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台模式

溫台模式

溫台地區是我國民營經濟先發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在薄弱的基礎上,憑著民營經濟的高速增長,區域經濟發展後來居上,從浙江不發達地區躋身全省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台模式
  • 屬於:我國民營經濟先發地區
  • 主要問題:企業層面、產業層面的溫台模式
  • 時間段:改革開放以來
基本定義,主要問題,

基本定義

同時,溫台地區利用在體制外改革的先發優勢,率先迅速地推動了民營化和市場化的進程,由此造成了一種區域性的經濟體制的落差,並且藉助經濟體制落差的“勢能”,迅速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形成了以民營經濟和城鎮建設為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並被社會各界冠以“溫台模式”而倍受世人矚目。但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區域競爭與合作的加大,80、90年代在與“國有經濟”競爭中優勢明顯並迅速壯大的溫台民營經濟,逐步喪失原有的體制優勢,溫台地區“原生性”民營經濟在與“外資經濟”、“轉制型民營經濟”的競爭中劣勢日益凸現。特別是近年來,溫台經濟成長速度在全省居於後列,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溫台經濟發展模式的種種憂慮。溫台民營經濟發展模式能否和怎樣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飛躍,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課題,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為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破解的難題。?

主要問題

一、溫台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分析和當前困境?
(一)體制層面的溫台模式。溫台模式是指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進程中通過需求誘致型和大膽超前的局部經濟體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溫台模式的核心在於,充分尊重和發揮民眾的首創精神,將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改革和發展在區域經濟與社會變革中成為一個相互促進的動態變化過程。溫台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利用民營化和市場化來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溫台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於,利用了在體制外進行改革的先發優勢。
作為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和民營經濟率先發展的區域典型,溫台地區的主要優勢集中在溫台人優勢和經濟體制創新優勢這樣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溫台人優勢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和資源組織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體制優勢主要表現為依靠率先推進的市場化、民營化改革贏得的“先發優勢”。但是,隨著大量的溫台人到全國各地經商辦企業以及國家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溫台人優勢的一部分已經不再是溫台地區當地經濟發展的優勢了,特別是由於自90年代中期以來溫台地區在制度創新上沒有大的突破,在政府服務方面更是有所欠缺,體制優勢也已經弱化甚至已經逐步喪失了。?
(二)企業層面的溫台模式。溫台發展模式有著鮮明的特點,它是以農村工業為起點、以農民個體和家庭為主體、以民間集資和內部積累為特徵的原生性、內源型的民營經濟。溫台農村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基本上依靠農民從“兩水一加”、修舊利廢等方式中獲得,第一代的企業家基本都是白手起家,相對於國有、集體、外商經濟,企業都是從零起點開始發展,這造成溫台民營企業在企業規模、製造技術、創新能力、行銷網路、品牌建設、資金供給、治理結構、組織方式、產業選擇、空間布局等十個方面的特徵:(1)企業規模很小。第一代企業創辦人基本都是農民,一開始都是白手起家,成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而且發展基本靠滾雪球式的內部積累,因此平均規模很小,許多現在的大企業大集團在剛建廠時都是投資幾百上千元的小廠,即使發展到現在相比上海、杭州、寧波等企業平均規模也是明顯偏小。(2)製造技術非常落後。