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jú hé)。黃河的支流。 在河南西北部,源出濟源市,東南流入黃河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湨河
- 源出:濟源市
- 屬於:黃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河南西北部
目錄,簡介,歷史記載,
目錄
- 湨河
- 歷史記載
簡介
黃河的支流。 在河南西北部,源出濟源市,東南流入黃河 。
歷史記載
湨水是發源於濟源境內一條古老的河流,在中國古今水系中無同名者。與湨水相關的“湨梁”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梁莫大於湨梁”和《春秋·襄公十六年》“公會晉侯、宋公……於湨梁。”湨梁會盟是春秋時期的一次大事件,記載的是公元前557年11個諸侯國在這裡結盟共商御齊之策的故事。關於湨梁的位置,《辭海》釋為:“古代築在湨水旁的大堤。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北。”《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湨梁”標在濟源西北,距濟源城約20公里,與《辭海》相一致。但是,清《濟源縣誌》中記載的湨梁位置,卻在“城東南半里許”。就資料的權威性而言,《辭海》和《中國歷史地圖集》高於地方志,但就一個具體的地名或遺址而言,地方志不僅據有所本,而且有當地的代代相傳,同樣是可信的。據段守元老人講,他自幼酷愛書法,20世紀30年代,御駕莊修寨門,他曾題寫過“湨梁故地”匾額。御駕莊在舊城東南,湨水南岸,距城牆不遠,也可證《濟源縣誌》記載的湨梁位置是無可置疑的。那么,《辭海》、《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根據什麼把湨梁定位在濟源西北?湨梁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體,竟為天下“莫大”?都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據清《濟源縣誌》記載,湨水有三個源頭:一出姑嫂山南,經澗北村西武山(萬羊山)南;一出五指山紙坊,會靈都宮麻姑河二水而東;一出秦嶺山下,經曲陽故城西南。三條水流在官橋村西北三河口匯為一川,經縣城南東流,與浝水(即蟒河)匯合東南流,入於黃河。
《水經注》關於湨水的記載是:“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勛掌谷,俗謂之為白澗水。南經原城西。《春秋》會於湨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經陽城東,與南源合。水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曰陽樊……其水東北流……合北水……又東經鐘繇塢北……又東北經波縣故城北……又南注於河。”
按照濟源現在的水系,“勛掌谷”、“白澗水”是蟒河的上游。蟒河從發源至城東,都在老城北部,流至城東與湨水匯合後,仍稱蟒河,這與《水經注》記載有些差別,可能是一千多年來地理變化造成的。不過,《濟源縣誌》中記載的蟒河,古代也稱湨水,因此這些差別並不影響對湨梁的探討。《水經注》中的湨水“經鐘繇塢北”與《濟源縣誌》中的湨水“經縣城南”也只是參照物不同,實際所指都是湨水在舊縣城南這一段。《水經注》把鐘繇塢作為參照物,是因為濟源城隋代始建,而《水經注》作於北魏時期,那時還沒有濟源縣城。
據清《濟源縣誌》記載,湨水有三個源頭:一出姑嫂山南,經澗北村西武山(萬羊山)南;一出五指山紙坊,會靈都宮麻姑河二水而東;一出秦嶺山下,經曲陽故城西南。三條水流在官橋村西北三河口匯為一川,經縣城南東流,與浝水(即蟒河)匯合東南流,入於黃河。
《水經注》關於湨水的記載是:“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勛掌谷,俗謂之為白澗水。南經原城西。《春秋》會於湨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經陽城東,與南源合。水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曰陽樊……其水東北流……合北水……又東經鐘繇塢北……又東北經波縣故城北……又南注於河。”
按照濟源現在的水系,“勛掌谷”、“白澗水”是蟒河的上游。蟒河從發源至城東,都在老城北部,流至城東與湨水匯合後,仍稱蟒河,這與《水經注》記載有些差別,可能是一千多年來地理變化造成的。不過,《濟源縣誌》中記載的蟒河,古代也稱湨水,因此這些差別並不影響對湨梁的探討。《水經注》中的湨水“經鐘繇塢北”與《濟源縣誌》中的湨水“經縣城南”也只是參照物不同,實際所指都是湨水在舊縣城南這一段。《水經注》把鐘繇塢作為參照物,是因為濟源城隋代始建,而《水經注》作於北魏時期,那時還沒有濟源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