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頤

滯頤,又名口角流涎,是中醫診斷名詞,意為小兒涎唾流出,漬於頤下。多因脾虛濕盛。成人可能見於中風口喎導致涎唾不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滯頤
  • 外文名:slaver cheek(slaver's retention on the cheek)
  • 別稱:口角流涎、流涎不收
  • 出處:《諸病源候論》
  • 對象:小兒
症狀解釋,診斷依據,辨證論治,脾胃積熱證,脾胃虛寒證,肺腎虛寒證,

症狀解釋

滯頤是指由脾胃虛冷或積熱,導致津液不能固攝,(《保嬰撮要》言:“脾之液為,由脾胃虛寒,不能收攝耳。”)以小兒經常不自覺地口中溢出涎液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滯頤”的命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滯頤候》:“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於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診斷依據

1.多見於3歲以內的小兒。
2.唾液增多,不斷流涎,浸漬於兩頤及胸前,不僅衣服被浸潤而常濕,且有可能口腔周圍發生粟樣紅疹及糜爛。
3.全身其他狀況均屬正常。

辨證論治

脾胃積熱證

流涎稠粘,頤膚紅赤、痛癢,口角赤爛,面赤唇紅,啼聲響亮,口渴引飲,大便穢臭或燥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數,指紋色紫。為清脾泄熱,治療應要清熱利濕,常用方劑:瀉黃散,伴有大便秘結者,可用清涼飲
  1. 渴飲冷液者,屬實熱,宜瀉胃火,食積內熱,可用大安丸。脾經實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者,可用牛黃清心丸;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液流出者,可用瀉黃散
  2. 渴飲熱湯者,屬虛熱,宜補中氣,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脾經虛熱,而廉泉不能統攝者,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胃經虛熱,可用五味異功散

脾胃虛寒證

涎液清稀,多如漏水,涎頤漬膚致潰爛作癢,面白唇淡,四肢發冷,啼聲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指紋色淡紅,為燥濕運脾。治療應要溫補脾胃,可用溫胃散,或益黃散,或溫脾丹

肺腎虛寒證

小兒滯頤,面色淡白或黧黑,腹痛,手足時冷,脈微細,可先用溫胃散紅棗桂圓入湯煎煮食療溫培脾土,腹痛止後用六君子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