企業創辦人以農民為主,技術人員短缺,同時資本不足無力購買先進設備,絕大多數企業用的是行業最簡陋的裝備,許多家庭工廠在路橋廢舊電機市場採購國有企業的淘汰設備,製造模式也是簡單的加工裝配,這就導致產品質量較差,基本上為低檔產品。(3)技術創新能力極弱。一是創辦人沒有實力聘用技術人員,根本不具備設計研發能力,只能是簡單的模仿。行業發展越是處於初期,產品同質化越嚴重,純價格的惡性競爭越是激烈。(4)無自有行銷網路。小企業不可能建立自己專門的行銷網路,必須依託專業市場和龐大的行銷隊伍。溫台地區眾多的塊狀經濟基本上都有專業市場為依託,有些不宜辦市場的行業則有一支龐大的行銷隊伍在全國推銷產品,以彌補小企業難以建立專門行銷網路的缺陷。(5)基本無自有品牌。由於產品檔次低、質量差,而且企業家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建設嚴重滯後於企業發展。(6)民間資金供給為主。小企業根本得不到國營銀行的貸款,資金籌措只有通過民間渠道,或集資,或做“會”,所以民間資金相對豐厚地方農村工業化程度更深,又會積累更多的民間資金。許多企業的發展就靠本企業的利潤積累來實現,從這個角度講,台州民營經濟內源式的發展特點更為鮮明。(7)家族式企業為主。企業人員多有血緣、地緣、親緣關係,家族式管理成為最自然的取向,在企業規模較小時這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8)股份合作制為主。為了使初始資本變得更大一點,採用股份合作制可以彌補單個原始資本積累不足的缺陷,同時股份合作製作為集體經營的一種方式,又可大大規避政治風險。(9)加工裝配業為主。這種小規模投資不可能選擇資本密集型產業,加上溫台地區沒有礦產資源,小企業只能選擇低進入門檻的加工裝配業。(10)空間布局分散。小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家庭工業就以自己的房屋作為工場,農村工業化必然是分散化的工業化。上述分析表明,正是溫台地區原生性民營經濟的獨特發展路徑,使溫台民營經濟在起步階段先天不足,呈現出“低、小、散”的特點,這些特點將隨著民營企業資本積累的不斷壯大而改變。?
(三)產業層面的溫台模式。毫無疑問,產業層面上的溫台經濟,從本質上是一種集群經濟,一個鄉鎮、一個地區或幾個鄉鎮集中生產同一類產品,一群高度關聯的生產企業群體、供應商群體、銷售商群體和其他相關產業,以及行業協會集聚在某一特定的區域,通過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本形成了一批以市場化網路為基礎的分工精細、聯繫緊密、生產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它們已經或正在成為溫台區域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主體,已形成具有明顯區塊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特色工業。?
概括溫台地區20多年的產業變遷過程,可以看出:(1)產業的主體已從一大批個體家庭工廠→股份合作制企業→規模企業和“一鎮一品”的塊狀經濟→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2)產品的生產技術從舊設備→國內先進設備和技術→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和技術(包括引進專業人才)→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研發機構,或與跨國企業建立戰略聯盟;(3)產品的檔次從以仿冒為主的低檔次消費品→低端產品→區域性和全國性品牌→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和創建國際品牌;(4)產品的市場範圍也從國內低檔次農村市場→國內市場→國外低檔市場→部分國外高檔市場(貼牌產品和自有品牌)。?
但我們也看到,目前這些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建立在低成本要素和精細分工為支撐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以人際關係和市場網路為支撐的行銷網路和行銷能力基礎之上,然而由於缺乏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企業、名牌產品,企業主要在規模、價格等低層次上競爭,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能賺取工業利潤,難以賺取商業利潤,導致區域生產效率低下。尤其是,溫台地區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導致產業集群的優勢以價格競爭力為基礎的低層次優勢。同時,配套企業在產品質量升級、技術升級等跟不上龍頭企業的發展,龍頭企業為了提高並控制產品質量,降低配件外包率,有些外銷企業建立起自己的行銷網路,與區域專業市場、行銷隊伍基本斷絕聯繫。這樣一來,原先聯繫緊密的集群走向鬆散化,我們稱之為大企業的“去集群化”。大企業一方面在各個環節得到了躍升,另一方面躍升本身導致了對集群的脫離,減弱了市場競爭的集群優勢。在現階段,產業集群初始的組織方式被逐漸打破,而新的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型集群的組織方式尚未形成。?
二、蘇州、紹興等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溫台模式的理論發展方向?
