效益後,昭魯壩子水利化程度可達87.2%,每年可淨增產糧食1.1億千克,可達到糧食小區自求平衡。
昭通褐煤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80億噸,可露天開採,經過規劃,坑口火電廠第一期設計裝機容量120萬KW,最終規模可達300萬KW以上。但煤電資源的開發規模又受水資源條件的制約。漁洞水庫的興建可解決煤田及火電廠的供水水源問題。
昭通城市用水較為緊缺,該水庫建成後,可向城市供水。2000年供水量為855萬立方米/年,中期2010年供水量為1804萬立方米/年。
漁洞水庫建成前,昭通地方電力系統總裝機僅5.1萬KW,以徑流式電站為主,枯季出力不足2萬KW,缺電面大,因此在網內增加具有調峰、調枯功能的電站是提高昭通地方電網供電質量和保證安全運行的關鍵措施,漁洞水庫壩後電站為擔負此任務的首選電站。
灑漁河下游水能資源豐富,總落差1150m。規劃按四級開發,漁洞水庫是下游各梯級電站的龍頭水庫,可對下游梯級電站補償調節供水,對提高下游梯級電站的保證出力作用重大,該水庫的興建,將促進下游高橋等梯級電站的開發。
二、自然條件
漁洞水庫位於雲南高原的東北部,烏蒙山的北緣,灑漁河上游居樂河上,海拔高程在2000~3000m內,水系發育,河谷深切,相對高差一般在200~600m,形成高山深谷相間的地貌景觀。
壩址區河流流向南東40~50度,比降0.5%,河底寬30~40m,河床高程1907~1910m,岸河底無深潭,河谷為“V”型,兩岸對稱,左岸山高370m,右岸山高300m,岸坡尚稱為平整,坡度一般39~42度。物理地質現象不發育,主要表現為沖溝、風化、構造破碎風化岩體。
壩址出露地層為上二迭統峨嵋山玄武岩,岩層從第13層到29層,其中緻密狀玄武岩占整個壩基的57%,杏仁狀玄武岩占36.7%,火山角礫岩占2%,第15層為玄武質頁岩,岩層厚0.2m,第20層為凝灰岩,岩層厚0.4~0.5m,以上二層軟弱岩層占壩基面積的2%。岩層呈單斜構造成,走向近南北與河流近正交,傾向下游,傾角38~50度。壩基98%為堅硬岩層,岩石飽和抗壓強度為41~105Mpa,整個壩基未發現構成深層滑動的結構面。壩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右岸位於壩軸線上游30m處有一鬆動體,前緣高程1930m,垂直河床邊坡長度約120m,平均坡度38度,順河床寬度約52m,整個鬆動體體積約12萬立方米。鬆動的失事將給工程帶來難以預測的危害。對鬆動體的整治採用預應力錨索加地基梁、固結灌漿、擋牆的綜合處理方案,確保了鬆動體的穩定。
漁洞水庫多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423立方米/秒(1654年8月24日),實測最小流量0.48立方米/秒(1958年5月10日),調查歷史最大流量922立方米/秒(1856年),多年平均含沙量3.09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113萬噸。
三、樞紐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築物
大壩為砼細骨料砌石重力壩,最大壩高87m,壩頂長225.5m,壩軸線方位角北東30°59′。大壩共分為十個壩段,第一壩段長21m,第五壩段(溢流壩段)長24m,第十壩段長26.5m,其餘7個壩段長均22m,壩頂寬12m。
右岸第一至第四壩段、左岸第六至第十壩段為非溢流壩段,壩頂高程1988m,上游壩坡在1948m高程以下1:0.1,以上為垂直,下游壩坡為1:0.73。
第五壩段位於河床中部,為溢流壩段。溢流堰頂高程1978m,上游壩坡與非溢流壩段相同,下游壩坡為1:0.78。溢流段淨寬14m,分兩孔出流,堰頂設定兩套7×7m弧形閘門控制,堰面採用WES曲線,下接0.78的直坡段,下段為半徑62.8m的反弧,將水流挑至下游沖坑。溢流表孔最大下泄流量607立方米/秒,最大單寬流量42立方米/s/m,最大流速32m/s,最大水舌挑距
81m。在溢流壩段中部設有一6m寬的閘墩,墩下部設定無壓泄洪沖沙底孔,底孔全長116.18m,進口閘底高程1925m,工作弧門的孔口尺寸為2.5×4m,工作門後用X2=350y的拋物線與底坡1:3.6的直線相接,下段為半徑55m的反弧段,將水流挑至下游。底孔斷面尺寸為2.5m×7.65m,最大下泄流量275立方米/秒,最大單寬流量120立方米/s/m,最大流速31m/s,最大水舌挑距90m。
電站進水口為深孔式取水口,設於第六壩段,進口底板高程1944.5m,壓力管軸線與壩軸線正交,管道為壩內埋管,一管兩機供水,主管長94m,管徑2.8m,水輪機安裝高程1910.88m地麵廠房,設兩台裝機2×6300KW的立式機組,設計水頭60m,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
南北乾渠放水孔分別布置於右岸第三壩段和左岸第九壩段,軸線均與壩軸線垂直,為壓力輸水管,內徑1.8m,進口底板高程分別為1948m和1951m,南乾渠壓力管長為29m,北乾渠為24m,設計流量分別為10.5立方米/秒,13.5立方米/秒。為提高灌溉供水水溫,在進口檢修門前設定分層取表表水閘門一套,出口設定1.5×1.5m的弧形工作門,後設消力池與乾渠相接。
