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波羅蜜(滇波羅蜜)

野波羅蜜

滇波羅蜜一般指本詞條

野波羅蜜(學名:Artocarpus lakoocha Wall. ex Roxb.)是桑科波羅蜜族屬植物,喬木,高10-15米;小枝幼時密被淡褐色粗硬毛,後變無毛。葉互生,寬橢圓形或橢圓形,有時羽狀分裂,葉柄長2-3厘米,密被黃色剛毛;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卵形至橢圓形,具總梗,苞片盾形,邊緣具睫毛。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7厘米,乾後紅褐色。

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安達曼群島、尼可巴群島)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河口、金平和西雙版納)。通常生長於海拔130-650米左右石灰岩山地林中。

木材好,可供建築用材。其樹冠開闊濃綠,也是很好的觀賞樹種。其葉含氮量豐富,對於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良好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15米;小枝幼時密被淡褐色粗硬毛,後變無毛。葉互生,寬橢圓形或橢圓形,有時羽狀分裂,長25-30厘米,寬15-20厘米,全緣或具細鋸齒,先端鈍尖,基部寬楔形或微鈍,表面粗糙,背面全部具黃色剛毛,側脈10-12對,表面平,背面隆起;葉柄長2-3厘米,密被黃色剛毛;托葉卵狀披針形,長4-5厘米,膜質,表面密被柔毛。
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1-3.5(-4)厘米,寬1.5-2厘米,具總梗,苞片盾形,邊緣具睫毛,花被深2裂,雄蕊1枚。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7厘米,乾後紅褐色,表面被硬化的平伏剛毛。

生長環境

野波羅蜜為喜溫喜濕樹種,散生於季節性雨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多見於河谷和溝谷兩側陰濕處。垂直分布雲南多為海拔1300米以下,少數可分布至海拔1800米處。中國雲南分布區的年平均溫約18-20℃,極端最低溫,一般年份多在0℃以上,海拔較高的地段為-4℃上下。年平均降雨量約1200毫米,雨季集中於6-9月,乾濕季節較明顯,年平均相對濕度,一般為75-80%,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區,多在80%以上。喜光,幼齡期較耐蔭,成齡樹多散生於季雨林及季風常綠林內。分布區的土壤因海拔高度而異,中山以上多為黃壞至紅壤,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為赤紅壤至磚紅壤,pH值為4.5-6,喜肥沃濕潤土,多分布於河谷、溝谷兩側十層較深厚的濕潤處。山脊及於旱貧瘠土不宜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及安達曼群島、尼可巴群島)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河口、金平和西雙版納)。

繁殖方法

播種:主要用種子繁殖,3-4月開花,7-8月果實成熟已成熟的果實,易遭獸類、鼠類危害,及時釆集。聚合果採下後,可堆放於室內數日至十數日,待充分軟熟後,裝筐置流水中沖搗漂淘,除去果皮等雜質,得出淨種。種子忌失水,不能日曬或長久存放,宜隨釆隨播種,運輸需混以濕潤沙或鋸木糠等保濕。種子易發芽,一般播種後約1周即可出苗,發芽率約為60%。頭1年幼苗生長較緩慢,第二年開始轉快,一般培育1-1.5年生苗,於次年雨季或第三年春季出圃。
扦插:也可用芽嫩枝條扦插繁殖,每年2-4月間進行,將萌芽條截成15-20厘米,一段做插穗,操作時注意兩點一是樹皮纖維層有韌性,截斷時要用利枝剪剪枝;其次是乳汁結集於切口處,會影響髮根注意將插穗的下端浸水數小時,待汁液流盡後再行扦插,可提高成活率。

主要價值

經濟:該種與熱帶著名果品鳳梨密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親緣密切,是鳳梨蜜育種、增加產量和提高抗寒力的重要樹種資源。結果特多,味酸質差,不堪食用,但為林中獸類的重要食料。木材堅實,耐腐,不變形,為優質用材,宜於製作精美家具及室內裝修。
生態:落果與落葉的含氮量多,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的效益顯著。
觀賞:樹冠濃綠,莖花累累,為熱帶林重要景觀。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漸危種,屬於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物種現狀:野波羅蜜為中國雲南南部地區分布較廣的一種熱帶優良材用樹種。由於材質優良,過度砍伐。數量已日漸減少、同時更新困難,若不加以保護,將陷入瀕危狀態。
保護措施: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已建自然保護區,應加強保護,禁止亂伐。建議在產區進行引種栽培試驗,並加以推廣,使這一優良用材樹種得到發展。該種在中國廣西僅憑祥有引種,一般只宜於做種質資源收集,零星種植於桂西南的森林公園及樹木園等處,以豐富當地的樹種資源,難以形成生產性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