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條件
溫帶草原分布於溫帶半乾旱至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以中國的草原為例,分布區的年均溫為-3~-9℃,≥10℃的積溫為1600-3200℃,最冷月均溫為-7~-29℃。年降水量為150-500mm,大多在350mm以下,乾燥度為1-4。降水變率大,主要集中在夏季。
草原分布區的土壤主要為黑鈣土、栗鈣土和棕鈣土。這三類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為腐殖質積累過程和鈣化過程,土壤剖面的不同層次出現鈣積層。此外,這三類土壤局部有鹽漬化過程。
生態特徵
種類組成
草原中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占優勢。在禾本科中,又以叢生禾草針茅屬(Stipa)最為典型。
生活型組成
以地面芽植物為主,另有一定數量的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以下層片:
(1)叢生禾草層片:大針茅(Stipa grandis)、羊茅(Festuca ovina)等;
(2)根莖禾草層片: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
(3)雜類草層片:除禾本科、莎草科以外的一些雙子葉植物;
(4)苔草層片
群落結構
草原群落結構簡單,僅有草本層和地被層。但草原的地下部分發育強烈,其鬱閉程度往往超過地上部分。
草原地區無林,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水分供應不足,土壤中有鈣積層使得喬木的根系難以向下生長以外,草本植物根系強的競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草原上,凡是草本植物不適應生長的地方,木本植物能夠生長。此外,草原上經常發生的火災也是有利於禾草類的一個自然因素。
季節變化
草原的季相變化非常明顯,主要建群植物的生長、發育盛期在7、8月份。在整個生長期內,可以有多個以不同的植物種類優勢開花的時期,表現為不同的季相。
對乾旱的適應
草原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面積縮小,葉片內卷,氣孔下陷,機械組織和保護組織發達等。許多植物形成密叢,基部常被宿存的枯葉鞘所包圍,以避免夏季地面過熱,並保護更新芽渡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物種多樣性
植物多樣性
溫帶草原景觀
a.植物物種的總豐富度高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草原區共有種子植物3600餘種,分屬於125科。其中內蒙古草原區共採集統計到的種子植物共1519種(占全國草原區種子植物總種數的42.2%),分屬於94科、541屬。其中
裸子植物有3科、7屬、16種,被子植物共有91科、534屬、1503種,
被子植物中有
雙子葉植物75科、413屬、1137種,單子葉植物16科、121屬、366種。在全國植物區系中,約占總科數的30%,總屬數的20%,總種數的6.5%。
種類最多的是菊科(計70屬、244種,種數占草原區植物總數的16%);其次是禾本科(計62屬、192種)和豆科(計25屬、123種)。其他有6個科含31~50種;有17個科含11~30種。以上25個科合計含407屬,占總屬數的73.7%;含1401種,占總種數的92.9%。其餘有35個科,含3~5種;有18個科只含1種。
苔草屬(Carex)、
蒿屬(Artemisia)、
黃芪屬(Astagalus)三屬各含有40種以上,共有168種植物,它們是內蒙古草原植物區系中的大屬;含20~28種的屬有6個,10~17種的屬有16個,其餘516屬都是少於10種的屬。
b.建群種(edificator)針茅豐富多樣
針茅屬(Stipa)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草原區,並常作為建群種出現。全世界共約300種,中國有27種,其中16種為草原群落的建群種。並形成有規律的替代分布(表1)。
c.草原灌木錦雞兒種類繁多, 豆科
錦雞兒屬(Caragana)植物是亞洲中部草原最富典型性的一類夏綠灌木。全世界有錦雞兒屑植物80餘種,中國境內分布56種,其中有16種集中在溫帶草原及其周邊山地,並形成一個由中生小
喬木到早生、強旱生、寒旱生的小灌木,墊狀灌木的完整生態組合系列(表2)。
d.無特有科,特有屬,但有一定數量特有種 內蒙古草原區沒有特有科和特有屬,但有一定數量的特有種。植物種的特有性與高原內部生境分異有著一定的聯繫。
可劃分為:①草原特有種,例如:白頭蔥(Allium leucocepallum)、蒙古蔥(A. mongolicum)、
絹毛山莓草(Sibbaldia sericea)、
絲石竹(Gypsophila desertorum)等;②沙地特有種,例如:
山竹岩黃芪(Hedysarum fruticosum);③山地特有種,例如:
長梗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等。
動物多樣性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溫帶草原的主體。出現於內蒙古草原的脊椎動物共551種,其中哺乳動物65種,鳥類295種,爬行類21種,兩棲類8種,魚類82種。
在遼闊坦蕩的草原環境中發育了獨特的動物區系,這裡代表性的動物是善於奔跑、具反芻能力的有蹄類。善於掘洞、營地下生活的嚙齒類。它們當中的許多種有高密度集群遷徙生活的習性,哺乳類中的一些種還有冬眠和貯存食物過冬的習慣。
a.
