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城

溫州大學城

溫州大學城(wen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位於溫州市甌海區茶山街道,在金麗溫與甬台高速的出口,交通十分便利,溫州樂園坐落於此。

溫州高教園區,包括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是浙江首批六所高教園區之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面向21世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心城市地位、生態化和信息化的高教園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大學城
  • 外文名:Wen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
  • 地址:溫州市甌海區茶山街道
  • 代表學校溫州醫科大學
  • 特點:生態化和信息化
  • 在校學生:55725人
區域概況,建設發展,基礎設施,主要大學,堅持理念,園區特點,園區管理,

區域概況

溫州高教園區大學城座落於甌海區茶山街道,規劃區域面積8平方公里,現狀建設用地4.3平方公里,建設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原溫州師範學院和溫州大學合併)、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四個教學區、三個學生公寓區、一個公建中心區和附屬配套區(教工住宅和附屬學校)以及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溫州大學城市學院、華中科大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等。已建房屋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在建24萬平方米(其中教工住宅18萬平方米),待建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校區、溫州醫科大學生物孵化樓、仁濟學院等工程;已建道路橋樑面積21.56萬平方米,在建景觀大道二期,待建求是路、中心東路南段、園區東路和園區北路;已建公共園林綠地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0億元。高教園區內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為55725人,其中研究生3073人,留學生519人。
溫州大學城

建設發展

溫州高教園區大學城工程從2000年8月著手編制概念性規劃、9月開始大規模依法征地、12月初動工建設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及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有關高校與全體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已經順利實現了高教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目標。高教園區基礎設施、四大校區、公建中心區、學生公寓區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形成了主體工程與基礎設施配套、校區工程與學生公寓同步、中心區重要公建項目與園林景觀相互協調的整體形象,為我市高校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基礎設施

高教園區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樑及供水、供電、供氣、通訊光纜、排污等項目工程,其中道路12公里,基本形成了大學城內環、中環道路網。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均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為適應高教園區建設與管理的需要,在市區通往高教園區的主要道路和高教園區內環道路、生活輔道上設立道路交通指示標誌和警示標誌,標明了道路標線。根據高教園區道路的建設標準,結合溫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特點,在廣泛徵求意見、博採眾長的基礎上,確立道路名稱,設立路名牌,實現了高教園區道路名稱標準化、規範化。建成中心區音響系統和大型噴泉,在公共場所設立名言警句和溫馨提示。在市政部門的支持下,對道路公交站點設定、經停路線進行初步規劃以後,市區通往高教園區的公交汽車由2001年的4路增加到8路,其中4路公交汽車直接通往四所高校教學區和學生公寓區,方便了師生出行。
溫州大學城

主要大學

溫州醫科大學是浙江省省屬重點建設大學,現有3個校區,總占地面積1390畝,校舍建築面積55萬多平方米,創辦了仁濟學院。設有32個本科專業和1個七年制本碩連讀專業,涉及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等七大學科門類。現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有臨床醫學、中藥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等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設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不含獨立學院——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其中博士研究生95人,碩士研究生2500餘人,學歷教育留學生570餘人。學校已形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溫州大學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占地總面積2352畝,分茶山校區和學院路校區。學校下設17個學院,並舉辦甌江學院、城市學院2個獨立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956人(不含甌江學院7336人、城市學院7974人),教職工2505人,其中專任教師1599人。學校現有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舉辦有55個本科專業,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15個省級重點(建設)和優勢專業。本科專業涵蓋了文學、理學、工學、法學、教育學、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學校被確立為國家創業型人才培養溫州模式創新實驗區、全國創業教育示範院校、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高校。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是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創辦的全日制高職院校,由浙江省教育廳領導管理,溫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現為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校園總占地837.2畝,建築面積23.9萬平方米。設有機械工程系、電氣電子工程系、輕工系、建築工程系、計算機系、工商管理系、財會系、人文傳播系等8個系33個專業,覆蓋了浙南地區主要支柱產業和特色行業,形成了以工科類專業為主、經管類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學院面向全國17個省(市)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9609人,職業技能培訓、鑑定15000餘人/年,年科技到款額達1009萬元。