(一)蘇州“招商引資”模式。蘇南模式(蘇州、無錫、常州等)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強勢政府的推動作用。蘇州是鄉鎮企業,也即“蘇南模式”的發源地,因其脫胎於計畫經濟,各級政府都深深地參與其中,廣大農民也是離土不離鄉,就地轉化為企業打工者。在90年代後期蘇南模式弊端日益凸現,經濟發展後勁乏力的情況下,又在政府的強勢推動下,抓住浦東開發和台灣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發展以開發區為載體的外向型經濟,瞄準高新技術、優勢資本和國際大市場,起點高,成效大,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區域經濟發展走到了全國的前列。可以說,沒有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蘇州的外向型經濟不可能發展如此迅速。蘇州模式最大的啟示是,抓住機遇,強勢政府和成功的“招商引資”。招商引資,不僅僅帶來資金,更帶來高級人才、先進技術和行銷網路等要素,形成新的產業集群並促成當地的產業升級。?
(二)紹興的“資本經營”模式。今年4月初,在浙江省工商局和省私營企業協會公布的2003年度浙江省民營企業百強中,紹興有36家民營企業入圍,杭州和寧波市各有15家,而中國民企的發源地溫州有12家,台州有2家。解讀以前默默無聞的紹興民企一鳴驚人的原因,紹興的楊汛橋鎮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從2001年以來,這個常住人口只有3.2萬的楊汛橋鎮,湧現出10多家民企上市公司。一條街上有三家在港上市企業,這在全國絕無僅有。上市讓這個浙江小鎮迅速闖入主流的財經世界。同時在浙江省農村經濟調查隊公布的2003年浙江省百強鄉鎮排行榜上,楊汛橋鎮迅速攀升到第一名。紹興民營企業上市,既達到“融資、融智、融制”目的,籌集了巨額的發展資金,引進了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思想,引入新的機制,加快從相對封閉的家族企業制度向更加開放的現代企業制度轉型,更重要的是對當地企業的示範效應以及上市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對當地產業集群的拉動效應。?
(三)溫台模式的理論發展方向。對任何一個區域來說,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兩個方面。“配置效率”取決於要素從低效率部門向高效率部門流動重組的狀態,而“生產效率”則反映了現有每一種資源的產出狀況。配置效率的高低決定於不同效率部門要素的可流動性和信息的完全程度,這是由制度決定的。因此,20世紀80-90年代,溫台地區“原生性”民營經濟相對與全國的“漸進民營化”的過程,取得巨大的體制“落差”優勢,從而造就了溫台模式發展黃金時期的成功。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框架下,區域的制度創新空間畢竟十分有限,而且隨著加入WTO以後我國國內市場迅速接軌國際市場,區域之間的制度差異將會越來越小。因此,今後對於溫台地區來說,企業層面的體制創新,應該是治理結構、組織方式等方面迅速擺脫“原生性”民營經濟的固有缺陷,迅速向國際市場規則靠攏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更好面對寧波等地的“轉制型”民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的競爭。從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看,應該是向“服務型”的公共政府方向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軟環境、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更好的要素支撐。?
配置效率提高受到約束的條件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另一層面,即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要素生產效率能否得到提高,更多地取決於技術和產業的層面,它植根於區域的微觀經濟基礎,由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結構體現出來。區域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兩條路徑,一是沿著產業層次不斷提升,即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從輕工業向重化工業,這就是產業結構升級路徑;二是隨著區域產業集群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的不斷興起,區域生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產業集群的水平,即沿著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提升,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從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從生產普通零部件到關鍵的核心部件。?
