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湟中燕麥
- 產地名稱: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
- 品質特點:籽粒飽滿、均勻,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17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8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徵,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種子特性:湟中燕麥籽粒飽滿、均勻,成熟度高、千粒重30-40克,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
種植特性:株高100-120厘米,鬚根系,入土較深。幼苗有直立、半直立、匍匐3種類型;抗旱抗寒者多屬匍匐型,抗倒伏耐水肥者多為直立型。葉有突出膜狀齒形的葉舌,但無葉耳。圓錐花序,有緊穗型、側散型與周散型3種。分枝上著生10-75個小穗;每一小穗有兩片稃片,內生小花1-3朵,也偶有4朵者。子粒都緊包在內、外稃之間。
內在品質
湟中燕麥營養豐富、品種較多,具有理想的種子外觀要求及優良的貯存性,是生產燕麥製品及燕麥片的理想原料。
湟中燕麥品質規範值、檢測值和同德縣的對比
營養成分 | 蛋白質(%) | β-葡聚糖(%) | 脂肪(%) |
湟中燕麥(規範值) | ≥7.0 | ≥2.0 | ≥2.0 |
湟中燕麥(檢測值) | 8.92 | 2.95 | 4.16 |
同德縣 | 7.98 | 2.14 | 3.96 |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湟中縣地處中國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其地形地貌兼具二者特點。境內三面環山,祁連山-余脈-娘娘山雄踞於北,拉瘠山脈綿亘西南。湟水由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兩側形成多級河谷階地。全縣境內河谷錯縱,山川相間,地形地貌比較複雜。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9.9%。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抬升,最低點是田家寨鎮謝家村,最高點是群加藏族鄉的果石摘山峰,相對高度為2264米,局部高差常為200-700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變化十分顯著。
湟中縣境內的土壤主要是:黑鈣土、栗鈣土、潮土、沖積灌淤土和北方紅土等類型。土壤保肥性、供肥性、濕潤性、適耕性較好,適宜湟中燕麥的生長發育。
水文情況
湟中縣地處內陸,一般來說降水不足。但因拉瘠山脈和娘娘山形成南、北兩面由西向東的人字形屏障,對東南季風挾帶的潮濕氣流具有阻擋抬升作用,產生類“濕島”效應,使該縣降水量不僅大於湟水中下游諸縣,而且大於湟水上游的湟源縣,在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屬於降水較豐而受乾旱威脅較輕的縣份。二十年平均年降水527毫米,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平均降水量都大於400毫米,而占全縣總面積63﹪的中高山區平均年降水500-650毫米以上。這不僅可以滿足當地農作物需求,而且為川水地區發展灌溉農業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降水條件相對較好,加之“環山匯水”的有利地形,水資源比較豐富,而且水資源無污染,水質優良,礦化度較低。全縣大小河流15條,境內河流總長331.25公里,水資源總量4.2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湟中縣海拔2225-4489米地處中緯度內陸高原,日照時間長,大氣透明度高,光能資源較為豐富;冬季漫長,夏季涼爽,四季不明顯;氣溫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588.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59%,年總輻射量142.14千卡/平方厘米;年極端最高氣溫29.4℃,極端最低氣溫-31.7℃,年均溫度2.5℃,最熱月均氣溫11-1℃,最冷月平均溫度-10.9℃;日平均氣溫≥0℃積溫900-2578℃;≥5℃積溫700-2158℃;≥10℃積溫0-1307℃;生長季(0-2℃)85-220天,熱量可滿足一季作物需求,在海拔2500米以下川水地帶,年均溫≥4℃,生長季超過220天,由於氣候溫涼,日照時間長,有利於燕麥的生長。
歷史淵源
燕麥是古老的農作物,從栽培地域上看,已有兩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2003年起,湟中縣草原站承擔湟中縣良種燕麥繁育基地建設,針對青海省內燕麥良種生產技術落後的問題,歷經13年的努力,通過引進、示範和創新研究,攻克關鍵技術,通過“科研單位+基地(農戶)+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引進、繁育、篩選和推廣燕麥新品種6個,建立了“原種繁殖—大田良種擴繁—生產推廣用種”三級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制訂了《燕麥栽培技術規程》和《燕麥種子包裝貯運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
