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析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刻石,嵌砌於邯鄲武靈叢台南門內西城垣。青石八塊,高五十八厘米,總寬三百八十五厘米。胡景翼於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題。
從字中含義上看,“滏流東漸,紫氣西來”並非一個簡單的平仄互應、對偶相照式的古對聯。其中也蘊含著邯鄲所處的地理環境與人文內涵。
滏流東漸,意為滏陽河的流水緩慢地向東方流去。宋代詩人李新有詩句:“滏水波聲天地遠,灞陵山色古今同。”明代詩人申佳允也有“予懷忽渺渺,滏水天之涯”的佳句。都是詠嘆滏陽河靜謐通達之意。
成語研究
《民國胡景翼叢台刻石考釋》
——範文華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刻石,嵌砌於邯鄲武靈叢台南門內西城垣。青石八塊,高五十八厘米,總寬三百八十五厘米。胡景翼於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題。
胡景翼(1892年-1925年) 字笠僧,又作勵生,陝西富平人。著名的愛國將領,傑出的民主主義戰士。胡景翼的父親胡彥麟,頗識文墨,俠義豪爽,常與著名學者
章太炎來往。胡彥麟有六子一女,胡景翼為長子。胡彥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童蒙教育,尤其是長子胡景翼。胡彥麟帶胡景翼拜
關中有名的學者趙如篤為師,讀“
四書”、“五經”。這為胡景翼日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章太炎見胡景翼聰明好學,一表人才,曾對胡彥麟說:“勵生是今世少有的天才。如果沒有胡大人的嚴正督導,勵生所就未可知也。”
此後,胡景翼深受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投筆從戎。他參加了西安起義、促成了北京政變,是辛亥革命時期北方的著名將領。他主政下的河南省實現了國共兩黨合作,踐行了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李大釗的幫助下,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社會主義蘇聯,投向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當時曾有“八方風雨會中州”的說法。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胡景翼悲痛欲絕,右臂疔瘡大發,病情急劇惡化,於1925年4月10日溘然長逝,年僅三十有四。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刻石,即為胡景翼於1922年六月至九月間,在邯鄲牽頭修復武靈叢台時所題。1922年
馮玉祥任陝西
督軍時,胡景翼任第一師
師長。
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率部到河南援助
直系,直系敗後,曾駐河北
正定、
邯鄲一帶。
從書法藝術上看。“八石楷字,得清人趙之謙《顏底碑面》之精髓。用筆以圓為方,筆力沉實,筆致含蓄;結字莊重飽滿,斜畫緊結,謹嚴裡帶著浪漫。八個字字大經尺,魏碑、顏楷相揉參半,一股宏逸鬱勃之氣迴蕩其間。高桂滋、王琴堂本《邯鄲縣誌》(1933年版)謂其:字仿六朝,雖非古物而鋒棱整潔,頗覺古氣鬱盤。”[1]
從字中含義上看,“滏流東漸,紫氣西來”並非一個簡單的平仄互應、對偶相照式的古對聯。其中也蘊含著邯鄲所處的地理環境與人文內涵。
滏水早見於文獻《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具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洹;滏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歐水。”又記載:“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滏水。”[2]牛首水即現今沁河,東流注於滏水。
“滏流東漸”即取自此處。漸,作流入之意,《韻會》疾染切,中古的清聲母平聲字,現代多讀陰平,即第一聲[jiān]。早見於《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3]《史記·夏本紀》引作:“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4]其中集解馬融曰:“漸,洳也。”洳在《說文》中作:漸濕也。《詩經·魏風》:“彼汾沮洳”[5]。其中“沮洳”即為水邊低濕之地。唐代詩人韓愈的《南山》詩句:“春陽潛沮洳, 濯濯吐深秀。”即取意於此。
《康熙字典》:“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睹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6]狀流貌。《楚辭·九嘆·遠逝》:“腸紛紜以繚轉兮,涕漸漸其若屑。”故而,漸字,應有緩緩流淌之意。