因此,在溫台模式賴以取得輝煌成功的體制優勢已經弱化甚至消失、原生性民營經濟的固有弊病日漸凸現、溫台地區競爭力逐步下降的今天,全力挖掘、打造新的地區比較優勢迫在眉睫。如前文所述,產業集群是溫台地區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溫台模式的變革躍遷借鑑蘇州模式在招商引資形成新的產業集群的成功做法,在內聯外引上做文章,依託現有資源,通過合資、技術合作、品牌特許等多種模式,與國內外優勢資本、技術、品牌接軌,從而培育新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再通過新興產業集群帶動原有產業集群的發展。溫台模式的變革躍遷更要吸收紹興“資本經營”模式的成功做法,全力推動主導行業的龍頭企業通過買殼、主機板、中小企業板、海外上市等多種渠道上市,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融智、融制”的功能,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然後通過龍頭企業的需求拉動效應和技術擴散效應,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有效率的組織形式,能夠獲得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效益遞增、企業之間的互動學習和創新、以及以競爭為背景的企業分工協作。這就意味著溫台地區競爭力取決於傳統產業集群新興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培育新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產業集群,推動現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由低層次競爭優勢向高層次競爭優勢轉化,將是打造溫台地區核心優勢的關鍵所在。?
三、溫台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如上分析,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民營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加速,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等巨觀經濟發展環境的急劇變化,溫台模式的體制優勢將逐步喪失,“原生性”民營經濟固有特點導致溫台地區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方面又明顯滯後於“改制型”民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溫台產業“低、小、散”的問題更趨凸現,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制約日益突出,區域競爭力逐步弱化。原本增長速度一直居全省前列的溫州和台州,2003年開始,增長速度在全省各市中的位次急劇後移,台州從2002年的第一位回落到2003年的第七位,2004年的第十一位;溫州市從2000年的全省第一位,2001年的第二位,回落到2002年的第七位,2003年的第十一位和2004年的第十位,1-3季度的全省第十一位。溫台地區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溫台模式制度創新陷於式微。?
90年代中期以來,溫台地區已沒有什麼特別引人注目的制度創新,就是原本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制度創新的步伐也大大放緩,絕大多數溫台地區的民營企業至今都保持著封閉式家族企業的形態,既不能讓外人進入,也不想與其它企業聯合和合併,更不願被其它企業收購和兼併,以致平均企業規模依然很小,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也很少。而商品市場發展特別是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方面也已經開始落後於義烏和紹興等地,要素市場和市場秩序建設方面也沒有什麼新進展。?
近10年來溫台地區在制度創新方面陷於式微,與溫台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改革成就,滿足於民營經濟“體制落差優勢”慣性作用下的經濟快速增長,從而不想和不願再冒改革的風險,少了當年那種頂著壓力而不斷開拓創新的衝動、激情和冒險精神,較少在制度創新方面的繼續努力有關。如果將改革比作革命,那么在作為改革先行者的溫州台州,借用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二)人才要素嚴重匱乏,公共創新服務體系缺失。?
高等教育作為溫台地區特別是台州是一種十分短缺而迫切需要發展的“準公共產品”,高等教育發展滯後直接導致人才嚴重不足,而相對於收入水平高得驚人的房價和偏於一隅的位置,導致外地及海外的人才大多不敢來、不願來。數據表明,溫台地區人才要素嚴重匱乏。以台州為例,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台州每十萬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為1852人,遠低於浙江省平均水平3189人,而且這些大專以上人才又集中於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擁有的人才數量更低。在台州市企業調查隊歷次的企業景氣調查中,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和熟練技工短缺是企業反映的普遍問題之一,這已經成為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瓶頸約束。?
