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引·京口道中

《湘妃引·京口道中》是元代文人湯式的一首散曲。起首三句鼎足對仗中,“洗”、“閃”、“迷”下字精當。不僅表現了各個局部的印象,還反映出外部環境的氣候特徵。四、五兩句筆勢轉折,點出詩人的“離人”身份。“杜宇聲乾”,杜鵑鳥聲嘶力竭地啼喚著“不如歸去”,怎不使離人更加“情緒艱難”!這三句鼎足對本身已具備豐富的意境,妙在作者還給每句加上了元曲常用的四字象聲詞作為修飾。以象聲詞敘描感受、心情,這是只有散曲才能體現的效果。全詞瀰漫著一片哀怨的情調雖是芳菲的春天卻傷情之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湘妃引·京口道中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湯式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

基本信息

宮調:雙調
曲牌:湘妃引
曲名:京口道中
作者:湯式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雙調)湘妃引
京口道中
露浸浸芳杏洗朱顏,雲冉冉晴巒閃翠鬟,煙蒙蒙弱柳迷青眄①。天然圖畫間,惱離人情緒艱難。乞留屈律②歸鴻行斷,必彪不答蹇驢步懶,咿嚦嗚喇杜宇聲乾③。

注釋譯文

注釋

①青眄:同“青眼”,欣賞的眼光。
②乞留屈律:同下兩句中的“必彪不答”、“咿嚦嗚喇”,都是狀動作特徵的象聲詞。
杜宇:杜鵑鳥,古人以為它的啼聲像是訴“不如歸去”。乾:聲音嘶啞。

譯文

濕淋淋的水珠,洗清了杏花的花瓣。浮雲漫漫間,閃現出髮髻似的峰巒。柔弱的柳枝籠罩著淡淡的煙霧,叫人難以細細賞辨。大自然雖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卻牽惹起離人愁懷萬千。看那逢春北歸的大雁,飛不成行,嗖嗖地消失在遠天。我騎一頭跛腳的驢子,蹄聲嗒嗒,行步遲緩。頭上的杜鵑咿嚦嗚喇,不知在把什麼嘶啞地啼喚。

作品鑑賞

起首三句鼎足對仗中,“洗”、“閃”、“迷”下字精當。不僅表現了各個局部的印象,還反映出外部環境的氣候特徵。這是雨後不久,露點般的水珠還留在杏花花瓣上,如沐洗初畢;太陽露現於遠峰之外,螺髻般的群巒一片蒼翠,在低迷的雲層中熠熠映閃;但空氣中仍是一派濛濛輕霧,以致柳絲混茫成一團團綠雲。“露浸浸”、“雲冉冉”、“煙蒙蒙”的疊詞,增添了春雨初霽的柔和感與朦朧感。這三句極像一幅水粉畫,既有和諧的色彩,又顯出暈染的潤澤,作者不愧為繪寫“天然圖畫”的丹青妙手。
但是,誠如唐詩所說的那樣,“愁思望春不當春”。四、五兩句筆勢轉折,點出詩人的“離人”身份。於是春景越是旖旎柔美,越是起到了“惱”人的相反效果。作者隨之在畫面上添加了新的內容,其中無不結合著離人在“道中”的心情:“歸鴻行斷”,大雁逢春飛回北方,而作者仍然在他鄉漂泊,只能目送著它們在長空消失;“蹇驢步懶”,既表現出騎坐在驢上的詩人心灰意懶,又隱含著旅程行步維艱的象徵意義。更何況“杜宇聲乾”,杜鵑鳥聲嘶力竭地啼喚著“不如歸去”,怎不使離人更加“情緒艱難”!這三句鼎足對本身已具備豐富的意境,妙在作者還給每句加上了元曲常用的四字象聲詞作為修飾。三句中除“必彪不答”與驢蹄踏地的聲響實合外,“乞留屈律”、“咿嚦嗚喇”的象聲效果都只能意會。“乞留屈律”既非雁唳,也未必是雁群高空飛行所能傳得的聲響,它只能意味著寂靜的驟然打破,實是作者陡然發現“歸鴻”掠過天際,又倏然消失遠去(“行斷”,即雁行望斷)時的心理感受。而杜鵑鳥啼喚聲乾,作者明知它啼聲與“不如歸去”相近,卻以一“咿嚦嗚喇”代示,正說明了詩人的心煩意亂和不忍卒聽。以象聲詞敘描感受、心情,這是只有散曲才能體現的效果。
對照前選的《滿庭芳·京口感懷》及《慶東原·京口夜泊》,這三首同作於鎮江的作品,表現手法各自不同,卻都瀰漫著一片哀怨的情調。前兩曲寫於元末的戰亂時期,本曲則作於此前的和平年代,且是芳菲的春天,可見作者“傷心人別有懷抱”,羈旅鄉愁多年陪伴著他。這是詩人的不幸,卻是曲壇的有幸,因為這三首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