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

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

2006年,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湘西地區開發戰略,充分發揮城鎮在湘西開發中的龍頭作用,引導湘西地區城鎮化和城鎮有序鍵康發展,加快湘西地區開發建設,湖南省建設廳、湖南省城市規劃研究設計院共同編制完成了《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湘西地區的一座座定位各異的中心城市、中心小城鎮的美好前景在規劃中均有具體體現。

基本介紹

規劃內容,空間布局,等級體系,五大目標,六項行動,

規劃內容

《報告》提出,湘西地區城鎮化建設要構建以懷化張家界為中心,以吉首武岡為次中心,以各縣城中心城鎮和一般集鎮為結點,點軸面有機結合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地域空間結構。點、線、面相結合,梯次推進。到2020年,一級中心城市懷化市力爭發展到57萬人左右,進入大城市行列,張家界發展到35萬人;次中心城市吉首發展到35萬人左右,武岡發展到25萬人左右。
據介紹,我省於2004年6月24日作出《關於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決定》,指出了湘西地區的開發方向。制訂該規劃就是落實這一《決定》,統籌區域發展。這也是巨觀指導和調控湘西地區城鎮和城鎮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抓住了城鎮化,就等於牽住了湘西地區開發的“牛鼻子”。湘西地區地域廣闊,內部差異也較大,開發不可能整體平面張開,必須有重點、以點帶面地順序推進。《報告》提出,規劃的範圍為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和邵陽市所轄的武岡、洞口、城步、綏寧、新寧、隆回六縣市。共31個縣市區,總面積6.74萬平方公里。規劃確定,到2020年,湘西地區將建1個大城市(懷化)、5個中等城市(張家界、吉首、武岡、洪江、隆回)、22個設市小城市和縣城、33個重點建制鎮和142個一般建制鎮。其中,14個主要城市均明確了發展定位,如懷化市的定位是:湘西地區的中心城市,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湘西地區及周邊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邊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張家界:湘西地區的中心城市,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依託的面向國際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
根據規劃,未來湘西地區將分為4個經濟地理區,並因區位的不同發展思路各有側重:張家界經濟區,包括張家界市、桑植縣、慈利縣、沅陵,該經濟區以發展旅遊型產業經濟作為經濟區內各縣市聯合發展的結合點。吉首經濟區,包括吉首、花垣、保靖、瀘溪、鳳凰、龍山、永順、古丈,該區以特色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聯合的切入點。懷化經濟區,包括懷化、中方、芷江、新晃、洪江、會同、靖州、通道、麻陽、漵浦、辰溪,本經濟區以商貿物流型產業作為經濟聯合的切入點。武岡經濟區,包括武岡、洞口、隆回、新寧、城步、綏寧六縣市,該經濟區主要發展旅遊型產業、綠色食品產業。

空間布局

《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為湘西地區的城鎮體系確定了“三軸兩主兩次”的空間格局:即慈(利)-通(道)、龍(山)-新(寧)、新(晃)-漵(浦)三條城鎮發展軸和“懷化、張家界”兩個主中心城市和“吉首、武岡”兩個次區域中心城市。
慈(利)-通(道)發展軸將作為湘西地區的城鎮發展主軸線來培育,它將以懷化、張家界、吉首為依託,以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和209國道為聯繫通道和輻射軸線,構築湘西地區城鎮、經濟、產業發展主軸線。此軸線從北至南縱貫慈利、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麻陽、懷化、中方、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等縣市,是本區域主次城鎮分布最密集地帶,集聚了區域商貿物流、旅遊生態等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脊樑”作用。
作為次軸線的龍(山)-新(寧)發展軸將從北至南貫穿龍山、桑植、張家界、沅陵、辰溪、漵浦、洞口、武岡、新寧等縣市,新(晃)-漵(浦)發展軸將從西至東貫穿新晃、芷江、懷化、漵浦等縣市。形成湘西城鎮發展縱橫兩條次軸,龍新軸集聚了一定的旅遊資源、新漵軸集聚了商貿物流產業,構成湘西地區產業發散輻射體系。

