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

草原雕

草原雕(學名:Aquila nipalensis)屬於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厘米,體重2015~2900克。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野兔、旱獺、貂類、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有時甚至會捕食狼的幼崽,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森林中松樹、槲樹或其它高大的喬木樹上,巢的結構較為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墊有細枝和新鮮的小枝葉,結構較為簡陋,為平盤狀。每窩產卵1—3枚,由雌鳥單獨承擔,孵化期為42—44天。分布於歐洲東部,非洲,亞洲中部,印度,緬甸,越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原雕
  • 拉丁學名:Aquila nipalensis
  • 別稱:大花雕、角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雕亞科
  • 雕屬
  • :草原雕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 1833
  • 英文名稱:Steppe Eagl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草原雕體長70~8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體重2400~3800克。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是一種全深褐色雕類。容貌兇狠,尾型平。成鳥與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兩翼具深色後緣。有時翼下大覆羽露出淺色的翼斑似幼鳥。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它在滑翔時也不象金雕那樣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而是兩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
草原雕體羽以褐色為主,上體土褐色,頭頂較暗濃。飛羽黑褐色,雜以較暗的橫斑,外側初級忌羽內基部具褐色與污白色相間的橫斑;內側初級飛羽及次維飛羽的尖端具三角形棕白斑;下體暗土褐色,胸、上腹及兩脅雜以棕色縱紋;尾下覆淡棕色,雜以褐斑。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曲。雌雄相似,雌鳥體形較大。
草原雕(示意圖)草原雕(示意圖)
虹膜黃褐色和暗褐色;嘴黑褐色,蠟膜暗黃色,趾黃色,爪黑色。
幼鳥:體色較淡,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後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大小量度:體重♂2015-2650g,♀2150-2900g;體長♂707-758mm,♀705-818mm;嘴峰♂38-39.5mm,♀38-42mm;翅♂510-553mm,♀592-620mm;尾♂265-280mm,♀295-340mm;跗蹠♂87-97mm,♀97-102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樹木繁茂的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從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均有蹤影。但避開沙漠和茂密的林地。

生活習性

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於電線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翱翔於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獺、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推動物和昆蟲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飛翔時較低,遇見獵獲物猛撲下去抓獲,有時守候在鼠洞口。以齧齒動物為食。
它們獵食的時間和嚙齒類活動的規律很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時和傍晚。主要食物有兔、黃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還有貂類。在沙漠地帶主要以大沙地鼠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不丹,波札那,保加利亞,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喬治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拉威,馬來西亞,蒙古,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卡達,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蘇丹南部,蘇丹,史瓦濟蘭,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草原雕分布圖草原雕分布圖
地區滅絕:摩爾多瓦,羅馬尼亞
旅鳥:安哥拉,白俄羅斯,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馬里,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波蘭斯洛伐克,索馬里,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懸崖上或山頂岩石堆中,也營巢於地面上、土堆上、乾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的形狀為淺盤狀,巢主要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在55~55.5毫米之間。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55~60天后離巢。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草原雕亞指名種
Aquila nipalensis nipalensis
2.
草原雕東方亞種
Aquila nipalensis orientalis
註:該物種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曾經和茶色雕(Aquila rapax)在分類上劃為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但根據形態,生態和行為上的差異,這兩個物種各自獨立。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草原雕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