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紅隼 (Falconidae)
隼屬 (Falco)幾種小型猛禽。以獵食時有翱翔習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蟲、鳥和小哺乳動物。呈現兩性色型差異,這在鷹中是罕見的;雄鳥的顏色更鮮艷。美洲隼體長約30公分(12吋);下體白色或淡黃色,上體紅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間,頭部有顏色斑普通紅隼(F. tinnunculus)分布於舊大陸大部分地方。有時叫作舊大陸
紅隼 、歐亞紅隼或歐洲紅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顏色不那么鮮艷,是英國僅有的紅隼。頂著風尋覓地面獵物時有翱翔習性。澳大利亞紅隼(F. cenchroides)亦稱
雀鷹 。
中文學名
紅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tinnunculus
門
別稱
綱
鳥綱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目
英文名稱
Common Kestrel
科
英文名稱
Kestrel
屬
英文名稱
Eurasian Kestrel
種
紅隼
亞種數
11亞種
燕隼 隼屬(Falco)數種猛禽,主要是F. subbuteo的俗稱。大小和體力介於
灰背隼 和
游隼 之間。F subbuteo體長約33公分(13吋)。上體深藍褐色,下體白色,具暗色條紋。腿羽淡紅色。
中文學名
燕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subbuteo
門
脊索動物門
別稱
青條子、土鶻、兒隼、螞蚱鷹、蟲鷂
綱
鳥綱
英文名
Eurasian Hobby
亞綱
今鳥亞綱
英文名
Hobby
目
隼形目
英文名
European Hobby
科
隼科
體長
28~35厘米
屬
隼屬
體重
120~294克
白隼 學名矛隼(
Falco rusticolus ),英文名gyrfalcon,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中型猛禽,因起體形較大故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
冰島 的
國鳥 。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與游隼及獵隼的區別在色彩較淺,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
阿爾泰隼 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
蠟膜 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北極的隼科(Falconidae)猛禽,世界上最大的隼(falcon),學名Falco rusticolus。體長達60公分(2呎)。除中亞高原的孤立種群外,只在極地繁殖。冬季缺乏食物時可飛到低緯度地方。羽色從純白綴以黑色條紋到暗灰色具橫斑。腿上長滿
羽毛 。
白隼 靠近地面飛翔,以獵食
苔原 和海濱的
野兔 等齧齒類和鳥類。唯一的
天敵 是游隼。
中文學名
矛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rusticolus
門
別稱
綱
鳥綱
命名者及時間
Linnaeus, 1758
目
英文名稱
Gyrfalcon
科
亞種
8亞種
屬
種
馬島隼 身長30厘米,雄鳥及雌鳥的翼展分別闊18~19.5厘米及18.8~20.3厘米。
阿爾達布拉群島 的亞種F. n. aldabranus則較為細小,雄鳥及雌鳥的翼展分別只有17~18.3厘米及17.7~18.6厘米。雄鳥重112~118克,雌鳥則重達128克。雄鳥的頭部及頸部呈紅灰色,有深色斑紋。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紋伸延至喉嚨兩側。上身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點。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點。初級飛羽是黑褐色,內側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點。下身白色。次級飛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紋。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點。尾巴呈灰色,有6~7條黑色幼紋。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另外有一個較紅的形態,頭部及頸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體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紋及斑點。喉嚨淡白色。雌鳥的頭部及頸部呈栗褐色,上身較多斑點,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間。雄鳥及雌鳥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蠟膜是黃色的。腳呈黃色或鮮橙色。
