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藥
- 含義:用水煎服的中藥
- 出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 藥材:黃芩、知母等
- 服用方法:熱服、溫服、冷服
- 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湯藥的熬法,中藥煎服方法簡介,特殊煎法的注意事項,中藥國內分部,中藥服用效果最好時間段,清晨,午前,午後,入夜,夜臥,湯藥(中藥)生活小常識,雞骨草:清肝火消胃氣,百合:潤燥止咳安神,蓽撥:溫中下氣能消食,萊菔子:消食化痰解便秘,
湯藥的熬法
中藥煎服方法簡介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儘量使用砂鍋、不鏽鋼、玻璃、搪瓷等為佳,忌用鐵器、鋁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藥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應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加乾淨的冷水浸泡藥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鬆、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約200-3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藥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藥,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殊煎法的注意事項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藥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註明,負責調配處方的藥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並予以單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先煎: 對於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藥物、有毒類藥物,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藥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鐘;
後下: 對於含揮發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藥,應該在其它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再放入鍋內煎煮;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復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藥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藥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藥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藥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藥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藥湯衝下。
中藥國內分部
【北京】: 黃芩、知母、蒼朮、酸棗、益母草、玉竹、瞿麥、柴胡、遠志等。
【天津】:酸棗、菘藍、茵陳、牛膝、北沙參等。
【上海】: 番紅花、延胡索、栝樓、菘藍、丹參等。
【重慶】:黃連、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蕎麥、仙茅等。
【河北】: 知母、黃芩、防風、菘藍、柴胡、遠志、薏苡、菊、北蒼朮、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蓮花、肉蓯蓉、酸棗等。
【山西】:黃芪、黨參、遠志、杏、小茴香、連翹、麻黃、秦艽、防風、豬苓、知母、蒼朮、甘遂等。
【遼寧】: 人參、細辛、五味子、藁本、黃檗、黨參、升麻、柴胡、蒼朮、薏苡、遠志、酸棗等。
【吉林】:人參、五味子、桔梗、黨參、黃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黃精、玉竹、白薇、穿山龍等。
【江蘇】:桔梗、薄荷、菊、太子參、蘆葦、荊芥、紫蘇、栝樓、百合、菘藍、芡實、半夏、丹參、夏枯草 牛蒡等。
【浙江】:浙貝母、延胡索、芍藥、白朮、玄參、麥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烏藥、益母草等。
【安徽】:芍藥、牡丹、菊、菘藍、太子參、 南沙參、女貞、白前、獨活、側柏、木瓜、前胡、土茯苓、蒼朮、半夏、杜仲、金錢草、黃精、山楂、金銀花、白蘞、白薇、萆解、地榆、 防己、 蒿本、葛根、葛根、茜草、青木香、三棱、商陸、射干、天麻、烏藥、香附、玉竹、紫菀、蓽澄茄、金櫻子、蔓荊、山茱萸、桑椹、葶藶子、紫蘇子、合歡皮、淡竹葉、枸骨葉、蓮須、夏枯草(球)、野菊花、半邊蓮、大薊、翻白草、鹿銜草、華細辛、淫羊藿、魚腥草、龜甲、紅娘子、蜈蚣等。
【福建】: 穿心蓮、澤瀉、烏梅、太子參、酸橙、龍眼、栝樓、金毛狗脊、虎杖、貫眾、金櫻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梔子、荊芥、香薷、薄荷、鉤藤、防己、蔓荊子、青葙、車前、澤瀉、夏天無、蓬蘽等。
【山東】:忍冬、北沙參、栝樓、酸棗、遠志、黃芩、山楂、茵陳、香附、牡丹、徐長卿、靈芝、天南星。
【河南】: 地黃、牛膝、菊、薯蕷、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白附子、牛蒡子、桔梗、款冬花、連翹、半夏、豬苓、獨角蓮、栝樓、天南星、酸棗等。
【湖北】:茯苓、黃連、獨活、厚朴、續斷、射干、杜仲、白朮、蒼朮、半夏、湖北貝母等。
【湖南】: 厚朴、木瓜、黃精、玉竹、牡丹、烏藥、前胡、芍藥、望春花、白及(白芨)、吳茱萸、蓮、夏枯草、百合等。
【廣東】:陽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訶子、化州柚、仙茅、何首烏、佛手、橘、烏藥、廣防己、紅豆蔻、廣藿香、穿心蓮等。
【廣西】: 羅漢果、廣金錢草、雞骨草、石斛、吳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術、天冬、鬱金、土茯苓、何首烏、八角茴香、栝樓、茯苓、葛等。
【海南】:檳榔、陽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廣藿香、蘆薈、高良姜、胡椒、金線蓮等。
【四川】:川芎、烏頭、川貝母、川木香、麥冬、白芷、川牛膝、澤瀉、半夏、魚腥草、川木通、芍藥、紅花、大黃、使君子、川楝、黃皮樹、羌活、黃連、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葉、金錢草、黨參、龍膽、辛夷、烏梅、銀耳、川明參、柴胡、川續斷、冬蟲夏草、乾薑、金銀花、丹參、補骨脂、鬱金、薑黃、莪術、天門冬、白芍、川黃柏、厚朴等。
