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國故城遺址

滕國故城遺址

滕國故城遺址,在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城西南7.5公里姜屯鎮滕城村,為古滕國故都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黃帝第十子封於滕”,史稱黃帝滕,經唐虞及夏至殷末始滅;武王克商(約公元前11世紀)封異母弟叔繡於滕,爵為侯,建滕國,史稱春秋滕,傳31世至滕文公禮聘孟子教聖人之政始稱善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公問政”。《孟子·滕文公》和《孟子·盡心》等篇均有記述。滕國的疆域,《左傳》稱其“絕長補短方50里”。滕城西0.5公里許的莊裡村,有相傳為公邱故城址的“城頂”高冢累累,為滕國貴族的墓葬地,在此出土的滕侯鼎等青銅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騰國故城遺址
  • 地理位置:滕州市滕城村
  • 開放時間:8:00--18:00
  • 景點級別:AA級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文公樓、唐古槐、善國碑林
滕國故城遺址位於滕縣城西南十五里之姜屯鎮東滕城村,地處平原,荊河水自城東北流向西南,又分支小荊河,故城座落於兩河分岔處。
據明萬曆《滕縣誌·古蹟志》稱:故城“城周二十里,內有子城”。現在城垣殘跡依稀可尋。外城略成長方形,東西橫陳,僅東北隅尚存一城角。當地農民仍沿襲舊名,稱城角外的田地為“城外”。沿外城西牆南去,有一殷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的護城河。外城內東西兩端,各有窪沼一片,積水成澤,傳舊日遍植蓮藕,有“兩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稱。“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長四華里許。近百年來,當地居民抵禦兵禍水患,在原城基上,囤土築寨,使整個“子城”仍然形制完整,高出地面三至四米,城基寬處可達十米之多,牆頂上遍植林木,綠樹成蔭。牆內有滕城村,村周是一片蔥綠的果園和農田。東北隅有一高台,俗稱“文公台”亦稱“靈台”,相傳是滕王的宮寢遺基。台前,參天古槐盤根錯節,蒼勁古樸。台上有明萬曆年間修築的寺廟,昔日裡供奉滕文公處,如今成了鄉間國小校。台下一池,傳為“靈沼”。《孟子·梁惠王上》稱:“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為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滕文公效法文王,因建此池。子城外東南角下原有一土台,即“上宮館”遺址,相傳滕文公禮聘孟軻於上宮即此。 滕為宋所滅,秦代置滕縣,漢時改為公邱縣,晉代因之,元熙初(公元420年)、劉宋代晉,廢公邱。故城年代當屬周至晉。
1970年以來,城址附近相繼出土了西周銅器“滕公鬲”、“滕侯鼎”、“滕公 ”、“滕皇編 ”等珍貴文物。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公古台。亦稱“靈台”,在滕國故城內東北隅,為古滕八景之一。台長60米、覺45米、高7米,相傳是滕王的宮寢遺基。台前,參大古槐,蒼勁古樸。台上有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玄帝廟,殿宇毗連,巍然屹立。台下一池綠波,粉荷映日,碧盤滾珠,魚躍水面,傳說池名“靈沼”,為滕文公所築。
遺址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
今縣城西南7.5公里姜屯鎮滕城村,為古滕國故都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黃帝弟十子封於滕”,史稱黃帝滕,經唐虞及夏至殷末始滅;武王克商(約公元前11世紀)封異母弟叔繡於滕,爵為侯,建滕國,史稱春秋滕,傳31世至滕文公禮聘孟子教聖人之政始稱善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公問政”。《孟子·滕文公》和《孟子·盡心》等篇均有記述。滕國的疆域,《左傳》稱其“絕長補短方50里”。滕城西0.5公里許的莊裡村,有相傳為公邱故城址的“城頂”高冢累累,為滕國貴族的墓葬地,在此出土的滕侯鼎等青銅器,曾發表在1984年第4期《考古》上。此後又發掘出青銅器“滕皇編鐘”,為國家一級文物,《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介紹。  滕國故城城址在城河(亦稱荊河,古稱梁水)岸旁,城河從東北來,流經故城東南,其支流小荊河沿故城北向西繞流,城址處兩河分岔之間。  故城城垣分為外城和子城,子城內東北角有文公古台,所以滕國故城舊稱文公里。現城垣殘跡依稀可尋,外城城牆略呈長方形,東西橫陳,現東北隅尚存一城角,當地居民仍沿襲舊名,稱城角外田地為城外。外城南牆與子城的南牆在一條線上,外城東牆遺址尚高踞河岸。從子城的西南角向西至西滕城村,有寬約10餘米的地帶,地勢稍高於地面,是外城南牆的一段城址。西牆在西滕城村中處西海子東,北牆在小荊河南岸,據明萬曆《滕縣誌》和清康熙《滕縣誌》載城周為20里。  子城遺址輪廓清楚,在外城略偏東南處,近方形,殘留的土牆一般高約3米,最高的4米。下部寬可達10米,頂部最寬處約2米,一般不足1米。南牆長850米,東牆長555米,北牆長800米,西牆長590米,計周長2795米,子城牆現有缺口多處。據說,原來只有兩個城門,一為北牆偏西的乾門,一為南牆偏東的巽門。子城的東、西牆和外牆之間,各有一片窪地,為滕國時的蓮花湖遺蹟,古時曾稱譽滕國是“兩湖荷花,一城芙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