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市農業志》是王雲龍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溧陽市農業志
- 作者:王雲龍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單位:溧陽市農林局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1、本志按照縱貫古今,祥今略古的原則,上帳儘量追溯事物起端,下限保持與《溧陽縣誌》同步,截止於1985年,為求完整性,個別事物適當延伸記述。
2、本志採用語文體、記述體,記、述、圖表、附錄相結的體裁,篇目按不同發展階段分設篇、章、節、目四層次,橫排縱述。
作品目錄
封面
溧陽市農業志
圖片
溧陽縣行政區圖
溧陽縣家野藥材(主要品種)資源分布圖
溧陽縣土壤類型圖
溧陽縣行政區圖
尖狀器(舊石器時代)
鏟(新石器時代)
鉞(新石器時代)
帶柄錛(新石器時代)
鏃(新石器時代)
戈(西周時期)
勾鑃(西周時期)
金瓜子(春秋時期)
溧陽南部丘陵山區
領導關懷
設施建設
1958年9月建造沙河水庫
1952年首批興建的龍虎壩水庫
基礎設施
風景優美
江南糧倉
密林幽境
茶園秀美
瓜果飄香
水產豐富
畜禽齶美
蠶桑繭絲
序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農業基礎
第一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分布利用現狀
第二節 耕地演變
第二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點
第二節 氣候要素
第三節 氣象災害
第四節 自然災害
第三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分布
第二節 土壤種類和特徵
第三節 土壤肥力狀況
第四節 土壤資源評價
第五節 低產土壤與改良
第四章 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第四節 人民公社
第五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第六節 農村改革七年的變化
第五章 農業區劃分
第一節 南山林特區
第二節 南山丘陵區
第三節 北山丘陵區
第四節 洮湖平原圩區
第五節 西部高圩田區
第六章 農田基本建設
第一節 治水改田綜合治理
第二節 平整土地格田成方
第三節 農田治理典型
第七章 農田水利
附:皇圩的形成與演進
第八章 農機農具
第一節 農機具的演變與發展
第二節 農業機械的發展
第三節 農業機械管理
第二篇 農業機構設定
第一章 農業行政機構
第一節 縣農會
第二節 農民協會
第三節 農村工作委員會(互助合作委員會、農業生產合作部)、農村工作部
第四節 溧陽縣農業委員會
第二章 溧陽縣農林局、農業局
第一節 民國縣政府建設局、科
第二節 解放後縣政府生建科、農林局
第三節 溧陽縣農業局各股、站(公司)
第四節 溧陽縣農業局經營單位和經濟實體
第三章 縣農業場圃
第一節 溧陽縣農場
第二節 溧陽縣芳山農場
第三節 溧陽縣麻場
第四節 溧陽縣良種繁殖場
第五節 溧陽縣淦西良種繁殖場
第六節 溧陽縣塹口良種繁殖場
第四章 溧陽縣林業場圃
第一節 溧陽縣林場
第二節 溧陽縣龍潭林場
第三節 溧陽縣瓦屋山林場
第四節 溧陽縣茶果場
第五節 溧陽縣燕山茶場
第五章 溧陽縣農業科研機構
第一節 溧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第二節 溧陽縣農業機械研究所
第三節 江蘇省沙河灌區水利科學研究所
第四節 農業科技成果
第六章 農業科技推廣
第一節 農業科技組織
第二節 縣(鎮)“五有”農技站建設
第七章 農業科技教育
第一節 溧陽縣農業幹部學校
第二節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溧陽分校
第三節 溧陽縣農業中學
第三篇 種植業
第一章 耕作制度
第一節 耕作制度演變
第二節 耕作制度的形式
第二章 糧、油、棉生產
第一節 糧食
第二節 油料
第三節 棉花
第三章 種子
第一節 作物品種演變
第二節 良種繁殖
第三節 良種推廣
第四章 肥料
第一節 有機肥料
第二節 化學肥料
第三節 施肥技術
第五章 作物栽培
第一節 水稻
第二節 三麥
第三節 油菜
第四節 棉花
第六章 植物保護
第一節 作物病蟲發生情況
第二節 作物病蟲害防治
第三節 化學除草
第四篇 林業、蠶桑
第一章 林木資源
第一節 林木分布
第二節 採種育苗
第三節 植樹造林
第四節 林木保護
第五節 林政管理
第二章 國營林特場圃
第一節 溧陽縣林場
第二節 溧陽縣瓦屋山林場
第三節 溧陽縣龍潭林場
第四節 溧陽縣茶果場
第五節 溧陽縣燕山苗圃
第六節 集體林業場圃
第三章 蠶桑
第一節 蠶桑興衰
第二節 檀桑
第三節 養蠶
第四章 溧陽縣主要山嶺
第五章 溧陽縣中藥材資源
第一節 中草藥資源
第二節 中草藥分區
第三節 五個主要地產藥材專題介紹
第五篇 畜牧、副業
第一章 畜牧業
第一節 家畜
第二節 家禽
第三節 品種改良
第四節 繁育推廣
第五節 畜禽疫病防治
第六節 畜牧機構
第二章 副業
第一節 種植
第二節 編織
第三節 養殖
第六篇 水產業
第一章 捕撈
第一節 捕撈範圍及產量
第二節 漁具
第二章 養殖
第一節 種苗
第二節 放養
第三節 特種養殖
第三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漁民組織
第二節 漁政管理
附錄
附錄之一 諺語選輯
附錄之二 馬一龍農說
編後話
《溧陽縣農業志》編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