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漁家傲·七夕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漁家傲·七夕⑴
皎皎牽牛河漢女⑵,盈盈臨水無由語⑶。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⑷。
鳥散餘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⑸。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皎皎:光明貌。河漢女:指織女。
⑶盈盈:美好貌。
⑷“夢回”句:典出《南史·謝方明傳》:“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功,非吾語也。’”這裡化用南朝謝靈運“池塘春草”典實,抒寫懷念親友之情。春浦,春日水邊。
⑸汀洲蘋老:洲渚旁的蘋草已經衰老。
⑹清光:指月光,清亮的光輝。
白話譯文
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和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相視無言地痴痴凝望。遙望碧空,神思遐想,昔日的親友如今各散五方,無處尋覓,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飛鳥辭樹,枝上余花散落如雨,洲渚旁的蘋草已經衰老失去了風度。此時只有明月才有情,照在窗戶上,我要攬取明月清光,讓它送我歸去。
創作背景
朱本卷一:“案詞有‘汀洲蘋老’語,疑在湖州時作。公在湖州遇七夕,惟元豐己未(1079)也。”可知此詞寫於元豐二年(1079)七月。是年七夕蘇軾在湖州度過,七月二十八日就被皇甫遵追攝赴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首為七夕念遠之作。開篇化用《古詩十九首》其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描寫織女不得相見牽牛的悲劇,應七夕之景,引出下文別情的抒發。“望斷碧雲空日暮”,寫遙望碧空,神思遐想的情狀。“望斷”二字,刻畫出作者對遠方親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態。“無尋處”兩句,言昔日親友相聚,吟詩綴詞,宴飲唱合,歡洽情深;如今各散五方,無處尋覓,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過片兩句,承上片末“夢回”句,轉寫眼前景象。以“鳥散餘花”“汀洲蘋老”暗喻親友離散、自己日漸衰老,處境淒涼孤獨。著末三句,以景結,回應篇首。這時,作者感到,在這七夕之夜,只有“明月多情”,伴隨他度過這寂寞的漫漫長夜,他要攬取明月清光,讓它送自己歸去。“明月多情”,這是作者的移情。月本無知無情,但在此時此境的作者,感到只有明月才有情,它與自己相依相伴,讓自己溫存在它的清輝之中,得到關愛。這裡作者使用曲筆,不直接說出內心惆悵,而用“明月多情來照戶”反襯出處境的孤寂和內心的悲涼。
詞作由虛入實,因今思昔,表達了作者對親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在作法上頗具特色,情中寫景,以景襯情,含蓄委婉。
名家點評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洪柏昭《中國古代十大詞人作品選(上)》:寫七夕景物風光,穿插牛女神話。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七夕是個富有文化內涵的民間傳統節日,它早就引起了詞人的興趣,五年前在杭州就寫過一首別出心裁的七夕詞——《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與前詞的高情逸韻相比,本詞更向民間風情靠攏,因而也寓含著更多的民俗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