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引·贈別》是元代作家湯式創作的散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湘妃引·贈別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湯式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
基本信息
宮調:雙調
曲牌:湘妃引
曲名:贈別
作者:湯式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雙調)湘妃引
贈別
碧茸茸芳草展青氈,白點點殘梅撒玉鈿,黃紺紺弱柳拖金線。雨聲乾風力軟,去匆匆無計留連。唱《陽關》①一聲聲哀怨,醉歧亭②一杯杯繾綣,上河梁③一步步俄延。
注釋譯文
注釋
①《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句,故又名《陽關曲》,為送別曲之代表。
②醉歧亭:蘇軾有《歧亭五首》敘與故人陳憷客中相逢,有“須臾我徑醉”、“為君三日醉”等語。歧亭,在江西九江。
③上河梁: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河梁,橋樑。
譯文
在如茵的春草地上,散落著點點白梅的花瓣,鵝黃的柳條,無力地垂向地面。雨聲稀了,風兒是那樣的輕軟,離別如此急迫,再也無法留戀。訴說離別的情愫,一聲聲都是哀怨。飲下一杯杯餞行酒,感情有說不出的纏綿。邁開沉重的腳步,遲延著,一步步走向分手的地點。
作品鑑賞
“芳草展青氈”、“殘梅撒玉鈿”、“弱柳拖金線”,每句都先以一字概定出總體的性質,繼以一個精練的動詞配搭一組比喻繪現它的細部,顯得形象細膩。這三句本身已各呈青、白、黃的色彩,而詩人又分別加上了“碧茸茸”、“白點點”、“黃紺紺”的襯字,不僅不覺得重複,相反使人感到更逼真,更細切,猶如畫家在水彩暈染之後,又用色筆細細綴上頓點一般。這三組疊詞的加入,在本曲中還起到了渲染氛圍的作用。而這種氛圍則是人物情緒的外化,也就是說,它使“贈別”的景象顯得更為細緻、纏綿。
“雨聲乾風力軟”也是如此。從寫景的意義上說,它為初春的野郊添上了又一重風景,但在本曲中,則決不止是單純的景語。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就有人正確地指出,“紛紛”不僅是狀景,更是代表一種“心情”。這就是詩歌中的一種通感的表現法。“雨聲”句也宜作如是觀。“雨聲乾”不是說雨已停歇,而是雨絲稀而雨點重,“乾”字有清晰、單調,甚而有乾澀的意味。這就應合了離人無語凝咽、珠淚緩流的悲傷情狀。“風力軟”是說風柔無力,它也使人聯想起惜別雙方綿綿的別意與慵慵的情態。融景入情,我們確可體會到作者高超的技巧。
前面四句的節奏纏綿而舒緩,第五句的“去匆匆無計留連”就有突兀逼至的效果。這一句承上啟下,它將別離的一幕頓時推上了前台。而作者也正是傾盡全力來表現這一幕的。作品使用了一組鼎足對,三句中運用了三則典故,卻又完全可以理解為實景,可謂化用無痕。三句是三組鏡頭:先是唱《陽關》哀怨,這意味著別離的雙方訴說著情愫,憶舊、述懷、囑告、祝福,無不是哀怨的惜別情意。次是醉歧亭繾綣,這是進入了餞行,以送別酒求得暫時的醉忘,也以它來代替無盡的傾訴。最後是上河梁俄延,也即走向了分手的地點。“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詩人以“俄延”二字,傳神地表現出雙方在最後一刻的依依難捨。這三句展示了送別的完整過程,“一聲聲”、“一杯杯”、“一步步”的疊詞與前文相應,使全曲猶如一支嫋嫋的驪歌,動人肝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