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感受器

溫度感受器

溫度感受器(thermal receptor,thermore-ceptor)是一種溫度刺激的感受器,是溫度覺的媒介者,分布於皮膚、黏膜、內臟器官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度感受器
  • 外文名:thermal receptor
  • 分布:皮膚、黏膜、內臟器官
  • 作用:溫度覺的媒介
概述,種類,

概述

主要被認為是屬於皮膚感受器,但確實得到鑑定的還不多。
節肢動物,是指把突起伸向表皮細孔中的初級感覺細胞,但其它動物,通常是指皮膚內的游離神經末梢。對於人類,游離神經末梢(Free Nerve Endings)被認為是溫感受器(warmth receptor)或是溫器官(德Wärmeorgan),而克勞斯(Krause)小體(球狀小體)則被認為是冷感受器(cold receptor)或冷器官(德Klteorgan)。前者呈網狀分布在表皮顆粒層毛囊根鞘周圍,後者呈小柱形結構,位於皮膚淺層。
兩者分別各相當於溫點和冷點的位置。在冷覺極敏感的乳房部位,克勞斯小體特別豐富。若在皮膚上塗以古柯鹼時,溫覺的麻痹比冷覺的麻痹出現的較遲。已知魚類的側線也能感受溫度刺激,但用脂、鯰魚等所進行的訓練實驗表明,溫、冷兩種感受器分布於整個身體的表面,蛙的溫點和冷點也分布於整個身體表面,而在頭部則更是稠密。最近,對腹蛇亞科的毒蛇(pit viper)的孔器——紅線感受器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被認為是高等動物溫感的最早表現形式。
節肢動物,一般副肢對溫度刺激十分敏感,由此可推斷出這裡的溫度感受器是特別多的,或存在著特別敏感的感受器,雖然也有的象蝗蟲那樣,全身的溫度感受器都是一樣的,但虱、臭蟲、竹節蟲等的溫度覺器官則是觸角,蟋蟀的溫度覺器官是前肢和口器。這些主要是感受高溫。在除掉昆蟲以外的無脊椎動物中,幾乎沒有一種動物具有這樣局部定位的有溫度感受功能的感受器。有人認為草履蟲體僅前半部具有溫度刺激感受功能,但尚未證實。

種類

(一)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黏膜上的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它們將皮膚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當皮膚溫為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為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腹腔內臟的溫度感受器,可稱為深部溫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到體溫調節中樞。
(二)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和脊髓都有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在溫度上升時衝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溫敏神經元;在溫度下降時衝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冷敏神經元。在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溫敏神經元數目較多,網狀腦幹結構中則主要是冷敏神經元,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經腦和脊髓的血液溫度變化,並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繫,將衝動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溫度感受器分布於皮膚、黏膜、內臟器官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