溫台經濟過去之所以能在大學和研究所缺少的情況下發展起部分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主要依靠民營企業家在全國範圍內整合智力資源,依託外地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創新,但這種創新模式對提升區域創新水平已顯不足,大量中小企業需要區域公共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撐。產業集群要從低成本集群提升為創新型集群,需要有當地大學與研究所的支持,這已是世界上成功產業集群的共同經驗。也就是說,大企業借用智力的創新模式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達整個集群,而且這種創新模式成本偏高。當前,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成為溫台地區幾乎所有主要產業的共性問題,突出表現為產業集群內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缺乏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滯後於龍頭企業的發展,集群內大小企業協作網路趨於脫節,集群優勢的發揮相對過去明顯減弱。由於配套企業水平不夠,大企業的零部件自配率居高不下。錢江摩托的自配率在70%以上,只有粗加工件外包生產,大量精加工工序由本廠完成;一些縫紉機公司也反映本地配套廠技術水平不夠,一些配件不得不到外地採購。低水平的產業集群使大企業處於兩難選擇之中:一是多協作發揮區域配套優勢以降低成本,二是少協作提高產品質量躋身中高端市場以獲取高附加值,這就使大企業產品升級的道路走得不那么堅決和順利。如吉利集團為應對越來越激烈的降價競爭,提出了配件本土化的策略,而本地配套企業水平能否快速提升將是這一策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水電、土地要素制約日益嚴重,工業性投入明顯偏小。?
持續性用電用水緊缺、土地供給緊張已成為溫州台州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焦點問題。據2004年調查,有30.9%企業認為拉閘限電造成生產成本增加;有26.0%的企業認為電力缺口使企業完不成訂單,影響了企業信譽;有21.8%的企業認為用電緊缺使企業完不成生產任務。尤其是對一些要求連續性生產的企業和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的企業,停電所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由於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需求增長迅速,再加上水資源污染嚴重,用水緊張也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當前溫台地區大部分企業處在生產快速擴張時期,且生產擴張屬於粗放型擴張,對土地需求十分迫切,要求解決用地的呼聲十分強烈。以台州為例,台州南邊縣市區的土地徵用成本均在每畝20萬元以上,台州經濟開發區土地成本更是達到每畝38萬元,而江西、江蘇、山東等省某些地方,三通一平後土地價格均在每畝5萬元左右,對台州企業具有很強吸引力。據2004年4月份溫嶺市對用地需求在30畝以上的企業初步統計,共需土地1.3萬畝,而溫嶺每年土地指標僅千畝左右。許多銷售規模在幾千萬元左右的企業,投資新項目的熱情十分高漲,但是溫台兩地給予的發展空間太少,制約了民營企業的再創業衝動,或讓這種創業衝動的成果流向了外地。?
水電、土地等要素緊缺直接導致了工業性投資增速滯後,2004年限額以上工業性投資,紹興351.12億元,嘉興306.74億元,台州180.48億元,溫州118.31億元,紹興為台州2.97倍,嘉興為台州的2.59倍。在投資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時期,工業性投入不足馬上可以反映為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滯後,溫、台兩地近年來工業增長速度居全省尾列也就十分自然。?
(四)招商引資和優秀企業外流形成巨大“逆差”。?
溫台兩市城市化的相對滯後、基礎設施的落後,加上地處偏僻和以山區為主的地理條件,以及土地要素緊缺等因素導致溫台地區在企業的引進與出走上存在著進少出多的巨大“逆差”。區位優勢和土地要素價格兩項約束使得在引進外資上遠遠落後於其他沿海城市。2004年,台州實際利用外資3.03億美元,只有蘇州的6.5%、無錫的14.5%。而在引進內資上,昂貴的生產要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確實使其他地區的企業難以在溫州台州插足,而民營企業本來就存在哪裡更有利於發展就向哪裡轉移的傾向,各地對溫台民營企業的競相招商又人為地加劇了這種傾向。對於溫台當地來說,民營企業是普遍現象,不可能享受特殊待遇;而對於不少外地區來說,民營企業被作為特殊扶持的組織,作為引進的增量,更可以享受到種種優惠政策和特殊待遇,有減免稅的、有地價遠遠低於台州的、甚至可用稅收抵償或免費贈送的,還有授予名譽官銜等精神激勵等等。如果說一般中小企業的去留對台州的發展無足輕重,那么,一批行業性龍頭企業的跨地區發展乃至重心的外移,則不能說對台州發展無關。根據對全市外遷企業情況的初步調查,2001-2003年,全市外遷工業企業已達150家左右,其中部分外遷的占85%,遷往外省的約占90%。外遷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占90%左右,其中約30來家為台州市“128”工程企業及“一廠一策”企業,占到台州“128”工程企業的五分之一強。?
