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置。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設定雉陽縣。隋朝時先後改名為湛水縣,湛河,古時稱湛水,故名。
北周置。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設定雉陽縣。隋朝時先後改名為湛水縣,湛河,古時稱湛水,故名。
北周置。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設定雉陽縣。隋朝時先後改名為湛水縣,湛河,古時稱湛水,故名。...
滍陽街位於今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南約3公里處,是一座水陸交通要道和商業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是封侯小國應國...
滍陽,位於滍水之陽,自古為繁華之地。商、周、秦三代均為應國,漢代為父城縣應鄉,後魏末為雉陽縣,隋代為湛水縣,唐代改為滍陽縣並呼為“應城”,現為...
滍陽鎮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市區西部,緊臨新城區。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滍陽是應國國都的所在地。 據傳說,應國早在黃帝時期已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叫應龍氏,大概由...
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設定雉陽縣。 隋朝改名為湛水縣,唐朝時改稱滍陽縣,不久廢掉。 故城址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境內,大部分城址已被白龜山水庫淹沒...
滍陽嶺的南端瀕臨白龜山水庫,舉目遠眺波光粼粼,一片汪洋。魯山縣梁窪鎮北門外的趙嶺村南坡出大泉,為古應河源頭,西寨門所以叫臨應門,梁窪鎮又名應源鎮。1990...
平頂山市應河發源於伏牛山東麓的應源(今魯山縣梁窪鎮,梁窪鎮又名應源鎮),注入古應國的滍水。古典漢語“應”“鷹”通假。流經古應國地標滍陽嶺。滍陽嶺是...
在東漢後改為應鄉,西魏、隋、唐初為滍陽縣,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簡政,廢滍陽縣為鎮。此後的1300餘年裡,滍(zhì)陽鎮歷經風風雨雨,演繹了...
平頂山市應河發源於伏牛山東麓的應源(今魯山縣梁窪鎮,梁窪鎮又名應源鎮),注入古應國的滍水。...
平頂山市別稱“鷹城”,來自滍陽嶺應國貴族墓地出土的一隻玉鷹。而平頂山市的地形圖就是《雄鷹斂翅俯衝抓捕獵物圖》,鷹眼便是舞鋼(如圖)。...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滍陽縣,後魏末置雉陽縣,隋改為湛水,又改為犫城,唐改為滍陽,尋省,今為滍陽鎮。”黃帝廟平頂山天鵝湖生態園軒轅廟:俗稱,黃 ...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滍陽縣。貞觀元年(627年),屬魯山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屬武興縣。唐神龍元年,屬中興縣,後中興縣改為龍興縣,新華區一帶大部分屬...
滍陽嶺的南端瀕臨白龜山水庫,舉目遠眺波光粼粼,一片汪洋。魯山縣梁窪鎮北門外的趙嶺村南坡出大泉,為古應河源頭,西寨門所以叫臨應門,梁窪鎮又名應源鎮。1990...
夏商時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yīng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至今...應都滍陽在明清時期,是宛洛間的交通要道,是物資貿易的中轉地,是商業發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