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疝修復術

腹股溝斜疝的部分疝囊壁由腹腔內臟本身構成時,即為滑疝。其發生率雖低,但如果處理不當,常損傷內臟或造成復發。手術時,除了要完成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的手術步驟外,還需將脫出的內臟送回腹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滑疝修復術
  • 外文名:Bevan
  • 簡稱:滑疝
  • 特點:脫出腸袢長5cm以上
簡介,分類,

簡介

對腹股溝滑疝常用的修複方法有腹腔外和經腹腔兩種。

分類

腹腔外滑疝修復術(Bevan)
此法適用於一般滑疝,脫出腸袢長5cm以上,但不超過10cm者。對有較長腸袢脫出超過10cm以上的滑疝,用此法修復會引起腸折曲而致梗阻或影響血運,應採用經腹腔法修復。
手術步驟
1.顯露、切開疝囊 皮膚切口與“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相同。因脫出的臟器形成疝囊後壁,故疝囊的前側即是臟器的腹膜反折。縱行切開疝囊前壁後,如見到疝內容物和由結腸(或其他內臟)構成的疝囊後壁,即可診斷為滑疝。
2.剪開結腸兩邊的腹膜 將精索從疝囊上分離後拉開。鋪開疝囊壁,把疝內容物經疝囊頸部送回腹腔,看清構成疝囊後壁的結腸。然後,用幾把止血鉗夾住並提起結腸旁邊的腹膜,在離結腸邊緣2cm處剪開結腸兩邊及頂端的腹膜,直至疝囊頸部。提起脫出的結腸,在結腸後面輕輕分離至內環以上。
3.重建結腸系膜 撤除止血鉗,用手提結腸,在結腸後面把兩側的腹膜切開緣拉攏縫合,形成一片新的結腸系膜,再縫合剩餘的疝囊切開緣。
4.高位縫扎疝囊頸 將結腸送回腹腔。在疝囊頸部高位結紮,切除多餘的疝囊,或在上半段疝囊作3道荷包縫合,然後自內而外順次結紮,將疝囊向內翻入。
5.修復腹股溝管 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腹橫筋膜缺損,按“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修復腹股溝管,最後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經腹腔滑疝修復術(LaRoque-Moschcowitz)
此法適用於滑脫腸管超過10cm以上的巨大滑疝。多用於左側。
手術步驟
1.顯露並切開疝囊 按“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的切口及顯露。分離、拉開精索後,將疝囊前壁切開線沿距腸壁1.5cm處延長至疝囊頸部,仔細分離脫出的結腸周圍,但切勿損傷其血管。
2.另作腹膜切口 再將腹外斜肌腱膜儘量向上拉開,充分顯露出腹內斜肌。然後在髂腹下神經走向上方逐層切開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膜。
3.自腹膜切口提出疝內容物 切開腹膜後,術者一手示指自下方上推疝囊,另一手拇、示指在上方拉出滑疝內容物。雙手配合操作,將滑出的內容物(部分乙狀結腸)送回腹腔,並自上方切口提出。
4.重建乙狀結腸系膜 當滑疝被完全送回腹腔,又提出腹腔時,即可看到原來在2-2中所示疝囊前壁切開時的兩端方向已完全上下顛倒過來。切除乙狀結腸系膜的多餘部分,將兩側殘留的游離緣用細絲線間斷縫合。
5.還納疝內容物 將乙狀結腸送回腹腔。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與壁層腹膜固定。
6.縫合腹膜、修復腹股溝管 用中號絲線分層縫合腹膜、腹橫肌和腹內斜肌,完全閉合髂腹下神經上方的切開部分。然後修復內環口的腹橫筋膜,並按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修復腹股溝管,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腹腔外滑疝修復術(Zimmerman)
隨著腹股溝疝修補術的進步,利用腹橫筋膜和修復內環口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而高位結紮疝囊原則已不被過分強調。這一新觀點已被許多學者迅速套用於滑疝的修復。Zimmerman等1967年提出了一種簡單技術修復滑疝。比LaRoque和Bevan兩種方法大為簡化,收到相當滿意的效果。
手術步驟
1.切口、顯露內環 同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顯露疝囊後與精索剝離達內環口水平。在前側切開疝囊,切除多餘的疝囊,不必剝離與腸管緊密粘連的疝囊後壁和進行腹膜化。
2.縫合疝囊 用7-0號絲線僅作一單純的外荷包縫合,然後縮緊外荷包縫合打結。助手扶持疝囊殘端,術者用剝離子仔細把精索從疝囊後壁鈍性剝開,達內環口以上。
3.修復內環口 把疝囊殘端返納進內環口的腹膜外間隙。按常規用7-0號絲線間斷修復內環口及腹橫筋膜裂隙。其餘可按Bassini法修復。
術中注意事項
1.滑疝的疝囊可大可小,也可沒有,因此在未找到疝囊前切口不可開大,以免傷及內臟。對辨認確有困難者,應按經腹腔滑疝修復術切開上方腹膜,待伸入手指檢查即可確定。
2.分離結腸時,除應避免分破腸壁外,還應注意在疝囊後面有脫出結腸的供應血管,慎勿損傷。在切除或高位縫扎疝囊頸時,尤應注意。
3.滑疝術後容易復發,除了因術中未能確認,未做恰當處理外,還可由於內環處的腹橫筋膜缺損未得妥善修復,未將結腸分離至內口以上就作縫扎,以及殘留腹膜突起等原因。
4.脫出的闌尾一般不宜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機會。
5.脫出的乙狀結腸的脂肪垂不宜切除,以免誤切潛在的憩室,造成感染或腸瘺。
6.疝囊內側緣分離或切開前應試行穿刺,避免誤傷膀胱,一旦膀胱被誤切開,應立即縫合,並放留置導尿管,引流至拆線後拔除。
術後處理
同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