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村
2017年安徽省
石台縣仙寓鎮源頭村,下轄4個村民組。
源流
唐宣宗諱忱,生子十二,鄆王漼即懿宗居長,第九子李汭受封昭王。李汭生三子:嫡僼,次佑為饒州刺史,季即李佯。李佯,字伯柔,後改名李京。唐乾符三年丙申(876)年五月戊寅皇考崩,辛丑皇后崩,丙戌皇兄僼卒。戊戌(878)年,時任饒州刺史的嫡兄李佑又遭黃巢之亂而亡,李佯皇考喪事未畢,仲兄之訃音又聞,時“逢四方兵亂,不能南顧。幸宋威七月奏捷,方取裝南奔。不意,王仙芝、黃巢尚在大肆殺戮,道路不通。李佯乃變服御,改名京。涉歷萬苦,冬始抵饒。而仲兄佑之喪事,已賴歙州刺史季擢仰念宗室,移咨饒州顏標同代葬於鄱之昌水。”李佯聞,往歙州謝擢,因亂不能北返,遂留於歙。
己亥(879)年冬,
黃巢起義軍又攻陷歙州,李佯聽說黃巢軍有“逢黃不殺”之語,遂避居歙州之黃墩。不久唐亡,又遷新安。李佯生於唐懿宗鹹通辛巳(公元861)年,母元妃陶氏。至廣明庚子(880)年,李佯年僅十九歲,因為戰亂,流離無所,又聞黃巢殺長安宗族無遺類,便斷了北歸之意,後擇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見田吉”之卜,遂卜遷江西饒州浮梁之界田。娶方氏,生子仲皋、仲安、仲亨。“仲皋補江西寨將,生子三:長子德鵬遷祁門之浮溪新田,次子德鸞遷婺源之嚴田,三子德鴻守舊土不遷,仍居界田。三田之析,一人之遺也。”,後世稱之為“三田李氏”。
第十一世純公轉遷祁西灣頭(今祁門閃里文堂村),官至河南通判,其曾孫茂信公遷恭濬源頭(公元1110年前後),為源頭李氏開山鼻祖。
文化遺存
牌坊
在源頭,歷史上曾有許多座牌坊。村首一座叫方伯坊,是明代為李崧祥所立,上書有其本人親筆所書的“月白風清”四個蒼勁渾厚的大字。
李崧祥少年得志,17歲中舉,18歲進士及第。一開始授戶部主事管倉徐州,不久便擢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備兵青州。尋遷山西按察使副使,備兵潞安。嘉靖十三年(1534),遷河南布政司參政,十四年(1535)春,晉升為浙江按察使。時隔不久,又晉升為江西右布政使,後升為四川左布政使,為國為民立下過汗馬功勞。水口有兩座牌坊:一座叫鶚薦垂名坊,是明代為李沛然所立,主人嘉靖十年(1531)舉人,不願做官,甘守一生的清貧;還有一座叫尚義坊,為義民李積惠所立,欽題。
李積惠,字春明。明正統十一年(1446)饑荒,他無償獻出積穀二千餘石備賑。事跡上奉朝廷,武宗皇帝龍顏大悅,旌表其為義民。源頭李的牌坊不光是在家鄉,更多的是在當時的池州府。據記載,歷史上池州府治和貴池縣境內為名人志士所立的牌坊總計22座,其中源頭李就占14座,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碑刻
昔范文正公曾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源頭李氏為官者能勤政為民流芳百世,務農者亦能仗義疏財,心繫子孫萬代。如仁公四弟佳公(筆者祖上),雖居鄉野,亦有長遠之眼光,舍小家為大家,注重環保,率族人於櫸根嶺古稀亭旁立輸山碑,碑文曰:募修嶺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開種,庶免沙土瀉流壅塞。斯為盡善樂助,有功茲幸。眾山主矢志好善,自嶺頭至嶺腳,凡崎嶇之處,不論公私,永遠拋荒;平坦處,挨路,上輸三丈、下輸二丈,永禁開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雲。