(五)低層次競爭和不良競爭環境成為台州產業升級的重要障礙。?
區域產業的競爭優勢可以分為低層次競爭優勢和高層次競爭優勢。低層次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低成本生產要素、降低成本型的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等基礎上的低價格等。這種以價格競爭力為基礎的低層次優勢,因此不容易持續。高層次競爭優勢則以核心技術的智慧財產權、產品或服務上的差異為核心。它主要來源於企業內部的創新能力、獲得先進技術的能力、與客戶保持密切的關係,在設備、技術、管理和行銷等方面的長期積累和持續的投資,以及創造更符合客戶需求的差異型產品而得到。這是一種集創新能力、品牌信譽和客戶網路於一體的綜合性競爭優勢,因此是比較穩固的競爭優勢,可以為企業帶來高附加值。由於台州產業是建立在價格競爭力為基礎的低層次優勢基礎上的,因此為追求價格競爭優勢,企業“短期化行為”泛濫,無序競爭比較嚴重,從創新成本收益、人才培養開發等方面影響了區域產業升級。一是“創新遏制症”。台州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夠,多數企業開發新產品以仿製為主,大企業剛開發的新產品會很快被其他企業模仿,享受高額利潤的時間極短,大企業創新成果難以完全享有。許多小企業註冊與同行業知名品牌相似的商標,損害了知名品牌擁有企業的利益。這種現象若長期存在,必然打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與品牌投入的積極性,將使產業升級步履艱難。二是“人才遏制症”。企業之間互挖人才現象普遍,對員工跳槽也沒有限制,打擊了企業培養人才的積極性,許多企業人才短缺卻不能下決心培養,擔心培養好後很快又被挖走。人才市場秩序不規範,將嚴重影響人才不足問題的有效解決,加劇人才不足問題的負面影響。三是“規範劣勢症”。政府對民營企業的不規範經營如偷稅漏稅、假冒偽劣、逃廢債務等打擊不夠,許多民營企業還不同程度存在不規範經營現象,這樣,那些規範經營的企業就明顯吃虧。如上市公司帳務健全,無法偷稅漏稅,而小企業偷漏稅就容易得多,這樣上市公司就處於競爭的不利地位。上述問題的存在,打擊了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積極性,影響了民營經濟產業升級的進程。?
(六)國內市場國際化使得企業的競爭壓力明顯加大。?
為搶奪市場占有率,國外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運用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和零配件優勢,加上自身的技術、品牌、管理優勢,走高中低全方位出擊的市場戰略,其中低端產品與民營企業開展同水平競爭。尤其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台州囿於區位條件難以吸引外資,卻將直接面臨跨國企業的競爭,給當地的主導產業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如機車行業的日本本田、山葉近年來下調產品路線,推出的同檔次新車型僅比錢江等國內品牌產品高出一、二百元,形成了空前的競爭壓力。而一款基本配置的賽歐已降到6萬元以下,對吉利微型汽車形成了巨大壓力。20世紀80、90年代,台州民營經濟是在國有經濟的夾縫中迅速成長壯大,在21世紀的今天,台州民營企業將面對的是世界級的巨無霸跨國公司的打壓和競爭更加慘烈的國際國內市場。?