有蹄類 黃羊(Procapra gutturosa)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優勢類群,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種類。它體型輕捷,極善於奔跑,每年春季在產仔前和冬初交配前集大群生活,並隨氣候季節變化進行長距離遷移。由於被大量捕殺和鐵路等交通線的阻隔,其分布範圍已退縮到中蒙邊境的狹長地帶。
b.
嚙齒類 與黃羊的退縮相反,齧齒目和兔形目十分興盛。內蒙古草原上嚙齒類有近50種,旱獺(Marmota sibirica)是草原上體型最大的齧齒動物。此外有達烏爾黃鼠(Citellus dauricu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草原鼢鼠(Myosplax aspalax)以及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幾種倉鼠(Cricetulus spp.),幾種毛足鼠(Phodopus spp.)、幾種田鼠(Microtus spp.)等,它們都是草原上常見的種類。兔形目中的蒙古兔(Lepus tolei)和達烏爾鼠免(Ochotona daurica)也廣泛棲息於草原。
c.
食肉類 有狼(Canis lupus)、紅狐(Vulpes vulpes)、沙狐(V. corsac)、幾種鼬(Mustela spp.)。
d.
鳥類 草原上特有鳥類很少。主要棲居於蒙古草原的有蒙古百靈(Melanocorypha mongolica)和毛腿沙雞(Syrrhaptes paradoxus)。此外廣泛分布的還有雲雀(Alauda arvensis),
角百靈(Eremophila alpesteris)等。但草原上猛禽相對豐富,常見的有鳶(Milvuskorschun)、
草原雕 (Aquila rapax)、
金雕(A. chrysaetos)、
雀鷹(Accipiter nisus)、
蒼鷹(A. gentilis)、大鵟(Buteo hemilasius)、毛腿鵟(B. lagopus)、幾種
隼(Falco spp.)等。大型猛禽禿鷲(Aegypius monachus)對清除草原上有蹄類的屍體起著重要作用。
草原東部分布有很多濕地,那裡是許多旅鳥過境棲息之地。
白枕鶴(Grus vipio)、
大天鵝(Cygnus cygnus)和鸛(Ciconia spp.)等每年秋季成千上百出現於水體岸邊。赤峰的達里諾爾是丹頂鶴在中國繁殖地的最西界,而鄂爾多斯高原則是遺鷗(Larus relictus)的繁殖東界。在夏季草原上白骨頂(Fulica atra)大量群集成為優勢種。
e.
昆蟲 草原上的昆蟲不僅種類豐富,而且生物量很大。植食性昆蟲以蝗蟲為主,約有100種,如多種雛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
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義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等。鞘翅目的金龜類甲蟲被稱為“草原清道夫”,常見種類有大黑鰓金龜子(Holotrichia obilita)等。蝶、蛾類是草原昆蟲的主要類群。僅錫林浩特草原蛾類就多達150餘種。
中國草原區的特有動物種尚待進一步查明。已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中,分布於草原區的有I級14種,II級4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