輸山碑
墓葬
李崧祥卒後葬於珂田楊樹村蝦形山,其墳墓的建造規格相當於皇陵,是明皇為嘉獎其政績,用安徽八府三年的稅收為其建造。從陳列的場面到後面的墓葬,大約有200多米的進深,前面陳列著八大件石雕,全是左右對應:最前面是嘻哈、哈嘻;接著是石馬、綿羊、石兔;石馬最高,大約有一丈好幾尺高,石兔最小,大約一人高;最後是布政夫妻倆的石雕像,像後面就是山,全是用石條圈起來的,墓葬在半山腰。而今整個墓園只剩下斷垣殘壁,石雕悉數毀於文革。
方伯墓遺址
古民居
翠屏居
文苑
送積惠公詩
柯 暹
與君同郡又同庚
幾回清話到三更
發粟賑饑因孝母
源頭李積惠宣賢
恭川道中
柯 暹
山險崎嶇路
肩與信仆行
有雲還不雨
草木亦含情
源頭李積惠
仗義世間無
獨谷二千石
人間大丈夫
------王尚書贈
源 頭
張應薇
源頭稱樂土
今始任徘徊
水到龍湫出
山懸豹霧開
紅歌封比屋
耕鑾上崔巍
千里池陽秀
蜿蜒自此來
過方伯公祠題贈
張應薇
山自蔥蘢水自溶
不須煙火寄仙蹤
老臣經濟留仙澤
國士文章蔚素封
雨樹雲屏聞政事
花茵石幛解春農
恭源世德盤根大
鄉徹秋高萬戶鐘
尋古源山人不遇
王陽明
一絲無補聖明朝
雙鬢徒看長二毛
自識淮陰非國土
始憐康節是八豪
時方多難容安枕
事已無能欲善刀
越水東頭尋舊隱
白雲茆屋數峰高
日坐軒中,靜觀榮枯之理,若有得焉者,偶因觀梅有感。
古源公自著
臘月梅開無綠葉
三春眾芳轉眼歇
秋桂夏梔各擅奇
香飄暫時無久結
乃知造物無全功
日月尚時有蝕缺
堯子丹朱禹父鯀
湯武亂常失臣節
自古無憂惟文王
子有管蔡君昏狂
周公竭力扶王室
東山不幸破斧戕
上而帝王已若然
何況孔孟逢時艱
孔子周流無一遇
孟軻歷騁竟回轅
好學如回貧且夭
程朱修己至罪衍
缺陷世界理固然
往事歷歷指掌間
君子觀物知興發
尚志軒中樂餘年
註:李呈祥 字時龍 號古源
李謙然(1509-1565),字益卿,號壁山,曾任明朝兩浙都轉運使司運,後至湖南恩施為官數年,留有大量詩作,恩施詩詞協會收藏數首,摘錄如下。
問 月 台
皂蓋影搖疏雨散,竹枝歌罷夕陽催。
荊州山簡風流在, 醉趁斜曛並馬回。
天 橋
掄材徂暑入天橋,懸壁清幽午更饒。
流水彈琴如宓子,雁門鳴劍有嫖姚。
崖藏鼯燕飛驚突,石幻象獅臥欲搖。
梁棟喜看緣纜出,大夫期早上青霄。
岡豅橫出跨溪頭,底石中間巧引流。
谷口藤枝迎舊客,洞門風磴訝新秋。
莓苔就席情真朴,波影侵杯酒共浮。
河塑不逢五馬飲,山陰共憶雪明舟。
象 耳 山
山徑通仙闕,崖扉迫市闤。
遠非游郭外,高已入雲端。
豁目千峰秀,清心水一灣。
碧霄原有路, 誰謂杳難攀。
采木竣事奉謝同官
施州采木已三春
為謝諸君禮意頻
摘異搜奇同報國
涉危冒險已忘身
鏡中愁看星霜鬢
海內欣逢兄弟親
東出西陵囘首處
停雲千里淚沾巾
名人錄
李原佑
李原佑,號武齋,元末源頭人,
《池州府志》武備傳中有記載“居興孝鄉,元季紅巾煽亂,原佑與羅友賢同起兵保障鄉里,元封為總管,後為帳下夏百戶所殺,首已落馬,馳三里至家始仆,今土人祀之”。《源頭李氏宗譜》亦云“才智敏捷,臂力剛方,少因元季紅巾蟊起,大肆焚掠,乃倡率保障,賴為一方長城,李氏不罹兵火,皆其功也,至今歲祀不替”。在源頭後山原來有座廟就是祭祀總管老爺的,叫總管廟。
李嘉祥
李嘉祥,字時鳳,號默齋,登弘治壬子科鄉薦,丙辰進士,任開州知州,擢南京
戶部員外郎以查賦。天資聰敏,記憶奇特,過目不忘,日可記誦萬言,青少年時就目光遠大,雄才大略,有凌駕三代之志。弘治五年(1492)中舉,九年舉進士,授北直