堅持理念

高教園區中心區占地600畝,布置圖書中心、演藝中心、商務中心、學子廣場、大型綠地等公建設施,通過共建共享、分建共享,以實行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它集中體現了“大學城”的建設理念。以共建共享形式由我委承建的學子廣場、大型綠地於2003年建成;以分建共享的形式,由溫州大學承建的圖書中心於2004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由原溫師院承建的演藝中心於200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商務中心按社會化運作方式投資建設,積極引進服務行業,相繼開設大型超市、銀行、眼視光、服裝、飲食、通訊、網咖等店鋪,滿足學生購物消費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體現大學城理念的中心區河岸駁坎、區間主幹道路、親水平台等現已全部建成,綠化景觀植物在種植成活後全面進入養護、生長階段,大面積的草坪、高大挺拔的喬木、四季盛開的鮮花、鬱鬱蔥蔥的灌木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休閒的寧靜空間,成為高教園區名副其實的“客廳”。

園區特點

溫州高教園區建設從溫州實際出發,借鑑國內外建設大學城的經驗,注重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溫州特色的建設路子。
(一)以“大學城“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走資源共享的道路
溫州高教園區內集中原溫州四所全日制高校,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建設。突破學院路“文教區“那種集中建設,又各自獨立辦學的模式,注重對共同的教育設施進行共建共享,實行共同的教育資源互利互惠。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以融合共享、創新發展為建設目標,按共享性、開放性、社會化、生態化的原則,將高教園區分成教學區、公建中心區、學生教師公寓區等若干個不同功能區塊,形成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區域。
1、共享性。資源共享是高教園區合理性的基礎。溫州高教園區採用簇狀核心式周邊布局和雙軸線布局方式,原四所高校四個教學區均圍繞公建中心區呈環型布置,使相對緊湊的校區建築形態與敞開的中心區形成相互交融的空間環境。大學城主軸線由入口景觀大道按東北向南延伸至公建中心區,並在此旋轉為南北向與各校區建築肌理相協調,形成南北向布局,體現出大學城中心區寬廣宏偉之氣勢。中心區內布置圖書中心、演藝中心、商務中心、學子廣場、大型綠地等公建設施,通過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實行了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避免了重複建設,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了儘可能大的使用效益。
2、開放性。開放是大學城理念的永恆魅力。溫州高教園區內原四所高校教學區以自然的河流水系、道路分界。現有的園區布局,有利於高校之間互相開放,實行公共學科融合,教學資源共享,學生可以跨校區到不同的大學修讀課程,學分互認,教師可以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做到人盡其才,學盡其用,有利於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擴大專業範圍,拓展知識空間。與此同時,高校的資源和設施向社會開放,高校利用自身的優勢,促進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社區也為高校提供三產服務,形成校區與社區共同發展。
3、社會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溫州高教園區建設了3個相對集中且自成體系的學生公寓區和教工公寓區,為高校後勤與學校實施剝離以及高校後勤社會化創造了條件。
4、生態化。溫州高教園區背靠大羅山風景區,水網河流密布,自然景色優美,具有“江南水鄉“之特徵。憑藉湖光山色,利用教育功能,營造一個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的高教園區,使其成為溫州現代化文明城市的一個亮點,體現了建設者高度的環境意識。溫州高教園區規劃建設中十分重視環境對人的陶冶作用,著力塑造一個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育人環境。園區景觀環境建設以人為本,又回歸自然,在保持原有縱橫水系形態不變的前提下,留足河畔綠帶,設計親水場所,充分注重環境的生態質量,最終達到高教園區教育、文化、生態功能相協調。
(二)因地制宜確定投資機制,促進高教園區的建設
溫州高教園區實行多元化投資建設,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溫州實際的高等教育辦學新路子,採取政府、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投資建設機制。
1、政府統一征地,投資建設基礎設施
在制定高教園區科學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政府系統運用各種手段為建設高教園區設定了一個有利的環境。溫州高教園區由政府組織統一征地,然後將土地劃撥給學校建設,減少了辦學者許多瑣事,縮短了建設周期。同時,政府投資建設園區基礎設施,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園區建設,調動了學校和社會辦學的積極性,達到了以機制來籌措建設資金的目的。
2、由我委牽頭,以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的形式建設中心區
位於中心區的圖書中心和演藝中心分別由原溫州大學和原溫州師範學院分建,園區共享;中心區內的廣場、綠地、景觀由我委統一籌資建設;中心區內的商務中心由我委按社會化運作方式引資建設。
3、學校以多種形式籌資建設教學區
在市政府的支持引導下,園區內原四所高校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辦學潛能,採取校產置換、盤活存量,銀行貸款逐年還貸、舉辦民辦二級學院、吸納社會資源等方式籌資建設教學區。
4、以獨立運作的各高校後勤公司為主體,籌資建設後勤設施
為使高教園區工程建設全面推進,我們在反覆比較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化服務的方式,確立了學生公寓區、教工住宅區的投資建設機制,確定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學生公寓區。由各高校後勤公司作為業主,分別負責各自學生公寓的建設,然後靠經營所得逐年還貸。實踐證明,由高校後勤公司參與投資建設學生公寓,既有助於實行學校與後勤相剝離,實施後勤產業化,又有利於穩定收費標準,便於學校管理,同時有利於解決學校合併重組中非教學人員剩餘安置等問題。
5、引進社會資金,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商業設施
鑒於高教園區商務中心投資數額巨大,而且還涉及到今後的長期商業化運作,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委在做好規劃之後,將該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和商業設施經營權實行公開公平出讓,引進社會法人公司投資建設,商業經營服務情況良好。