《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7]故而,成語“漸仁摩義”之中,漸:浸潤;摩:磨礪。意為用仁義感化教育百姓。其中已然具有沾濕、浸潤、薰陶、濡染之意。《楚辭·七諫·沈江》有言:“日漸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變容。”其中漸染,即為積久成習之意,最能反映字中緩緩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以後的滏水,並沒有明確稱為滏陽河,人們還是習慣稱滏水或滏河。滏河即為滏水改道而經邯鄲而來。直至《明史》卷八七《河渠五》:‘正德元年(1506)浚滏陽河。’滏河才改成滏陽河。“滏陽河是由古代的滏水改道而流經邯鄲的一條古老的河流,滏水的改道又是與歷史上水利和航運的發展有著直接聯繫的。自古以來,滏陽河作為一條重要的黃金水道,不僅對古代邯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且在近代邯鄲的再度興起中,也同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8]
滏流東漸,意為滏陽河的流水緩慢地向東方流去。宋代詩人李新有詩句:“滏水波聲天地遠,灞陵山色古今同。”明代詩人申佳允也有“予懷忽渺渺,滏水天之涯”的佳句。都是詠嘆滏陽河靜謐通達之意。
紫山,唐天寶六年改為朱衣山,《元史》里記為紫金山,《魏書·地理志》和《大清一統志》等,均收記為紫山。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抗擊秦軍入侵,功績卓著,賜號馬服君,封地紫金山,死後葬於紫金山,故稱馬服山。
據《邯鄲縣誌》記載:紫山“春夏有紫氣蓊鬱”;“時有紫氣鬱郁覆其上”。紫山生紫氣的奇異景象,與其山色有關。紫山的“岩間有紫石英”,其石質脆硬,呈紫金黃色。山上有多處紫黃巨岩裸露,數丈紫黃峭壁聳立,麗日陽光映照其上,紫光閃爍,霞彩千條,如祥雲瑞氣升騰,遠在邯鄲城內的武靈叢台即可西望“紫氣西來”的奇景。
廣為眾人熟知的“紫氣東來”,典源老子出關。《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9]裴駰集解引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司馬貞索隱稱列仙傳是劉向所記。物色而跡之,謂視其氣物有異色而尋跡之。又按: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此後,人們便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之意。杜甫在《秋興八首》中就曾寫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的詩句。清代洪升在《
長生殿·舞盤》中也寫道:“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胡景翼化用老子典故之寓意,將“東”改為“西”。這不僅使得紫山之西與滏流之東在文法上對仗,而且點石成金,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紫山紫氣的祥瑞之象。自古文人就十分重視斟酌字句。呂不韋有一字千金的典故,賈島有推敲的佳話與“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句。胡景翼這一字之易,使得邯鄲的山水之景融為一體,而這正是武靈叢台所能領略的古趙風采。
紫氣西來,意為紫山的祥瑞紫氣從西面向邯鄲傳送而來。
清朝同治年間的《邯鄲縣誌》曾錄有“邯鄲十景”。以叢台夕照為第一。其中,滏水春帆、紫峰晚霞也在其列。過去滏陽河流經邯鄲,水道屈曲蜿蜒,河面寬闊,是本地一大商運途徑。每歲春暖花開,河水解凍之後,各類船隻舟楫,往來如織,熱鬧非凡。自六十年代末河運停止,此景不再。紫山多紫英石,春夏之季有紫氣鬱郁其上,每值晴天夕陽西下時,漫天晚霞映襯天空,配以紫山聳拔,紫氣裊裊之勢,形成仙山神地景色,精美絕倫。
胡景翼將邯鄲十景之中最能夠表現邯鄲地理環境與人文內涵的滏河與紫山,總結成為“滏流東漸,紫氣西來”這八個字。滏流東漸,有靜謐通達之意;紫氣西來有祥瑞之氣。一山一水,描繪出了從武靈叢台所見的邯鄲盛景。古都舊地,大好江山。胡景翼題字於武靈叢台之上,應有以趙武靈王為榜樣砥礪之意。
不論怎樣,胡景翼所題“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刻石,恰恰概況了邯鄲的人文風貌。是了解邯鄲十分生動、高度概括的歷史文化詞語。然而,筆者所見,“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刻石常年裸露於叢台城垣西牆,風雨磨洗,日漸蝕損,應當引起文物部門和相關單位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1]吳光田、李強《邯鄲碑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0頁。
[2]《山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頁。
[3]《尚書》,中華書局1998年,第205頁。
[4]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77頁。
[5]《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7頁。
[6]周振甫《周易譯註》,中華書局1991年,第188頁。
[7]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504頁。
[8]郝良真、孫繼民《邯鄲歷史文化論叢》,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167頁。
[9]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141頁。
——本文選自範文華“邯鄲新出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石刻題記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