(七)產業政策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
黨的十五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對民營經濟的歧視與偏見已有了根本性改觀,但在具體產業政策執行過程中對民營企業依然存在實質性限制作用。外資企業享有超國民待遇,享受“二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從上到下還普遍存在“崇洋輕民”思想,同水平項目,安排土地時外資優於民資。對民營企業進入領域的限制也比外資企業更多,據統計,在國有企業允許進入的72個行業中,外資企業允許進入的有62個,民營企業允許進入的只有41個。還有對整個行業看似公平的產業政策,實際上影響最大的還是民營企業,如機車行業已經開展的型式認證,設定企業檢測設備與研發能力的門檻,同一個區域的機車企業要求聯合購買檢測設備不被允許,這對那些國有大型企業來說根本沒有壓力,而對那些積累不多的民營企業來說則困難重重,故這種產業政策貌似公平,實際打壓的就是規模偏小的民營企業,那些處於成長期的民營企業可能連發展的機會都沒有。即將實施的汽車行業型式認證制度,最小投資規模必須達到20億元以上,這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則是相當高的行業門檻。?
四、打造台州核心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溫台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作用模式是“順勢而為、放水養魚、無為而治”,是相對於全國“漸進式民營化”的改革,這種政府作用模式為我市民營經濟的初始創業和原始積累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從而為“原生性”的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體制落差”。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溫台模式發展最缺的已經不是“私人產品”的生產而是“公共產品”的供給,最需要的不是微觀領域的改革,而是經濟管理體制的創新了,台州經濟面臨的尤其嚴重的問題是多年以來政府在公共產品領域方面的“缺位”導致區域競爭力下降。?
20多年來台州所走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路子,導致土地、能源、人才等生產要素告急,區域“商務成本”直線上升,區域生產要素比較優勢逐步喪失。台州在基礎設施、人才、技術、土地、資本等要素比較中處於劣勢,企業外遷、資本外流現象日益加劇。當前和今後,為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打造台州在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優勢,必須高度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創新組織形式,進一步發揮產業集群優勢。首先,要建立四套班子直接領導、多部門聯合、民間智囊團參與的台州產業集群推進辦公室。借鑑蘇州、崑山等地招商引資的做法,將產業集群發展提高到首要戰略地位,針對台州十大產業集群,各自建立一個市級領導直接掛帥、由計委、經委、統計、銀行等部門參與的,以產業集群內優秀企業家為智囊團的產業集群推進辦公室,以動態了解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和存在問題、及時出台地方產業政策、及時督促相關部門落實措施解決問題,並建立相關的考核目標責任制。其次,必須高度重視行業協會建設。台州應該借鑑溫州行業商會成功經驗,積極引導“自主性”行業協會的建設,要加快支柱產業的行業協會建設,必須賦予行業協會一定的管理權力,增強行業協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努力發揮行業協會在產業升級中的積極作用。再次,加快中小企業的裝備改造,加強龍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緊密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協作。必須切實解決台州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問題。要加大技改貼息力度,金融機構設立中小企業裝備改造專項貸款等等,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裝備改造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形成中小企業裝備改造的熱潮,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既增強大小企業間的協作關係,又可加強對配套企業的督促與指導,尤其要努力提升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從而為發揮集群優勢提供基礎條件。?
二是發展高等教育,建立先進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首先,針對產業集群,積極利用民間資本,用足國家政策,大力發展民辦大學。因為對台州來說,不僅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相當缺,而且高級技術工人也比較缺乏,要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加強技術工人的培訓。其次,針對每一產業集群,建立行業研究中心和研發基金加快建立行業研發和信息中心。由市級財政和會員企業出資,以本地高校、企業研發中心、研究所為依託,借智著名學府及研究所,跟蹤行業最新商務信息,集中研究行業發展相關的最新技術。再次,設立行業技術進步獎勵基金,重獎做出重大貢獻的技術人員。第四,出台企業引進高級人才優惠政策,加快形成高級人才市場。參照機關事業引進高級人才的優惠政策,在住房、安家費等方面出台相關優惠政策,“築巢引鳳”。鼓勵創設獵頭公司等高級人才經營企業,加大高級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健全我市的高級人才信息庫,特別是職業經理人才庫,提供更加豐富、準確的人才信息,提高職業經理人市場的規範程度。?
