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湯姆孫效應(Joule-Thomson effect),指氣體通過多孔塞膨脹後所引起的溫度變化現象。1852年,英國物理學家J.P.焦耳和W.湯姆孫(即開爾文)為了進一步研究氣體的內能,對焦耳氣體自由膨脹實驗作了改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耳-湯姆孫效應
- 外文名: Joule Thomson effect
- 發現者:J.P.焦耳和W.湯姆孫
- 發現時間:1852年
- 作用:噴管和擴壓管
湯姆孫效應一般指本詞條
焦耳-湯姆孫效應(Joule-Thomson effect),指氣體通過多孔塞膨脹後所引起的溫度變化現象。1852年,英國物理學家J.P.焦耳和W.湯姆孫(即開爾文)為了進一步研究氣體的內能,對焦耳氣體自由膨脹實驗作了改進。
焦耳-湯姆孫效應(Joule-Thomson effect),指氣體通過多孔塞膨脹後所引起的溫度變化現象。1852年,英國物理學家J.P.焦耳和W.湯姆孫(即開爾文)為了進一步研究氣體的...
溫差電現象:在固態或液態導體中,利用三種相互關聯的現象: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和湯姆孫效應(包括磁場對每個效應的影響),把內能直接轉換成電能(或其逆過程)的...
Thomson,早期曾譯為湯姆森、湯姆遜。名字為湯姆孫的科學家,最著名的有以下幾位:W.湯姆孫,即開爾文男爵,英國物理學家,在物理學很多領域有卓越貢獻。J.J.湯姆孫,...
焦耳-湯姆生效應是氣體通過多孔性物質(如棉絮、石棉等)而發生不可逆絕熱膨脹後溫度發生變化的現象。在通常溫度下,許多氣體膨脹後都變冷,但氫和氦則變熱。事實上...
,與湯姆森效應(Thomson effect,由威廉·湯姆孫發現)。在很多教科書上,熱電效應也被稱為帕爾帖-塞貝克效應(Peltier–Seebeck effect)。它同時由法國物理學家讓·...
,與湯姆森效應(Thomson effect,由威廉·湯姆孫發現)。在很多教科書上,熱電效應也被稱為帕爾帖-塞貝克效應(Peltier–Seebeck effect)。它同時由法國物理學家讓·...
⑶湯姆孫效應 1856年W·湯姆孫(即開爾文)用熱力學分析了塞貝克效應和佩爾捷效應後預言還應有第三種溫差電現象存在。後來有人從實驗上發現,如果在存在有溫度梯度的...
的多孔塞實驗,研究氣體通過多孔塞後溫度改變的現象,在理論上是為了研究實際氣體與理想氣體的差別,在實用上後來成為製造液態空氣工業的重要方法(見焦耳-湯姆孫效應)。...
溫差電現象:在固態或液態導體中,利用三種相互關聯的現象: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和湯姆孫效應(包括磁場對每個效應的影響),把內能直接轉換成電能(或其逆過程)的...
電體的緣故。1899年,J·J·湯姆孫通過實驗證實該荷電體與陰極射線一樣是電子流。1899—1902年間,勒納德(P·Lenard)對光電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命名為光電效應...
這個效應,為近代低溫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礎。海底電纜通信湯姆生結識焦耳以後,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熱力學的研究上。轉眼之間,幾年過去了。在這幾年裡,他在格拉斯哥...
1856年,他從理論研究上預言了一種新的溫差電效應——湯姆孫效應。1858年,Thomson協助裝設了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1861年,UK科學協會任命一個委員會開展統一電學...
節流過程也稱焦耳-湯姆遜效應,它是一個恆焓過程,指氣體通過多孔塞膨脹後所引起的溫度變化現象。1852年,英國物理學家J.P.焦耳和W.湯姆孫(即開爾文)為了進一步研究...
溫差電效應是由於不同種類固體的相互接觸而發生的熱電現象。它主要有三種效應:塞貝克(Seebeck)效應、佩爾捷(Peltier)效應與湯姆孫(Thomson)效應。...
此外,還有一個電現象叫焦耳加熱,是指當一個電壓通過一個阻抗物質上,即會產生熱。帕爾帖-塞貝克效應與湯姆孫效應是可逆的,但是焦耳加熱不可逆。...
如果導體同時存在溫度差和電場,材料中除出現熱導(熱量從高溫區向低溫區傳輸能量的過程)和電導現象外,還出現三個熱電現象:珀耳帖效應、塞貝克效應、湯姆孫效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