開州(今河南濮陽)知州。他屠奸剪弊,動中機宜,吏民畏服。又勤於教士,作尊經閣於文廟後,環列有三十根落地木柱的寬敞書舍,供諸生住宿學習,課程嚴謹有序。原城北有座淫祠,拜謁者鼎盛,一遇風雷災害、山火水患就說是神鬼所為,男男女女來此燒香拜佛,弄得烏煙瘴氣。嘉祥上任後,下令毀之,巫風遂絕,世風日趨雅正,民俗日有生氣。後升南戶部員外郎,督察蘇州賦稅征管。嘉祥襟懷坦蕩,疾惡如仇,常上疏陳述清除貪官污吏,廉明政治的主張,對貪官暴吏常當面指責,得罪了不少官宦,一些權宦對他既怕又恨,多少人為他擔心。但嘉祥卻神色自若,泰然處之,被後世人稱為“開州名宦”,並奉為濮州城隍。嘉祥卒後葬於家鄉源頭玉峰山。存有《默齋稿》。其治政業績,三弟呈祥曾編輯成冊,流行於世。遺憾的是今已無從查考。
據明《嘉靖開州志》載:李嘉祥,貴池人,丙辰進士。弘治十年任(開州知州),後擢南京
戶部員外郎,(後)卒(於任上)。舊志稱其,公勤明敏,民吏畏服,嚴於勸課,士習丕變,毀淫祠佛寺。(明嘉靖禮部尚書王崇)慶嘗及見之,公形不逾中人天才振發見事風生慨然有凌駕三代之志。屠奸翦弊,動中機會,莫可測度,人視之如雷電鬼神。(又)雲,至於感時事而陳利害,辭情慷慨,聽者改容。(公)嘗具疏,語侵權宦,人皆危之,而公自若也。(公)使士風日趨雅道,民俗日有生氣,自國初以還一人而已。嗚呼,可謂雄刺史哉!(明)正德丁丑,(開州)同知潘塤入公於明宦祠。
李呈祥
李呈祥,貴池源頭人(今石台仙寓鎮源頭村),明成化甲辰四月十八生,嘉靖甲寅三月初二卒,字時龍,號古源,謚宏毅夫子,自幼有必為聖人之志,年十五入郡癢,二十歲補廩生,應嘉靖壬午貢,上春宮謝恩,歸隱不仕,築尚志軒於池城小邱山,日端坐其中,尋孔顏學脈,王文成(王陽明)湛文簡(湛若水)諸先生時相過訪,或走書辯難,既而學益進,從者益眾,如丁公旦,施公堯臣(字慶甫,號華江,明代
青陽縣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鄒公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
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
老屋裡村)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汪公珊(字德聲,號秋浦,池州貴池
梅村(即今高坦
鎮梅村鄉梅村)人,正德辛未(1511年)進士),李公一元(進士),宋公邦輔(字子相,號菊江,東流縣(今安徽省東至縣)人,嘉靖五年進士),柯公喬(字遷之,號雙華,世居柯村。嘉靖八年(1529)進士),孫公湛,及從弟崧祥,族侄謙然公、沛然公,無不師事焉,丁公刻有思師錄,巡按張公雲路扁其門曰名賢,郡守以下,若候公緘,陸公同,曾公仲魁,陳公燦登,鹹具其行實,請諸當路薦於朝,公聞之不悅,具簡確辭(附《古源公辭薦書》於後),後巡按提學諸公賚勑來謁,俱避匿以拒,刻有《古源日録》《知行二論》行於世,祀郡鄉賢,見郡志,京省分郡人物誌,載有行實。(1812《源頭李氏宗譜》)
他仰慕王陽明之盛名,跋山涉水往江西拜謁王陽明,探討哲學內涵,辨析同異,彼此成為良師益友。之後,他又景仰湛若水,曾給若水寄送多篇哲學文章,深得若水賞識。(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又號甘泉,40歲定名為若水。廣東增城人。拜名儒陳白沙為師,深得賞識,後成為白沙學說衣缽傳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參加會試,中進士第二名,先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侍讀。)嘉靖丙申(1536年)八月,湛甘泉過池陽,登九華山,李呈祥出門相迎。兩人相交甚契,“而歡若平生交焉,若魚水不足也。”又謂此前兩人未嘗識面,而相互仰慕,是為神交。李呈祥向甘泉執弟子禮,並築神交亭以為紀念,湛甘泉為之作《神交亭記》,詳述其事。