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低成本物流系統,破解區位劣勢。台州經濟發展,必要求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以發展連鎖經營、集中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為重點的現代流通業。台州企業對生產領域以外的採購、運輸、倉儲、代理、包裝、加工、配送等環節顧及很少,可控能力十分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台州市生產企業的物流費用占到了其銷售成本的20-40%,而已開發國家物流費用僅占銷售成本的10%左右。可以說,低成本物流系統建設,將有利於提升台州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現代物流發展滯後,不利於台州企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在未來5-10年內,台州要加快影響區域大格局的交通設施建設,建設甬台溫、金台鐵路,建設甬台溫高速公路複線,形成“三縱三橫三連”的高速公路網路,要建設台州新機場,加快港口開發力度,改善台州的交通條件。同時,應該積極整合物流系統資源,創新組織形式,打造低成本系統。通過按組織規模化、管理規範化、信息網路化、物流配送化、服務系列化的要求發展起來的連鎖經營,整合供應鏈,最佳化價值鏈,進一步推進資源的重新整合,確立連鎖經營在零售業中的顯著地位;集中配送是現代物流的重要內容,通過統一進貨、配貨,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供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高流通效率和企業效益。還將形成圍繞連鎖企業的集中配送管理,功能完備的配送中心,完善的配送網路。同時,還將建立區域性、社會化的物流配送系統、圍繞產業集群的統一的物流中心和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提高物流功能,整合物流功能;以企業的信息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是現代流通的重要方式,能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提升綜合實力,是中小企業參與國際交流與交易的最好平台,為傳統企業擴大市場,提高中小企業的產品知名度,使企業真正參與國際分工。?
四是引入民資和競爭,擴大土地水電要素和公共產品的供給。借鑑溫州市的“百項千億工程”的做法,打破城建、公交、教育、水電等領域的壟斷經營,積極引導台州民間資金“造城市、建隧道、搞水電、辦教育”,打破財政資金緊張導致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困難局面。積極推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運營。積極引進招投標制度,工業用地公開競爭,對技術先進、投資密度大、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優先選擇。積極推進土地的集約使用,鼓勵建設多層廠房。優先滿足成長型企業的小規模用地需求,對大規模用地慎重決策。加快標準廠房建設,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
五是推進融資機制創新,破解投資資金約束。首先,靈活運用主機板上市、國外上市、買殼上市等多種模式,加快民營企業上市進程。其次,加快建設台州市產權交易市場,積極融入上海產權交易中心等區域資本市場,鼓勵非上市股份公司進行股權轉讓,讓台州區域內甚至長三角區域內更多資金更多地流向中小企業。再次,強化金融創新支持民企發展。要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創新工作思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力度,又要鼓勵地方商業銀行拓展地域範圍,為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更要積極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台州設立分支機構,拓展企業的融資渠道。第四,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隨著融資體系的完善,必將促使民營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的完善。第五,加快創業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等企業創業資本的發展,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民間資金建立企業發展基金、互助基金、風險基金體系,通過資本投入、貸款貼息等方式,向不同類型的小企業注資,發揮基金的導向作用,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第六,創新引資模式,接軌國際資本。必將把握機遇,營造有利於外資投資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環境,積極拓寬招商引資的途徑,通過合資、技術入股、品牌入股等多種方式,加快與國際資本的接軌。?
六是打造服務型政府,最佳化發展環境。切實執行民間投資備案制度,減少審批程式。加強落實承諾制和政務公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加大對市場監管力度,打擊違反市場秩序行為,尤其是侵犯智慧財產權,製造假冒偽劣商品,偷漏稅等行為,保護技術創新成果,保護高質量產品,保護誠實守信者,形成有序的市場秩序和良好的創新氛圍,促進我市的產業升級。出台地方政策,加大對我市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應對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對我市相關產業的負面作用。
引自:台州市統計局副局長曹桂芝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