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雕(學名:Aquila rapax)隼形目,鷹科,雕屬的一個物種。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雌鳥顯著大於雄鳥。食肉性或食腐性。體羽色變化較大,從淡棕、淺黃到黑色均有。飛行時,翅寬尾圓。覆羽成淺棕色,與深色飛羽形成明顯對比。成鳥眼為棕黃色,體色深;亞成體眼為黑色,翅膀後緣有白色窄帶。主要分布於非洲熱帶稀樹草原和半沙漠地帶。是埃及的國鳥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茶色雕體長65~75厘米,翼展170~190厘米,體重1700~3050克。 成鳥體色變化較大,從淡棕、淺黃到黑色均有。飛行時,翅寬尾圓。覆羽成淺棕色,與深色飛羽形成明顯對比。成鳥眼為棕黃色,體色深;亞成體眼為黑色,翅膀後緣有白色窄帶。飛羽及尾羽是黑色的條紋,覆羽裝飾有光澤條紋,腰背部比其餘的體羽蒼白得多。虹膜是棕色的,鳥喙黃色有黑色尖。雌鳥明顯大於雄鳥,羽毛相同,幼鳥和亞成鳥第一年的羽毛和成鳥不相類,整體羽毛很蒼白,特別是較小的雛鳥,幾乎是純白色,五年後才能全部長成成鳥的羽毛。
大小量度:體重♂2015-2650g,♀2150-2900g;體長♂707-758mm,♀705-818mm;嘴峰♂38-39.5mm,♀38-42mm;翅♂510-553mm,♀592-620mm;尾♂265-280mm,♀295-340mm;跗蹠♂87-97mm,♀97-102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樹木繁茂的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從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均有蹤影。但避開沙漠和茂密的林地。
生活習性
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於電線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翱翔於草原和荒地上空。食物主要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昆蟲類,兩棲類,魚類和腐肉,每次通常能吃下稱重126克的2.0千克的食物。在肯亞,它們往往會狩獵鷓鴣,野兔,大鴇,甚至獵食體重超過自身兩倍的小羚羊。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
茶色雕都比較安靜。它們相互間的聯繫分成九個音節:kiok kiok”,“kekeke”,“KRA”,也能夠發出一聲響亮或刺耳的嘶鳴聲“shreep shreep”。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印度,伊朗,肯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孟加拉國,埃及,直布羅陀,以色列,義大利,賴索托,賴比瑞亞,阿曼,獅子山,泰國,突尼西亞。
存在不確定性:吉布地,幾內亞,緬甸,越南。
繁殖方式
一夫一妻制,繁殖季節在非洲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是從8月至10月;在肯亞雖然全年都可繁殖,但高峰期在5月至11月,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從1月至4月,在亞洲是11月。
營巢於懸崖上或山頂岩石堆中,也營巢於高大孤立的樹上。巢通常直徑達1.0-1.3米,深30厘米。主要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狀為淺盤狀,每窩產卵1~2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39-45天。大多數孵化由雌鳥完成。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76-75天后離巢,也有的直到下一次的繁殖季節才離巢巢。 3-4年後,幼鳥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註:該物種茶色雕(Aquila rapax)曾經和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在分類上劃為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但根據形態,生態和行為上的差異,這兩個物種各自獨立。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茶色雕全部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