園區管理

和諧穩定是高教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教園區在校學生數不斷增多的新形勢下,我委及時轉變職能,堅持以平安園區創建工作為載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的工作部署,積極探索管理辦法,不斷創新管理機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高教園區及其高校的和諧與穩定。
1、不斷改進管理辦法,建立防控體系。平安園區創建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以“人防抓全面、物防抓鞏固、技防抓提高、制度抓落實、宣傳抓源頭”為主要手段,實行“五位一體”的防控措施,形成一個堅固的、強有力的防控體系。一是抓人防。人防是加強安全預防工作的關鍵。積極協調派出所、交警、行政執法等部門和高校保衛處,整合力量,形成整體,發揮聯合工作作用。二是抓技防。技防是加強安全預防工作的重要條件。推進高教園區、高校與茶山社區視頻監控系統聯網,逐步擴大高教園區安全保衛QQ群和對講機網路信息的覆蓋範圍,發揮網際網路報警、舉報投訴、交流溝通的作用。三是抓物防。物防是加強安全預防工作的基礎。增加經費投入,最佳化道路設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係數,創造文明、和諧、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四是抓機制。機制建設是加強安全預防工作的保障。堅持定期召開由高校保衛處、派出所、交警、行政執法等職能部門參加的高教園區安全保衛工作例會,通報情況、交流經驗、部署工作,堅持由高教園區指揮中心對各高校校衛隊、商務中心保衛隊和協警隊的例行點名和呼叫點名;堅持由派出所分管民警、協警和各高校校衛隊長參加的每周工作講評,提出下步具體工作要求。五是抓宣傳。宣傳教育是安全預防工作的先導。有關職能部門和高校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廣播、黑板報、牆報、宣傳窗和電子顯示屏等陣地,以舉辦講座、演講、知識競賽等形式,或在新生始業教育期間,廣泛宣傳和諧園區、平安校園的重要意義和目的要求,提高安全防患意識。
2、繼續強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實效。平安園區創建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把服務高校和廣大師生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最佳化服務內容、形式、質量和效能,高度重視來自學生的訴求,認真受理高校的意見建議,堅持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積極協商有關職能部門,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高教園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著力營造高教園區良好的育人環境。一是全面加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道路交通協管工作機制,實行工程車安全行駛責任制,加強學生上下課高峰期間的道路交通管理,規範道路交通行為。二是集中整治非法營運車輛,建立常態管理機制,有效控制非法營運行為。三是嚴格規範人力三輪車亂收費行為,維護了廣大師生的正當權益。四是實行錯時管理,多班輪值,合理調度人員,延長值勤時間,採取流動巡查與定點看守相結合的辦法,加大疏導管理辦度。五是以警校共建為基礎,開展高教園區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設高教園區和諧的社會環境。六是開展高教園區商務中心、圖書中心、演藝中心等公共場所和社區出租房的安全消防大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