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河古稱邛水,主源為滎河,發自滎經、天全、瀘定三縣交界處馬場梁(海拔3499米),流經嚴道古城後,於滎經縣城東南納南來之經河(長51公里,平均比降39‰)。滎經河幹流從此伊始,扭頭北上,於安樂鄉李公橋納天全河後,向東北流約5公里于飛仙關側注入寶興河。滎經河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8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2.5‰,水能蘊藏量66.5萬千瓦,可開發量17.9萬千瓦,已開發1.22萬乾瓦。
基本介紹
- 名稱:滎經河
- 別名:邛水
- 所在洲:亞洲
- 流經區域:四川
- 流域面積:1985平方公里
- 源頭:馬場梁
- 源頭海拔:3599米
- 平均流量:32.67億立方米
簡介
形成
特點
橋樑
只見兩座大橋的橋面相互垂直呈90度角,一個彎道將跨天全河與滎經河的兩段橋連線起來,連線處共用一個橋墩,恰似一座長橋攔腰折彎,別具一格的“倒拐橋”與兩河口青山綠水相映成趣。
站在橋上,身旁不斷有車和行人經過。在橋“倒拐處”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兩河口大橋”字樣,字型緊湊,筆畫精到,筆力強勁,據說是已故的天全著名書法家江蘊波先生寫的。石碑上清楚寫著“1972年4月25日動工,1974年8月1日勝利建成”。石碑後面,坐落著很多民房,一幢樓房正好修建在90度直角的位置上,幾位老人正坐在屋前凳子上閒聊。“這座橋是1972年動工的。”在橋頭上,天全縣樂英鄉鹽店村4組李明英記憶猶新,“動工的前一天正是我生小孩的時候。”“修建時,天全河上的橋叫1號橋,過滎經河的橋是2號橋。兩座橋同時動工,然後合二為一。”坐在李明英旁邊的李林祥老人是修橋民工中的一員。當時,生產隊號召大家修橋,李明英所在的生產隊有300多人參加修橋。
李林祥說:“修橋所用的石塊大多是從蘆山飛仙關運來的,建設大橋的石塊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因為每一塊石塊都要送‘測壓’。”他說“測壓”就是看看每塊石塊所能承受的重量,符合標準的石塊才能使用。兩河口大橋兩座橋面同一標高,設計水位均為737.5米,橋面寬6米,兩旁人行道各為0.75米,天全河一段橋長92.6米,只有一拱,滎經河一段橋長131.735米,有兩拱。
天全縣樂英鄉中心國小教師舒乾江說:“聽當地人講,這座橋在當年的橋樑建築上算得上是一流,直到現在,也是國內著名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