生產情況
2015年,湟中縣燕麥種植規模由2003年的1.04萬畝擴大到22.00萬畝。其中,燕麥良種繁育基地10.00萬畝,年產良種2600萬公斤,良種率達100%,年均向外提供良種2000萬公斤以上;飼草生產基地12萬畝,年產鮮草17500萬公斤以上。
自2003年至2015年,湟中縣共建燕麥試驗示範推廣基地125.26萬畝,實現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582.00元,總經濟效益37298.25萬元,年經濟效益2868.40萬元,200畝以上集中規模化種植面積達22萬畝,涉及專業合作社188家,農戶7800餘戶。
產品榮譽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湟中燕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湟中燕麥的地域保護範圍為青海省湟中縣轄行政區域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6°13′32″-37°03′19″,東經101°09′32″-101°54′50″。湟中燕麥主要集中在田家寨鎮、土門關鄉、上新莊鎮、魯沙爾鎮、共和鎮、大才鄉、漢東鄉等地區,是青海省主要燕麥生產區之一。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湟中燕麥產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燕麥在優良的栽培條件下,各種質地的土壤上均能獲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最佳,燕麥對酸性土壤的適應能力比其它麥類作物要強。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種子田用國家規定的1級種子標準。飼草田用國家規定的3級以上種子標準。按照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種子質量分級》。嚴格實行種子處理 對燕麥種子進行篩選,剔除病籽、霉籽、癟籽、蟲蛀等。適宜在湟中地區栽培的燕麥品種有加燕2號、林納、白燕7號等。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3.1整地:耕翻(深度20-30厘米)、耙耱,鎮壓,保證適時播種。
3.2播種:農區種子田應於4月上旬至中旬播種,播種量135-180千克/公頃,條播,行距為20-25厘米;飼草田從4月上旬開始播種,條播或人工撒播,條播量195-240千克/公頃,人工撒播量225-270千克/公頃,條播行距為15厘米;最遲不宜晚於6月底。
3.3科學施肥:種子田施有機肥30-45立方米/公頃作基肥,施磷酸二銨135-180千克/公頃作種肥,拔節期施尿素45-75千克/公頃作追肥;飼草田施有機肥30-45立方米/公頃作基肥,施磷酸二銨75-97.5千克/公頃作種肥,拔節期施尿素75-120千克/公頃作追肥。
3.4除草灌溉:分櫱期人工除雜草,拔節期有灌溉條件的地區灌水一次;種子田,隔離品種選用一年生豆類作物,開花期進行人工滅除雜草和清除混雜品種。
3.5病蟲害防治:由於湟中氣候屬海拔高,氣溫低,燕麥的有些病蟲害就不易發生,使燕麥成為綠色食品。
3.6收穫:種子田實行單收、單打、單獨保存;飼草田在抽穗或盛花期進行刈割飼喂,調製青乾草在開花或乳熟期進行刈割。
3.7儲藏加工:將刈割的青草就地薄層平鋪,暴曬1-2天,每隔3-4小時翻動一次,等枝葉萎蔫後即可打捆,也可在田間乾燥後運回儲藏或置於農家院及定居點,攤至牆上、屋頂或晾曬架上任其自然風乾,使青乾草含水量達17%以下(判斷方法是用於揉折時易於脆即可),堆垛或粉碎成草粉保存。燕麥籽實是馬、牛、羊優質精料的加工原料。
4、運輸裝運
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都要清潔、乾燥、無毒害物,並配有防風、防潮、防雨設備,同時運輸兩個以上品種和少量多品種種子時,要有明顯的隔離標誌,以防錯亂混雜。運輸的種子,均應按種子批號附種子品質檢驗單、種子檢疫證和發貨明細表。在運輸期間如發生雨淋、受潮等事故,應及時晾曬乾燥。
- 質量安全規定
在湟中燕麥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湟中燕麥生產過程及產品應符合以下規定:
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種子質量分級》
GB2930-2001《牧草種子檢驗規程》
專用標誌使用
在湟中燕麥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湟中燕麥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湟中縣草原站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標誌使用:在包裝上農產品地理標誌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