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衍生品類,
動物學史
溫氏花鱂原產於南美洲,1937年由弗蘭克·邦德(Frankly F. Bond)在委內瑞拉北海岸外首次發現,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近四十年後的1975年,約翰·安德拉斯( John Endler)教授在委內瑞拉東北部的拉古納德帕托斯(Laguna de Patos)重新發現了這種魚,並將其帶進了水族館,該魚由此得名。目前由於無序的野生採集和生態環境惡化,野生型安德拉斯雙劍孔雀魚(Endler Wild Guppy)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形態特徵
雄性魚類體中部具有典型的垂直黑帶,並且典型的雙劍狀尾鰭著色僅在劍的上端略有延伸;背鰭和尾鰭的某些鰭條可能會拉長;此外還帶有各種污漬和色帶,色彩斑塊;雌魚的顏色為唯一,在其腹部後面有一個小斑點,表明它們內部有一些胚胎。雌性比雄性大,標準長度約為2~2.9厘米。
生活習性
適宜溫度:24~30°C
pH條件: 7.0 ~ 8.5
水質硬度: 15 – 35°H
小型雜食性魚種,對天然和人工餌料均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不需要過度打理;性情溫和,適合與其他小型熱帶淡水魚類混養;具有良好群集性,在草缸中可以實現類似燈魚的群游效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委內瑞拉北部的坎波馬、布埃納維斯塔湖及周圍沼澤地的水道中。
繁殖方式
溫氏花鱂生殖方式屬於卵胎生,在雌魚體內完成受精、發育,並直接產出子代。在適宜的環境下,溫氏花鱂大約一個月可以繁殖一次,根據雌性魚齡和體長,每次可產10~40尾仔魚。加上溫氏花鱂通常在2~3月齡即具有生殖能力,因此繁殖十分迅速,較好的養殖環境下往往會很快“爆缸”,又被稱為“百萬魚”。
成年後的雄性溫氏花鱂臀鰭特化成尖針型生殖足,在繁殖季不斷追逐雌魚,生殖足插入雌魚的泄殖孔以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完成受精後,隨著胚胎的發育,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直至產出仔魚。
有研究表明,社群環境對雄性溫氏花鱂的繁殖行為存在較大影響。當群體雌性占據數量優勢時,雄性溫氏花鱂對追逐雌性、完成交尾更消極;而在雄性更多的情況下,雄性溫氏花鱂會保持更高的繁殖積極性。
與孔雀花鱂相比,溫氏花鱂親代更少出現吞食仔魚地現象。
衍生品類
野生型溫氏花鱂主要分布於委內瑞拉東北部的瀉湖流域,該地特殊的旱季、雨季交替模式,旱季瀉湖流域水位下降,萎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池塘,形成天然的地理隔離,有利於變異表現型的累積和固化,而短暫的雨季水位上升,池塘重新融合成湖泊,各個地域型又會再次進行基因交流,這樣不斷的自然選育,造就了溫氏花鱂豐富的表現型。
體色多樣性主要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遺傳形成取決於不同類型色素細胞中與性染色體相關的基因的協調錶達,雌魚的偏好性對此有基因篩選作用;環境的異質性,如食物種類來源、環境光線強弱也會影響雄性的外觀。甲狀腺激素是魚類生長發育的重要調節因子,對雄魚顏色模式的多樣性中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並為研究內分泌調節機制在溫氏花鱂適應性進化中的作用開闢了新的前景。
目前野生型溫氏花鱂通常用採集點、發現年代以及表現特點命名,例如:
Poecilia wingei Campoma 2011 No.47 blue star為法國安德拉斯愛好者Mr. Philippe採集的野生型溫氏花鱂,Poecilia wingei為學名,Campoma為採集地點委內瑞拉的Campoma湖,2011為採集時間的年代編號,No.47為採集地點編號,blue star為地域表現特點藍星。
已經市場化的溫氏花鱂主要有:Campoma Poecilia wingei, Cumana Poecilia wingei和El Tigre Poecilia winge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