雛鳥 外觀像雌鳥。
美洲隼 中文學名
馬島隼
綱
鳥綱
拉丁學名
Falco newtoni
目
隼形目
界
動物界
科
門
脊索動物門
屬
灰隼 體小(30厘米)而結構緊湊的隼。無髭紋。雄鳥頭頂及上體藍灰,略帶黑色縱紋;尾藍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體黃褐並多具黑色縱紋,頸背棕色;眉紋白。雌鳥及亞成鳥上體灰褐,腰灰,眉紋及喉白色,下體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紋,尾具近白色橫斑。飛行側影如微縮的游隼。亞種pallidus較其他亞種色淺。虹膜-褐色;嘴-灰色,
蠟膜 黃色;腳-黃色。
中文學名
灰隼
科
隼科
界
動物界
屬
隼屬
目
鸛形目
分布
全北界;越冬南遷
美洲隼 體形小、且飛得很快、棲息時尾羽不停地上下擺動。它們常常在空中盤旋,並垂直撲向獵物,偶爾也在棲木上等候。
美洲隼 夏天以昆蟲為主食,冬天則大量捕食鼠類和小鳥。它們常將巢建於洞穴和裂縫裡,有時也利用其他大型鳥建在樹上的舊巢。
中文學名
美洲隼
綱
鳥綱
拉丁學名
Falco sparverius
目
隼形目
別稱
雀鷹
科
隼科
分布區域
在南北美洲很普遍
屬
隼屬
界
動物界
種
美洲隼
門
脊索動物門
灰背隼 隼科 (Falconidae)的一種小型藍灰色的隼。學名為Falco columbarius。尾有窄白色條紋。
中文學名
灰背隼
目
拉丁學名
Falco columbarius
科
物種命名人
Linnaeus
屬
命名年代
1758
體長
25~33厘米
英文俗名
Merlin
體重
122~205克
界
動物界
游隼 中型猛禽。全長約40~48厘米。頭頂和後頸暗石板藍灰色到黑色,有的綴有棕色;背、肩藍灰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和橫斑,腰和尾上覆羽亦為藍灰色,但稍淺,黑褐色橫斑亦較窄;尾暗藍灰色,具黑褐色橫斑和淡色尖端;翅上覆羽淡藍灰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和橫斑;飛羽黑褐色,具污白色端斑和微綴棕色斑紋,內翈具灰白色橫斑;臉頰部和寬闊而下垂的髭紋黑褐色。喉和髭紋前後白色,其餘下體白色或皮黃白色,上胸和頸側具細的黑褐色羽乾紋,其餘下體具黑褐色橫斑,翼下覆羽,腋羽和覆腿羽亦為白色,具密集的黑褐色橫斑。幼鳥上體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皮黃色或棕色羽緣。下體淡黃褐色或皮黃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縱紋。尾藍灰色,具肉桂色或棕色橫斑。 虹膜暗褐色,眼瞼和蠟膜黃色,嘴鉛藍灰色,嘴基部黃色,嘴尖黑色,腳和趾橙黃色,爪黃色。
紅腿小隼(Microhierax caerulescens)
體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特徵為喉、腿、臀及尾下棕色。頂冠及背黑而頸背白,自眼部有黑色帶延至耳羽後,尾下具黑白色橫斑。亞成鳥喉白,額及眉線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腳-灰色。
俗名:Collared Falconet
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描述:體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上體黑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具白色點斑。下體白色,臉側及耳覆羽黑色,耳覆羽周圍具白色線條或塊斑。幼鳥臉散見紅色。
虹膜-深褐;嘴-偏灰;腳-灰色。
俗名: Pied Falconet。
中文學名
游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peregrinus
門
別稱
綱
鳥綱
命名者及年代
Tunstall, 1771
目
英文名稱
Peregrine
科
英文名稱
Peregrine Falcon
屬
亞種
18亞種
種
游隼
黃爪隼 體小(30厘米)的紅褐色隼。雄鳥頭灰色,上體赤褐而無斑紋,腰及尾藍灰。下體淡棕色,頦及臀白。胸具稀疏黑點。尾近端處有黑色橫帶,端白。雌鳥紅褐色較重,上體具橫斑及點斑,下體具深色縱紋。雄雌兩性均似紅隼,但體型較小而纖細,雄鳥色彩較鮮艷,黑色點斑較少。雄鳥翼上覆羽藍灰,且無紅隼眼下的深色條紋。飛行時尾呈楔形。爪淺色,而紅隼爪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黃色;腳-黃色。
俗名: Lesser Kestrel。
中文學名
黃爪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naumanni
目
隼形目
英文俗名
Lesser Kestrel
科
隼科
物種命名人
Fleischer
屬
隼屬
命名年代
1818
