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西莊遺址

滸西莊遺址北距武功鎮約2公里,東臨漆水、南依湋水,處於兩水相交的三角形台地上。遺址東西約500米,南北約700米,總面積為35萬平方米。武(武功鎮)楊(楊陵)公路橫穿中部,公路兩旁斷崖上可看到古代文化堆積層、灰坑、窯址等,堆積層厚1—6米,地面上散布著大量的殘陶片,經發掘遺蹟內涵較複雜,出土遺物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滸西莊遺址
  • 地理位置:北距武功鎮約2公里
  • 區域面積:35萬平方米
  • 類型:發掘遺蹟
出土文物分析,陶器,房屋,生產工具,發掘保護,

出土文物分析

陶器

陶器以夾沙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籃紋、繩紋最多,同時盛行附加堆紋。此外還有少量劃紋、戳刺紋、鏤孔以及極少量的彩繪等。主要器形有鼎、大口深腹罐、喇叭口園肩罐、單耳深腹罐、單耳杯形罐、斂口罐、深腹盆、淺腹盆、刻槽盆、碗、灶以及豆等。這些遺存大致可分早、晚兩期。早、晚兩期陶器在某些器物形式上雖然有所區別,但在重要器類、陶質、紋飾等方面並無明顯變異,某些器物形式既見於早期又見於晚期,故早、晚兩期是緊密銜接,連續發展的。

房屋

房屋,房屋遺蹟多為方形半地穴式,四壁即為屋牆,在某一面牆的中央有突出於屋外的門道。一般門道較短而且窄,底部與居住面平齊,屋牆與居住面均塗一層草拌泥,然後再抹一層白灰面。在居住面迎門處設有灶,灶面平,灶的周圍劃有很規整的一道圓圈或二三道同心圓圈作為灶的界限。在發現的12座房址中,其中有一座較為特殊,除了有一突出於牆外的門道之外,在房屋東南與西南兩角及西牆與東牆中央均有一與門道形狀相似的長方形突出。這種形狀的房屋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還屬少見。在這座特殊的房址居住面上,有在灶址周圍塗一圈紅彩和一圈黑彩及在牆裙高6厘米處塗紅彩的情形,這些發現為研究原始建築裝飾提供了可貴資料。灰坑形式較多,有袋形、筒形、橢圓套聯形、勺形及不規則形等。袋狀坑為常見形式,約占三分之一。這種灰坑形制較大,最大的口徑約4米,底徑約6米,深4米。袋形坑形體雖大,但出土物卻很少,有的坑底部還發現木板及穀物痕跡。橢圓形套聯坑只發現4個,雖為數不多,但頗具特色。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計有斧、鏟、刀、鐮等農業生產工具約占45%,其中尤以石刀數量為多。這一情況表明,當時人們是以從事農業經濟為主。用於收藏谷穗的大型袋裝坑容積可達80立方米,明顯地反映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有較大的收穫量。根據對滸西莊遺存的木炭、白灰面等6個標本測定,滸西莊遺址確定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類型,遺存年代可大致估計在距今公元前4700-4400年左右。關中地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並不很多,其中進行過系統報導者更少。武功滸西莊遺址的發掘,較大地豐富了關中地區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資料。

發掘保護

滸西莊遺址是石璋如先生於1943年考察發現,1958年文物普查時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渭河考古隊再作調查。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武功考古隊又作重點複查,隨即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整理編寫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種33號《武功發掘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