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湯和廟
- 地理位置:寧村所
- 始建於:明代嘉靖年
- 供奉:明開國元勛湯和
簡介,後殿,
簡介
(詳情見百度詞條‘湯和’)明嘉靖年間,御史上奏,建造湯和廟,以後人緬懷,祭祀 !後殿的旁邊是個大花園,種有花草樹木,還建有知淵樓、寧亭和樂亭。
知淵樓於二二年建成,湯和廟分為前後兩殿,前殿供奉湯和彩繪木像(湯和民間文化藝術節出巡之像)
湯和廟
“知淵樓”三字系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一樓塑有重達一噸的湯和銅像,二樓為圖書室和寧村所城的模型。
在模型前,八十歲徐姓老人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起了“寧城”:寧村所城周長三里多,城牆外層由塊石壘築,內層為泥土斜坡,城基寬闊,俗稱“城山”。開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有條十字街,亦分東西南北通向四門。
每門各設碉台二座,望台二座,敵樓一座,炮台一座,各城門附近還有兵房數間,供守城士兵居住。城內鑿有七星河,與城外護城河相通,四門外均設有吊橋。
南門外至東城外,闢地數十畝為練兵教場,還設有演武廳,有敵則戰,無敵則耕,常備不懈。
據老人講,城內的東街北首解放前還保留衙門的舊址,原建築是一座五進七間的大院。寧村城內有衛所軍一千多人,最高將領為游擊,下有千戶、百總等軍官十六員,負責海防。
前年,我去蒼南金鄉時,聽當地人說,湯和考察東南沿海地勢後,決定從天津至福建沿海修建五十九座衛所,其中兩浙設衛所四十一座。
在樂亭,老人們還向我們講述著“甩污埕”的故事:明嘉靖三十七年,八百多名倭寇分乘數十艘海船,在瑞安東埔登入,一路燒殺淫掠,氣焰囂張,從梅頭海安所直襲寧村。激烈的攻城戰中,倭寇使用了一百多張雲梯,蜂擁而上,企圖一舉破城。
面對強敵,城內四百多軍民在參將張鐵的率領下,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緊閉城門,拚死固守,與倭寇展開殊死苦戰。
經過三天三夜的鏖戰,一次又一次擊退了敵寇的進攻,粉碎了倭寇一戰而勝的夢想。後來在敵寇後援陸續趕到,我方箭將射盡的危急情況下,決定用“甩污埕”的辦法擊敵。
於是家家戶戶的酒埕、壇罐都搬到城頭,然後裝入污泥,封好口嚴陣以待,當倭寇逼近城下,架雲梯攻城時,一聲令下,寧村軍民將這些壇罐劈頭蓋腦地擲向敵寇,倭寇喊爹叫娘,抱頭鼠竄。
後殿
後殿背面屏風上抄錄兩首詩:一首是明嘉靖內閣首輔張璁(1475-1539)在湯和廟落成時所賦七言絕句:“鐵壁銅牆屹海濱,江山萬里耀英靈。
雄名蓋世傳千古,秋月春風斗古城”。
另一首是抗倭英雄戚繼光(1528-1587)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來浙抗倭,經過寧村所城,訪問湯和廟時留下的七言律詩:“信國廟堂何處尋,寧村城內柏森森。
數年雨化回天日,一劍霜寒震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