阿穆爾隼 描述:體小(31厘米)的灰色隼。腿、腹部及臀棕色。似紅腳隼但飛行時白色的翼下覆羽為其特徵。雌鳥:額白,頭頂灰色具黑色縱紋;背及尾灰,尾具黑色橫斑;喉白,眼下具偏黑色線條;下體乳白,胸具醒目的黑色縱紋,腹部具黑色橫斑;翼下白色並具黑色點斑及橫斑。亞成鳥似雌鳥但下體斑紋為棕褐色而非黑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紅色;腳-紅色。
俗名: Amur Falcon。
中文學名
阿穆爾隼
綱
鳥綱
英文名
Amur Falcon
目
Falco amurebsis
科
界
動物界
屬
門
分布
分布於西伯利亞至朝鮮北部及中國中北部、東北,印度東北部
猛隼 描述:體小(25厘米)而翅長的棕色及黑色隼。頭及上體深灰略沾淡藍,下體濃栗色,頦皮黃色。亞成鳥胸棕色具黑色縱紋。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腿及腳-黃色。
叫聲:似黃爪隼的哭叫聲kekekeke。
分布範圍:印度東北部、東南亞至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及索羅門群島。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為罕見候鳥於雲南西部及南部、廣西、海南島的低地森林。
習性:飛行甚是迅速,可越過森林。捕捉昆蟲,似大型的燕。休息時多在樹枝上。
俗名: Oriental Hobby。
拉丁學名
Falco severus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中文學名
猛隼
綱
鳥綱
發現命名
Horsfield, 1821
亞綱
英文名稱
Oriental Hobby
目
分布區域
東南亞、紐幾內亞及索羅門群島
科
界
動物界
屬
門
種
猛隼
獵隼 描述:體大(50厘米)且胸部厚實的淺色隼。頸背偏白,頭頂淺褐。頭部對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顯黑色線條,眉紋白。上體多褐色而略具橫斑,與翼尖的深褐色成對比。尾具狹窄的白色羽端。下體偏白,狹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細紋。翼比游隼形鈍而色淺。幼鳥上體褐色深沉,下體滿布黑色縱紋。與游隼的區別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獵隼。
阿爾泰隼 F. c. altaicus比亞種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帶,且下體縱紋較多。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淺黃;腳-淺黃。
叫聲:似游隼但較沙啞。
分布範圍:中歐、北非、印度北部、中亞至蒙古及中國。
分布狀況:不常見季候鳥。亞種milvipes繁殖於新疆阿爾泰山及喀什地區、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肅、內蒙古及至呼倫池;有記錄經遼寧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隼類的貿易驅使人們捕捉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亞種altaicus為甚罕見季候鳥。繁殖於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於新疆西部喀什地區、青海湖周圍及內蒙古中部。
習性:高山及高原大型隼的特性。
註:亞種altaicus有時作為獨立物種(稱為阿爾泰隼),甚至作為矛隼的一亞種。
俗名:闖赫爾-那青 海冬青 兔虎,Saker Falcon。
中文學名
獵隼
目
拉丁學名
Falco cherrug
科
隼科
別稱
獵鷹、兔鷹、鷂子
屬
隼屬
英文名
Saker falcon
種
獵隼
界
動物界
體長
278~779毫米
門
體重
510~1200克
綱
鳥綱
矛隼 描述:體型甚大(56厘米)的棕灰色隼。下體具黑色縱紋,上體具黑色縱紋及橫斑,翼尖黑色。幼鳥上體灰褐,羽尖白色並具白色點斑,尾具白色橫斑,頭偏白。與游隼及獵隼的區別在色彩較淺,兩翼較寬圓,上體色調非純褐或棕色,頭部斑紋不清晰。
虹膜-黃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叫聲:告警叫聲為帶鼻音的責罵聲gehe-gehe-gehe...比游隼叫聲更加拖長。
分布範圍: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的北極區。
分布狀況:甚罕見冬候鳥。亞種obsoletus在沿黑龍江及呼蘭有記錄。
習性:北方苔原帶及酸沼地大型隼的特性。
俗名: Gyrfalcon。
中文學名
矛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rusticolus
門
別稱
綱
鳥綱
命名者及時間
Linnaeus, 1758
目
英文名稱
Gyrfalcon
科
亞種
8亞種
屬
種
擬游隼 描述:體型略大(42厘米)的隼。背灰色,下體偏白,眼下具狹窄的黑色線條。似
游隼 但黑色的翼尖與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對比較明顯,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淺,下體色淺,以頸背具棕色塊斑為特徵。頭頂及後眉紋也多少沾棕色。幼鳥褐色重,下體多黑色縱紋,頸背色淺並沾棕。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叫聲:沙啞的keck-keck-keck聲,似游隼。