等級體系

區域性主中心——懷化市: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湘西地區及周邊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區)邊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57萬人左右。
區域性主中心——張家界市: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依託的面向國際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區域性次中心——吉首市:自治州首府,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遊、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區域性次中心——武岡市:在邵陽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下,逐步建設成為邵陽市域西部六縣市的中心城市,是發展以食品、機械工業為重點,以商貿和旅遊業為主導,具有古城風貌特色的現代山水城市。城市人口規模25萬人左右。
片區中心——慈利:以發展商貿、食品、建材、化工、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片區中心——龍山:湘、鄂兩省邊區重要的邊貿城市,以旅遊、商貿為主的新型城市。
片區中心——花垣:以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現代工貿城市。
片區中心——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知名的風景旅遊城市。
片區中心——漵浦:懷化市域的東大門,是懷化、益陽、婁底、邵陽四地區交接地重要商貿交換中心。
片區中心——洪江市:湘西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湘西南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懷化市域次中心城市。
片區中心——靖州:懷化市域南部三縣市的首位城市,湘西地區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湘黔邊境重要的邊貿城市,湘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輻射點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片區中心——沅陵:以發展商貿、有色金屬、旅遊為主的現代新型城市。
片區中心——新寧:以“崀山風景名勝區”為依託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旅遊服務基地。
片區中心——隆回:以發展商貿、建材、機械、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縣域中心城市——永順、保靖、古丈、瀘溪、辰溪、麻陽、芷江、新晃、會同、通道、綏寧、洞口、城步縣城,是縣域一級中心城市,規模為10萬人左右小城市。
重點鎮——經濟現狀條件好,帶動作用強,有發展潛力或者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共選擇了33個。規模為2-8萬人。
一般小城鎮——其他建制鎮共142個,規模為2萬人以下小城鎮。

五大目標

目標一:加快城鎮化進程,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若干特色小城鎮為支撐的、規模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
重點投資於城鎮,引導資金向城鎮集中,擴大城鎮用地和人口規模,大幅度提高城鎮化水平。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2%左右(其中懷化、張家界、湘西州三市州為36%),2020年為46%左右,城鎮人口2010年為430萬左右,2020年的城鎮人口將達到635萬左右。在湘西地區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和一般建制鎮的網路體系。
目標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經濟總量持續健康穩定增長。
經濟成長速度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長10%,總量由2003年的5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0億元左右,2020年的2800億元,人均GDP由2003年的4248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0元,2020年的2萬元。
目標三:建設湘西地區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通過綠化城鎮、保護天然林和大江大河源頭,調整結構等措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至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5%。
目標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發揮城鎮教育中心的功能,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城鎮產業的科技水平。到2010年湘西地區整體水平要接近全省中等水平,到2020年,要達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目標五:建立健全區域統籌協調機制,實現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促進資源與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和區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六項行動

一:加強湘中、湘東地區合作
主要包括加強湘西地區與周邊五省市區交界區的經濟協作力度,加強與湘中及湘東地區的合作,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發展覆蓋不同地區的各種經濟協作區,不斷完善各種區域組織、經濟網路和區域市場。加強企業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加強對外通道的建設,打通湘西地區對外交通的瓶頸。
二:培育中心城市建增長極核
注意發揮大中城市在大湘西地區城鎮體系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用地規模,使之儘快發展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大中城市,發揮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省建設廳相關負責人指出,湘西近期應著眼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對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突出其功能建設,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三:把資源優勢轉為發展優勢
湘西地區的優勢在資源,要開發湘西豐富的礦產、水力、林木、特色農業等資源,開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相關專家認為,湘西近期應大力發展特色果品加工業和生物製藥業;集中優勢發展水電業和礦產品加工業;走集約化、集群式發展的道路,每個市州集中辦好1-2個工業園區。
四:四大工程轉變環保思路
轉變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路,變退耕為退人和退耕並重,即把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村村通工程、救災抗災、天然林保護等與加塊城鎮化統籌規劃。省建設廳負責人指出,近期應抓緊實施四大工程: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目標的生態工程;以農村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工程;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風景名勝區核心保護區人口遷移為主的生態移民工程;以城市空氣、水環境質量、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環境保護工程。
五:完善交通網路實現一體化
主要內容包括提高區域內外城市間的交通可達性,縮短時間距離,增強交通運輸能力。繼續抓好國道省道改造,建成常吉、常張、邵懷、懷新高速公路及包頭至茂名湖南段高速公路和若干連線線。加快區域通往鄰省的省際公路建設,完成鳳凰至貴州大興機場公路,城步至貝子河公路,慈利至石門等公路的建設。加強縣際及縣通鄉、鄉通村公路建設。加快張家界機場的擴容改造。建設渝懷鐵路東延和張家界至黔江鐵路。
六:開發人力資源增強後勁
實現人力資源全面開發,一是現有勞動力的充分就業;二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實施過程中應著力構建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制度環境。構建人力資本形成的機制。強化義務教育,推進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發揮城鎮科教中心的功能,重點辦好懷化學院、吉首大學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和後續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