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花燈戲

【湘西花燈戲】湘西民間小戲劇種。又名“燈戲”、“茶燈戲”,在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發展而成。分布在湘西八縣市及大庸、桑植、懷化、麻陽、黔陽等地。初始,湘西有燈節賽會,臘月初一參堂,祭祀戲祖唐明皇。封標後即開始演花燈。掌燈師嚴禁舞燈隊進廟參神,初三出燈,一對童男童女當眾跳舞,叫“擺燈”,正月十五“舉行燒燈”“跳火十”“吃場會”等儀式。後來發展到“跳燈”,演唱,民間藝人在這種載歌載舞的基礎上創造出文、武花燈。出現一旦一醜,或二旦一醜,二旦二醜,多旦多醜等,登場角色的增加,擴大了藝術容量,直到故事的出現,便成了一個劇種。大多花燈戲藝人兼擅長陽戲和儺堂戲的演出,故“陽、花、儺”同台演出是湘西戲劇的一大特點。清光緒、宣統年間,湘西各縣藝人等聚會鳳凰縣城,組織“三合班”演出。以麻陽縣石羊哨的“滕家班”最負盛名。民國9年至19年,湘西戲曲藝人再度聚會鳳凰,雜取各戲班、武陵戲的長處,在劇目、表演方面進行改革,增加了戲間情節和道白,如發展了多句對白,本世紀40年代,開始採用大笛(瓮琴)伴奏,烘托氣氛。其聲腔主要來源於燈腔、民間小調,本世紀的平化班,專業劇團成立與發展,使其劇目大增,音樂也戲曲化了,以曲牌體為主,形成曲牌體、板腔體和結合體三者並存的音樂體制。在“文化大革命”後,繼承了花燈歌舞中的“套子”“圈子”及各種扇子功法、矮樁身段的表演。按各種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的不同姿態,提煉出“鷺鷥伸頸”“糖蜂尋花”“蜻蜒點水”“兔子望月”“野豬戲蝦”“斑鳩拈豆”“水牛趕碾”等。主要傳統劇目有《古丁子看妹》《轅門斬子》《盤花》《撿菌子》等。創作劇目有《賭婚花》。1982年8月古丈縣組團演出,參加湖南省第二屆專業劇團巡迴演出戲劇等調演。1984、1986、1988年古丈、保靖、桑植縣花燈(專業)劇團先後被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