呈祥比若水小18歲。他在嘉靖元年(1522)39歲時歸隱,從此不再樂仕,回鄉築室自學,多次寄文章向若水請教,僅限於書信往來,兩人還未見面,便成忘年之交。嘉靖15年八月,若水初任吏部尚書,過池陽登九華山呈祥出迎,堅行拜師之禮,才正師生名義,那時呈祥學識高深,曾教出兩名進士學生了。師生贈書贈詩本乃常事。因若水那時已是名重東南教育的大學者,現任的吏部天官,對老師所贈的墨寶,李呈祥自然十分珍惜。至他晚年,見學生柯喬已成名出仕,便將若水所贈墨寶轉贈柯喬。
甘泉對李的評價很高,因為有感於功德深廣的《知行二論附》和《古源山人二語》作者古源李呈祥先生的文章而書《六字訣》。嘉靖《池州府志》卷九記湛甘泉的《六字訣》:“甘泉子曰:‘可以與吾隨處體認天理之學者,其古源李子乎!夫
隨處體認天理,此吾心學六字訣也,千聖千言之會也,盡之矣。苟能終日終身而致力焉,直上達天德無聲無臭焉,至矣。李子其勖之哉,是在李子。’”(譯文:甘泉先生說:可以與我隨處體認天理的學者,可能只有古源的李呈祥先生了!隨處體認天理,這是我的心學六字訣,也是集各位聖賢的理論之大成,其中的哲理我已講述清楚了。如果能一生致力於此,默默無聞,感悟天賦美德的最高境界,這就夠了。繼續努力吧,我想信李先生一定會達到心學的巔峰。)
乾隆二十七年(1762)版《福寧府志》卷四之地理志·山川中載:“星球岩,在縣西二里。下有泉,極清洌。岩鑿湛若水字於此。卷三十六之雜誌·古蹟中載:獅子球岩墨跡,在城西岩上。石刻‘甘泉’。嘉靖吏部尚書湛若水書。石刻共分四個部分,448字。其中一、二兩部分,分別是湛甘泉在1537年和1538年撰寫的記述,它既是對高徒李呈祥的勉勵、評價,也是湛甘泉的草書作品。第一部分:嘉靖丁酉(即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吏部尚書湛若水書心學《六字訣》。正文80字,款識32字,共112字。 “甘泉子曰:‘可以與吾
隨處體認天理之學者,其古源李子乎!夫隨處體認天理,此吾心學六字訣也,千聖千言之會也,盡之矣。苟能終日終身而致力焉,直上達天德無聲無臭焉,至矣。李子其勖之哉,是在李子。’”
第二部分: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吏部尚書湛若水書。正文68字,款識44字,共112字。
贈子以峩峩,四直之中,撐柱乎!明明之高,旻中當以裊裊。素絲之履,平步乎!廣廣之大地。夫高山廣大不直也。他自然而然,而毫末不加,嗟,惟古源李氏之子其殆可以與於此哉!
嘉靖十有七年,歲在戊戌四月既望,守南京吏部尚書,前祭酒侍讀、國史經筵官、甘泉居士湛氏若水書於錫龜亭。如圖11所示。
附:《神交亭記》
池陽有高士古源李子者,謝太學,隱居小邱山十餘年不出。志聖賢之道,聞甘泉子而慕焉,然而未嘗識面,甘泉亦未嘗識其面而知之賢,而敬之,曰神交矣。或曰:面不相識何謂神交。甘泉子曰:夫人皆識面,淺者也。而謂上下萬年,識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是何面目,而若相知之深焉,神交也,故孔子夢周公,高宗夢傳說,舜夢拜平丞,黃帝夢遊華胥及見堯羙牆,皆心也,神也。神也者,心之所為也,故心之神也,交通也。通天而天通,地而地通,萬物而萬物通,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感而通之,一氣也,氣也者,通宇宙而一者也,是故一體也,一體固氤氳相通,痛癢相關,不交而交矣。