【貴州】:天麻、杜仲、天冬、黃精、茯苓、半夏、吳茱萸、川牛膝、何首烏、白及、淫羊藿、黃檗、厚朴、白朮、麥冬、百合、鉤藤、續斷、菊花、山藥、瓜蔞、黃柏、桔梗、龍膽、前胡、通草、射干、烏梅、木瓜、三七、石斛、薑黃、桃仁、百部、仙茅、黃芩、草烏、玉竹、赤芍、秦艽、防風、澤瀉、獨活、茯苓、白芍、白芷、黃連、玄參、大黃、梔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參、魚腥草、石菖蒲、蒼耳子、金銀花、南沙參、木蝴蝶、天南星、雲木香、薏苡、火麻仁、黔黨參、五倍子 等。
【雲南】:三七、雲木香、黃連、天麻、當歸、貝母、千年健、豬苓、兒茶、草果、石斛、訶子、肉桂、防風、蘇木、龍膽、木蝴蝶、陽春砂、半夏等。
【陝西】:天麻、杜仲、山茱萸、烏頭、丹參、地黃、黃芩、麻黃、柴胡、防已、連翹、遠志、絞股藍、薯蕷、秦艽等。
【甘肅】:當歸、大黃、甘草、羌活、秦艽、黨參、黃芪、鎖陽、麻黃、遠志、豬苓、知母、九節菖蒲、枸杞、黃芩、款冬花、菟絲子等。
【青海】: 大黃、貝母、甘草、羌活、豬苓、鎖陽、秦艽、肉蓯蓉、冬蟲夏草等。
【寧夏】:寧夏枸杞、甘草、麻黃、銀柴胡、鎖陽、秦艽、黨參、柴胡、白鮮、大黃、升麻、遠志等。
【新疆】:甘草、伊貝母、紅花、肉蓯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黃、赤芍、阿魏、鎖陽、雪蓮等。
【黑龍江】:人參、龍膽、防風、蒼朮、赤芍、黃檗、牛蒡、刺五加、槲寄生、黃芪、知母、五味子、板藍根等。
【內蒙古】: 甘草、麻黃、赤芍、黃芩、銀柴胡、防風、鎖陽、苦參、肉蓯蓉、地榆、升麻、木賊、郁李等。
中藥服用效果最好時間段
藥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對症之外,還得講究服藥的時間。不同的藥物,因其本身特點要求在某一特定時間服食,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如果中藥服藥時間選擇不當,就算藥物對症,也會減效。
清晨
宜服補陽藥(指補腎陽藥),行水利濕藥,催吐藥。
午前
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昇陽藥。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書對醫治脾虛氣陷諸疾,所配製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8首益氣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並謂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
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有3種意見:一是午後進藥;二是日晡(下午3~5時)時進藥;三是入夜服之。3種意見,雖有差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入夜
宜服滋陰養血藥。
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進藥。以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之。
夜臥
宜服安神藥。
這一用法,最早見於宋代。如對辰砂還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臥時薑湯送下,以起到鎮心安神之功效。其後,不少醫家把它作為臨證用藥的慣例。
對上述5種服藥時間的選擇也可歸納為:
1、凡是升提外透的藥物,宜於午前用;
2、凡是溫陽補氣的藥物,宜於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養陰血的藥物,宜於入夜服用。
3、凡是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藥物,宜於清晨服用;清泄陰分伏火的藥物,宜於入夜服之。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了取得最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能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力。擇時服藥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因為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了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的不良作用。擇時服藥也可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以達到治病目的。故此,擇時服藥不應忽視。
湯藥(中藥)生活小常識
中藥材與食物同煲湯,是兩廣人喜愛的吃法。為了防止過年大吃大喝傷脾胃,不妨在飯菜里加一些中藥,讓年夜飯吃得更開心。
雞骨草:清肝火消胃氣
雞是過年年菜必不可少的材料,吃法也多種多樣,白切、爆炒、黃燜、清燉等等,如果你打算用雞燉湯的話,可以加一些雞骨草。
雞骨草是一種中草藥,廣西最多產,價格也最便宜。主要功能是去濕火,這種草藥在一般的中藥店可以買到,價格為10~20元左右一斤。用雞骨草煲烏雞湯可以清肝火,消胃氣,老少皆宜。
年夜飯通常大魚大肉,很容易在體內積聚濕熱,吃點雞骨草去濕,可以防止因濕熱內聚而引起腹脹反胃的症狀。
百合:潤燥止咳安神
過年最容易被食所傷的部位還有肺,瓜子糖果吃多了,很多人會出現咽乾咳嗽、喉嚨腫痛的症狀,這都是肺熱的表現。
在過年飲食中加一些百合,比如做一道西芹百合炒腰果或百合豬肺湯,都可以起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另外,百合還有安神的作用,如果有人因為過年狂歡興奮過度而失眠的話,在晚上喝點百合做的糖水,可以達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蓽撥:溫中下氣能消食
蓽撥為鎮痛健胃要藥,治療五勞七傷,冷氣嘔吐,心腹脹滿,消化不良,陰汗疝嵌水腫,婦人宮寒不孕等。
而用蓽撥與鯉魚一同煲湯,是一道能消食減肥的美味。主要針對因為飲食不節而引起的虛寒性水腫肥胖的人群。蓽撥能動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因此不宜過量,每次5克即可。
萊菔子:消食化痰解便秘
大吃大喝幾天之後,出現便秘症狀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知道吃蘿蔔能消食通便,但其實,蘿蔔籽——也就是萊菔子,其消食除脹解便秘的功效亦不亞於蘿蔔。
萊菔子雖是中藥,但來源於食物,因此將其入食,不僅不影響食物口味,還能增添鮮美。萊菔子可以化痰,但是對於吃多了引起大便秘結的人,見效也是很快的。
比如,用萊菔子煮粥,就是一道化痰消食的美味。適用於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咳嗽痰多兼消化不良者服食。
百合有潤燥止咳安神的功效,可作為過年期間餐桌上的常備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