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是南宋詞人史達祖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多寫景,情寓景中,氣氛壓抑悲愴。下片轉入議論,承接上片牽國事的意脈,而用語則轉為顯直。全詞多次用典,將詞人內心的愛國情感表達地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史達祖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滿江紅1·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
緩轡2西風,嘆三宿3、遲遲行客。桑梓4外,鋤耰5漸入,柳坊花陌。雙闕6遠騰龍鳳影7,九門空鎖鴛鸞翼。更無人擫笛傍宮牆,苔花碧。
天相8漢,民懷國。天厭虜,臣離德。趁建瓴一舉,並收鰲極9。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10。辦11一襟風月看昇平,吟春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 緩轡(pèi):放馬徐徐而行。
- 三宿:三天。
- 桑梓:故鄉的代稱。
- 鋤耰(chú yōu):前者指鋤,後者用以整地,類似耙之功用。
- 雙闕:宮城前供瞭望的樓。
- 龍鳳影:謂龍樓風闕。
- 相:看重。
- 鰲極:指邊疆。
- 平戎策:平定異族入侵的策略。
- 辦:準備。
白話譯文
馬韁輕勒,西風伴送我這個使金行客。雖已三天,我仍行道遲遲,留戀故都風物。汴京是我的家鄉,黍離麥秀之地,曾是繁華街陌。遠眺雙闕龍鳳影,宮內空剩鴛鸞閣。再也沒有人,持笛天津橋,傍宮闕。眼前只見苔花碧。
天助我大漢,人民懷念宋朝;金虜當滅,他們的臣子都離心離德。願王師,泰山壓頂行天討,快收復故國。老夫空有救國術,卻無由得獻平戎策。只新詩準備,待河清海晏,祖國統一。我放開歌喉,吟唱春色。
創作背景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史達祖時任韓侂胄的幕僚,奉令陪同李壁為金章宗完顏璟慶賀生辰,實為探金虛實。九月返程經北宋故都、故鄉汴京,九月二十一日離京時,作者感懷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記敘出京時所見的淒清之景,抒發黍離之悲的感慨。當時正逢西風蕭瑟的深秋季節,秋季在文人心中本來就是一個易於使人傷感的季節,加之惜別故都家園的沉痛悲涼的氣氛,詞人出京之際心緒是相當不佳的。前起。緩轡西風,嘆三宿、遲遲行客”二句,就以“緩轡”、“遲遲”寫出一種依戀不捨的感情。樓鑰等其他使金者返程途經汴京,大都只留住一宿,次日赴宴以後便繼續趕路,而史達祖一行卻住了三夜,故稱“遲遲行客”。在這句之前又加一“嘆”字,更是意味深長,這一字是全詞的“詞眼”。抒發黍離之悲,抒發家國之恨,正是這“嘆”字的內涵。詞人出京,從城外回望京城,看到的卻是“鋤稷漸入,柳坊花陌”的景象。鋤和耰都是種地的農具。昔日花柳交映的街道,如今卻種上了莊稼。這是一種蕭條景象。這與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中“過春風十里,盡薯麥青青”的立意是一樣的。從城外向內城遠眺,只見“一雙闕遠騰龍風影,九門空鎖鴛鸞翼。作者筆下的京都舊城也已是一片衰敗的景象,只有遠處的樓觀還能見出飛龍舞風的影子,使人目睹此舊物,尚能聯想起汴京昔日繁盛的景況。詞中一“遠”字,一“空’字,都屬鍊字,深含無限的感慨。前者有“往者不可追”的嘆息,後者含“今非昔比”的哀傷。況且詞緊逼一句:“更無人、撅笛傍宮牆,苔花碧。”這裡用了元稹《連昌宮詞》中“李謨挾笛傍宮牆,偷得新翻數般曲”的典故。唐玄宗自己作曲,讓梨園子弟演奏,卻不料讓“撅笛傍宮牆”的李謨偷學去了。宋徽宗也精於音律,他在位時,汴京宮中同樣笙歌繚繞,也未嘗不會有李謨那樣的樂師來“挾笛傍宮牆”。如今,“九門空鎖”,自然不再會有人來“撅笛傍宮牆”,故此句中“更無人”三字,包含無限感傷的情緒予其中。“苔花碧”是構想宮牆外的景象,承接上句而來。由於宮牆外無人撅笛依傍,久絕人跡,苔蘚已碧綠一片。皇帝和朝廷本是封建國家的象徵。這時,徽欽二帝早已作為金人的俘虜而喪身異域,眼前的京都和宮廷已是一片破敗。這一切對於一個愛國志士,只能激起他報國雪恥的決心。所以,詞的下片轉入議論時事,抒發自己的報國熱情。
下片連用了四個三字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史達祖深得其中三昧,故首先從“天意”、“人心”兩方面來進行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老子”二句,既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又流露出不能被重用的憤懣。詞人自信有經國治世的能力,而不能參與制定平戎之策,這與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詞中“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憤慨有所相似。但梅溪此時已開始受到韓侂胄的信賴,加之朝廷是主戰派占主導地位,因而作者心情還是開朗的。其結句:“辦一襟、風月看昇平,吟春色”,表示在祖國河山統一之後,預備以自己的詩章,歌頌昇平氣象,吟唱大自然的美景。王國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為一個戰略家來要求,梅溪對北伐的困難顯然是估計不足的,這一點也為兩年之後開禧北伐的失敗所證實。但是,這種高度的愛國熱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精神,卻是不能不予以肯定的。特別是在愛國呼聲漸趨沉寂的南宋後期詞壇,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這首詞與辛棄疾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同一年,愛國熱情也是共同的。“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與稼軒詞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詞,與《梅溪詞》中為數眾多的那些“奪苕艷於舂景,起悲音於商素”之作不盡相同。該詞既沉鬱頓挫,又激昂慷慨,把黍離之悲、家國之恨抒發得淋漓酣暢。這是時代打在《梅溪詞》上的印記,也是史達祖受同時代豪放詞風影響的結果。
名家點評
清·樓敬思《詞林紀事》卷十三:史達祖南渡名士,不得進士出身。此彼文采,豈無論薦,乃甘作權相堂吏,至被彈章,不亦降志辱身之至耶。……讀其‘出京,《滿江紅》詞;‘更無人撇笛傍宮牆,苔花碧’,‘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亦善於解嘲者矣。”
作者簡介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開封)人,南宋婉約派詞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於貧困中。史達祖詞以詠物為長,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還在寧宗朝北行使金,這一部分的北行詞,充滿了沉痛的家國之感。有《梅溪詞》。存詞1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