四、樞紐工程施工情況
樞紐工程的施工採用“一次圍堰隧洞導流”的方法,導流標準採用P=10%實測洪水最大洪峰流量370立方米/秒。導流隧洞布置在左岸,全長471m,進口底板高程1913m,洞身底坡I=1/200,洞身為6×6方圓形斷面,最大下泄流量21立方米/秒,隧洞內為光面爆破噴錨支護。上下游圍堰頂
高程1931m,高21m,頂寬8m;下游圍堰頂高程1914m,高5m,頂寬8m。
樞紐工程設計總工期5年,1992年11月至1993年9月導流隧洞施工;1993年5月至1994年5月大壩壩基開挖;1993年10月截流;1994年5月澆築大壩;1997年6月大壩工程完工,同年實現壩後電站第一台機組投入運行。2000年12月,省水利廳受雲南省人民政府委託,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共同主持,進行樞紐工程竣工驗收,於12月25日正式通過竣工驗收。
五、水庫淹沒和工程占地
漁洞水庫淹沒耕地6746畝,淹沒果樹、林木3197畝,遷移人口10963人。
渠系工程占地2561畝,遷移人口1529人。
六、工程量
樞紐工程總工程量為:砼和鋼筋砼30.41萬立方米,砌石9.31萬立方米,土石方開挖19.74萬立方米,
金屬結構安裝、閘門、鋼管650t,啟閉機15台;帷幕灌漿7095平方米,固結灌漿12574平方米。
七、投資
漁洞水庫樞紐初設批准總投資23573萬元,修正概算36384萬元,竣工決算36084萬元。
灌區工程審批概算24107萬元
水質情況
漁業水域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當隨地表徑流大量進入水庫水域的懸浮、膠體、溶解、沉澱有機物被魚類和其他動物攝食,或被細菌分解為氮、磷等無機物,其中氮、磷和其他無機鹽類被藻類和水生植物陸續吸收,魚類則在攝食各種動植物時,將氮、磷等營養鹽富集到魚體。當捕撈漁業將魚體捕出時,就減少了(即帶出了)水域中的氮、磷含量。魚類一般含氮2.5~3.5%、磷0.3~0.9%左右。每從水中捕撈1千克魚或在不投飼料的情況下生產1千克魚,就可從水中取出約25~35克氮和3~9克磷。如果水庫水體每年魚捕獲量為100噸,則可從水中取出約2500~3500千克氮和300~900千克磷,表明魚類是水域淨化的主導因素。漁洞水庫魚類増殖和不投餌養殖的發展規模越大,其對水域的淨化作用也就越大。
漁業淨化是去除氮、磷污染的最好方法,還能去除部分鈣、鉀、鈉等鹽類。可以說,漁業的淨化作用是高級淨化,它能起到三級處理的作用。
雲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昭通市分中心編制的昭通市水環境質量通報(2006年第4期)表明: “採用綜合水質指數法評價的集中供水水源點漁洞水庫和大龍洞水質均為1級,屬水質優良的供水水源地。
對漁洞水庫水體用總磷、總氮、高猛酸鹽指數和透明度等指標做富營養化評價,評分值為40,其富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採用單因子評價得其水質類別除pH外為3類。
水質變化情況與上期監測結果比較,本月水質總體與上期基本一致。主要是由於進入汛期,河道內水量增加,水體夾帶大量面源污染所致。”
天然水體(包括水庫)pH的變化受季節、水位、環境及生物等多種因子的影響。例如光照的增強必引起水溫的上升,水溫的升高又加速了有機質的分解,豐富了水中的營養鹽類,進因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繁殖。由於浮游植物的強烈光合作用,pH在午後一段時間可達9-10以上。如投放濾食性鰱、鱅魚類(鰱魚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鱅魚主食浮遊動物,也食藻類)則可有效地改善水的理化特性,其行為本身將會導致pH的降低。從《2006年漁洞水庫水質監測成果表》也可看到,pH主要與季節變化、水位變化、地表水徑流及外來物質有關,水位低,導致pH升高。
養殖情況
數量
2005年10月份至2006年6月份,期間共投放33.5萬千克魚種。
投放的魚品種
投放的魚品種為鰱、鱅魚。
現有養殖方式
鰱、鱅魚兩種魚均為濾食性魚類,其食性為:鰱魚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鱅魚主食浮遊動物,也食藻類。採取不投餌的放流養殖生產。
放養密度
2005年10月份至2006年6月份,共投放33.5萬千克魚種,以每尾魚種0.6千克計,應有56萬尾魚種;按成活率60%計算則56萬尾魚種實際成活33萬尾,大約19.8萬千克;該水庫屬大(二)型水利工程,設計總庫容3.64億立方米,按水體庫容2.00億立方米計算,放養的密度為0.99克/立方米。放養密度是非常小的。
綜上:在漁洞水庫進行的漁業生產為低密度、非投餌、增殖放流的養殖生產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