嘉靖丙申八月甘泉子過池陽,登九華之山,古源子出迓焉,或曰:子十年不為彼卿士夫出矣,不為郡大夫出矣,而為甘泉子出何焉?曰:吾為道出也。若甘泉子者,呈祥所謂曠世而遇者也,吾為道出也,非為甘泉子也,相見懽若平生焉,若魚,水不足也,執弟子禮,而學焉。心以相孚,神以相授,不待口之相語也,深矣,何則神交至焉,傾葢次焉,故知神之所為者,可以盡心矣,知心之所為者,可以知性矣,知心神之所為者,可以語道矣,盡心知性而存養之,可與語學矣,盡之矣。古源子退而作神交亭,甘泉子為次第其語作亭記,甘泉子喟然嘆曰,於乎時龍子,而知神交之道,則斯亭斯記可兩忘矣。
附:《古源公辭薦書》
元卿四十餘日始持所賜書來山林,寂寞之人獲故舊知己書,不啻獲拱壁也,喜甚喜甚,但書辭稱獎太過,捧誦在四,令人增愧殊深,且蒙諭以出處之說,若將攜之同仕者,期望愚生之意,豈淺淺哉。但愚非其人也。夫仕君者,必量己量人,而後可人,己有可行之道,而人不能用之,不可出也;人能用己之道,而己無道可行,不可出也。當今君明相賢無不可出。呈祥則才疏學短,無道可行,非道不可行者。比此所以甘於隱遁,決不敢有蒙覬覦之心,以為知己者玷也。冀北自多名馬,自古長才大略,亦多出自冀北,執事聞道甚早,其知人之明,猶伯樂之知馬也,今秋司文衡之任北士之賢者搜羅料理無遺矣,他日進用,必能為國家建立功業,以彰執事知人之明,愚生雖老猶當拭目以觀,太平之盛,惟順時保重,為國家至計不宣。
湛若水致古源先生書信:
與李古源上舍夏間小兒柬之轉致手翰,並新刻家訓及序文高作,所見的確,此訓愈加精明,觀其所見,遠進於前,養之使有於己,宇宙間更有何事?恨地遠不得相與切磋以進也。婺源洪覺山侍御罷官而歸,寄聲欲秋間來羅浮共講此學,不識古源能約與俱來乎否?水今年八十一矣,念來日無幾,五月望挈家入西樵山,樵山有舊隱,又於雲谷新開精舍,若果遂來,坐進此道,天壤間更有何事也?謹啟。丙午六月
李崧祥
生平簡介,據1812年《源頭李氏宗譜》記載:貴池源頭人(今安徽石台縣仙寓鎮源頭村人),字時望,號密嚴,晚號恭川,行坎三十六,頜正德癸酉鄉薦,次年甲戌登唐皋榜進士,歷任四川左布政,宦績見傳、記録志。所著有:《恭川遺稿》行於世,其靖晉録《解帶記》,縉紳先生各有詩文頌其事,六袠七袠詩文載在《釣橋集》,孫興賢合刻于吉水,南皋鄒公嘉而序之,題曰:李氏文獻存稿。明朝成化甲辰六月二十五生,嘉靖戊午十一月二十二歿。
明布政使李崧祥墓,位於
安徽省石台縣珂田鄉楊樹村蝦形山,建於明嘉靖年間,歷時三載,占地10條畝。墓前設有拜台友石人、石馬、石獅、石虎、石羊等。1966年冬,“造反隊”炸墓取棺。棺木質地堅硬,棺內盈水,李屍保存完好,身著明代官服,口含3塊金錢,墓內陪有蘭花布10餘匹及其他古玩物。今李崧祥墓地僅存石柱一根,其餘全部被毀。
李奎祥
李奎祥,字時煥,號梅賓,應嘉靖壬子貢,仕柏鄉縣訓導,擢昌化縣教諭。
據
《池州府志》記載:字梅賓,嘉靖中歲貢,授直隸柏鄉縣訓導,遷浙江昌化縣教諭,捐俸修 學宮並給貧士時喪葬,兩邑俱有遺愛録,祀名宦。
李 時
李時字孟通,又字男蛾,號顯思。晚年參與郡志編修。
據光緒
《貴池縣誌》記載:李時,字男蛾,受業吳應箕之門,未冠補諸生,年十九從之起兵,應箕妻,其姑也,壓氣培之敗,應箕被執,時見姑傷刃墮崖下,以巾裹創,得甥孟堅於草中,扶歸養之,鄭尚書三俊寄書曰:足下從樓山已見大志,未可以成敗論英雄,然已不朽,時自是晞髮長號,閉門著述,集《枕溪亭》一書,留心東林遺事,自號酒八盞,取陶潛漉酒柴桑之意雲 。 見吳孟堅撰李時傳
後裔分布
源頭李氏後裔在石台縣境內的分布有,考坑、新店、大山、楊樹村、李家鋪、南嶺山、利源、杏溪、賚田、香油沖南北邊、庫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