分布範圍:北非、中東至中國西部。
分布狀況:亞種babylonicus繁殖於天山及青海;越冬於新疆西部喀什地區。
習性:同游隼。
註:過去作為游隼的一亞種處理(見 Amandon & Bull、1988)。
俗名: Barbary Falcon。
中文學名
擬游隼
界
動物界
拉丁學名
Falco pelegrinoides
門
別稱
北非游隼
綱
鳥綱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9
目
英文名稱
Barbary Falcon
科
屬
生活習性 紅隼 產於舊大陸,僅一種——
美洲隼 (F. sparverius,美國叫雀鷹)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繁殖於歐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東,以及整個亞極圈和溫帶亞州。燕隼棲息於接近林地的開闊原野。捕食小鳥和大型昆蟲。近似種有非洲
燕隼 (F. cuvierii)、東非的燕隼(F. concolor)、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東方燕隼(F. severus, 即猛隼)。白隼第二枚初級飛羽最長,第一與第三枚飛羽幾等長,叫聲告警叫聲為帶鼻音的責罵聲gehe-gehe-gehe...比游隼叫聲更加拖長,在傳統的鷹獵中白隼是鳥中之王。灰背隼分布於整個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從美國西部南至
科羅拉多 ;在歐洲,由英國西部到斯堪的那維亞。有黑色的種群繁殖於
溫哥華 附近和
冰島 。大多數遷徙到繁殖區南邊的地方,有些種類則可遠到南美洲北部。棲息於潮濕開闊的原野或針葉林和樺木林中。常產卵於灌叢中的地面上,但有時也占用禿鼻鴉和鵲在樹上築的巢。紅腿小隼叫聲尖厲及低聲吱叫。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及東南亞。在中國極為稀少。亞種burmanicus為雲南西部(盈江)的留鳥。指名亞種為印度東北部的留鳥,有高海拔2000米的記錄,可能亦見於西藏東南部。結小群在開闊的樹上捕食。快速追捕昆蟲似樹燕。守候獵物時頭點動而尾輕抽。白腿小隼叫聲高而生硬的哭叫聲shiew及快速重複的kli-kli-kli-kli聲。分布在印度東北部、中國南方、印度支那北部。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見於中國有林覆蓋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雲南西部及南部、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蘇南部。喜林緣或開闊原野,包括稻田,常立於無遮掩的樹枝上。突然衝出捕食蜻蜓及其他昆蟲,有時大膽襲擊小鳥及其他獵物。在樹洞營巢。黃爪隼叫聲高叫聲似紅隼但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氣聲chay-chay-chay。幼鳥尖叫如紅隼。分布在歐洲南部及北非至中亞、印度、緬甸、寮國和中國北方。越冬往南。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為不常見季候鳥。繁殖於新疆北部及西部、內蒙古、河北。經山東、四川南部及河南至雲南越冬。於懸崖峭壁結群營巢。主要以昆蟲為食。較紅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遷徙時結大群。阿穆爾隼叫聲尖厲叫聲似
紅隼 。分布在繁殖於西伯利亞至朝鮮北部及中國中北部、東北,印度東北部有一記錄。遷徙時見於印度及緬甸;越冬於非洲。在繁殖分布區甚常見。罕見候鳥於華東及華南。黃昏後捕捉昆蟲,有時似燕鴴結群捕食。遷徙時結成大群多至數百隻,常與黃爪隼混群。喜立於電話線上。
鳳頭巨隼
也叫鳳頭卡拉鷹,身體黑色,頸部乳白色,蠟膜紅色,體型較大,常和美洲鷲等搶奪動物屍體,也吃小鳥,野兔等
黑隼
黑隼全身黑色,是虎皮鸚鵡的天敵,在虎皮鸚鵡喝水時襲擊鸚鵡,由於它捕獵的都是食谷鳥類和嚙齒類,所以有益於生態,雖然他吃鸚鵡,但是請各位不要討厭它。不過,黑隼不是每次都能捕獵成功
生長繁殖 隼多是一夫一妻,雌雄共同哺育後代。幼鳥生長得很快,有些種類的鳥離巢前要比成鳥體形大。幼鳥要經過1~3年的時間才會性成熟。隼多在高樹或懸崖隼上營巢。大型種類每窩產卵1~2枚,小型種類每窩產卵3~5枚。大型種類孵化期約45天,雛鳥留巢2個月後飛出;小型種類孵化期約30天,雛鳥留巢約1個月後飛出。雛鳥為晚成性。一般主要由雌鳥孵卵,雄鳥在附近警戒,並捕獵育雛的食物。
分布範圍 南北美洲,歐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東,亞極圈,溫帶亞州
分類 國內隼 獵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紅腳隼、黃爪隼、阿穆爾隼、紅隼、矛隼(不常見)
國外隼 紅隼、燕隼、
白隼 、馬島隼、灰隼,美洲隼,婆羅洲隼,黑隼,游隼,矛隼(冰島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